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末日快乐》:当末日成为背景板,我们终于学会了“好好活着”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末日快乐》:当末日成为背景板,我们终于学会了好好活着

去年冬天,我在暖气房里翻完《末日快乐》最后一页,窗外的雪正扑簌簌砸在玻璃上。书里主角陈默蹲在废墟里,用捡来的铁丝串起半根胡萝卜,对着冻僵的同伴笑:今天吃胡萝卜炖土豆,算节日加餐。我突然想起上周加班到凌晨,啃着冷三明治刷手机时,同事发的消息:今天又加班,活着真没意思。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书里的真相——所谓末日,从来不是天崩地裂的灾难,是我们亲手把日子过成了末日

一、基本信息:从“末日爽文”到现象级,一本用“日常”戳穿虚无的存在主义寓言

《末日快乐》是作家糖炒栗子创作的末日题材小说,2022年起在晋江文学城连载,2023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实体书。这部被读者称为末日版《山茶文具店》的小说,上市首月销量突破70万册,豆瓣评分稳定在8.8,更被改编为治愈向短剧(腾讯视频独播,开播一周播放量破2亿)。有编辑透露,初稿因末日设定太压抑被要求增加希望感,最终却凭借用日常写生存的独特视角,成为2023年最受关注的反虚无神作

二、内容:末日是面镜子,照见我们“不会活”的样子

故事发生在灰雾纪元第三年——全球被不明灰雾笼罩,通讯中断、电力消失,城市沦为废墟。主角陈默是个前游戏策划,原本过着996+外卖的生活,末日降临后,他被迫和一群末日新人组队求生:有总把末日生存指南挂在嘴边的理论派小夏,有偷偷藏起半瓶香水的前空姐林夏,还有总说反正要死,不如吃顿好的的颓废大叔王哥。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第一次收获的细节:陈默带着小队在废弃超市翻找物资,发现半袋过期的玉米种子。小夏翻着《末日种植手册》皱眉:这品种抗灰雾吗?陈默蹲在地上,用指甲抠开板结的土壤:管他呢,先种了再说。三个月后,玉米苗破土而出时,林夏举着相机哭:你看,它们长得比超市里的绿萝还精神。王哥蹲在田埂上啃着生玉米,突然说:我闺女小时候最爱吃我烤的玉米,她说爸爸烤的玉米,连灰都香

没有狗血的丧尸追杀反转,没有强行圆满的英雄救美,有的只是这些藏在末日里的日常:陈默会用废报纸给小夏做末日手账,记录每天的玉米生长进度;林夏会把捡到的口红分给队友,说涂了它,咱们照镜子时还能笑;王哥则总在半夜偷偷给陈默盖被子——他总说我闺女也这么大年纪,怕冷

而最戳我的,是陈默与末日老炮老周的双向治愈:一个是被生活按在轨道上的社畜,一个是在末日里活成老顽童的前流浪汉。他们会因为陈默坚持种玉米吵架(老周说末日里种地就是找死),也会在暴雨夜挤在漏雨的棚子里,老周突然摸出个铁盒:这是我藏了十年的水果糖,你尝尝——和你小时候吃的,味道好像。陈默含着糖笑:你怎么知道我喜欢橘子味?他歪头:你翻手账时,总盯着橘子味软糖那页看。

三、写作特点:用“玉米苗”织就生存网,把“末日”写成最温柔的诗

糖炒栗子的文字有种旧毛衣般的温暖:写废墟里的超市,不用破败”“荒凉,而是写货架上的薯片袋被风掀起,露出里面金黄的薯片,像撒了一地的阳光;冷冻柜的玻璃上结着霜,透过霜花能看见蒙牛纯牛奶的字样——过期三年了,可那两个字还是亮的;写陈默的孤独,不用无人理解”“内心空洞,而是写他蹲在玉米苗前,听着它们拔节的声音,突然觉得,原来末日里最热闹的声音,是植物生长的声音

最妙的是他对日常细节的放大:老周总把捡来的烟盒叠成小飞机,说末日里,连烟屁股都能当玩具;小夏用口红在废墙上画卡通兔子,说这样路过的人会开心点;林夏把过期的香水喷在毛巾上,说这是我的末日香水,闻着它,像回到了以前坐飞机的日子。这些被末日碾碎的无用之物,在陈默他们手里变成了活着的证据

而陈默的成长更绝:他从为了生存种玉米为了希望种玉米,再到最后站在玉米地里,对着灰雾说这不是末日,是我们和世界重新认识的机会”——这种撕掉标签的过程,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对抗虚无的真实路径:先是否定,然后挣扎,最后骄傲地说我能行

四、阅读体验:像蹲在玉米地里剥玉米,疼到心疼,暖到流泪

我是裹着珊瑚绒睡衣在周末下午读这本书的。读到第一次收获那章,窗外的雪突然停了——我捧着书冲到阳台,看见楼下绿化带的腊梅正开着花,突然想起书里陈默说的:植物从来不会放弃生长,除非你先放弃它们。

合上书的那晚,我翻出阳台的花盆——里面种着去年枯死的薄荷,现在竟冒出了新芽。我给同事发了条消息:我今天种的薄荷发芽了,你看,有些事急不得。她秒回:你最近怎么这么佛系?我没说话,只是把《末日快乐》的封面翻到她能看见的位置——上面印着:末日不是终点,是我们学会好好活着的起点。

凌晨一点,我刷到朋友圈,朋友发了张加班到凌晨的照片,配文:今天项目又黄了,想辞职。我评论:我今天收了半袋玉米,虽然小,但能煮一碗热粥。她秒回:你最近怎么这么奇怪?我没说话,只是把书里老周的话截图发给她:末日里,连烟屁股都能当玩具——活着,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书里的真相:所谓末日,从来不是天塌地陷的灾难,是我们亲手把日子过成了末日;所谓快乐,也不是等来拯救,是在废墟里,和一群同样狼狈的人,把日子过成诗

五、评价与影响力:它不是“末日爽文”,是面照见“生存本质”的镜子

《末日快乐》的热度远超文学圈。有读者在豆瓣留言:以为是末日虐文,结果是催泪弹,哭湿了三包纸巾;有社会学家分析:书里的玉米种植’‘手工手账’‘水果糖,其实是当代反内卷的隐喻——我们总在追求高效’‘成功,却忘了好好活着才是最珍贵的。

短剧播出后,#末日快乐日常#话题阅读量破8亿,粉丝们整理生活中的小确幸清单,画陈默小队种玉米日常图;多地社区把这本书列为邻里关系推荐读物”——不是因为它末日,是因为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末日,不是世界毁灭,是我们停止了对生活的热爱。

2024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将这本书评为年度最具思想深度的末日文学。评委说:它用玉米苗的外壳,包裹了最珍贵的人性哲学——在这个强调效率的时代里,慢下来,好好活着,才是最奢侈的浪漫。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出版时,我正陷在末日焦虑里。我总觉得生活没意思”“努力没意义,于是每天机械地打卡上班,连吃饭都要刷手机——直到读到陈默说的:你以为末日是天塌下来,其实是你的心先塌了。

现在的我,会在加班后绕路去买束花,会在周末去郊区种块小菜园,甚至会在和同事吵架时笑着说:别急,咱们慢慢商量。因为我终于明白:末日从来不是外界的灾难,是我们内心的荒芜;快乐也不是得到什么,是珍惜拥有的一切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戳我的两句话:

他说,末日里的每一颗玉米,都是写给世界的情书;

我说,原来最珍贵的活着

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英雄

活成自己心里的光

或许这就是《末日快乐》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教我们如何拯救世界,却教会我们:

要相信,

在你觉得生活末日的时刻,

总有一颗玉米,

正从废墟里钻出来,

向你证明——

活着,

本身就是最美好的事。

“《末日快乐》:当末日成为背景板,我们终于学会了“好好活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殖民地经济家的实用智慧与当代启示 | 爱阅读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殖民地经济家的实用智慧与当代启示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光打磨的实用经济学圣经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是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1750-1790年间经济论文的合集,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刘大明、刘大椿译。全书收录《关于纸币的考察》...

《顾维钧回忆录》:在“弱国外交”的棋盘上,触摸一个外交家的灵魂 | 爱阅读

《顾维钧回忆录》:在“弱国外交”的棋盘上,触摸一个外交家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外交老将”的“人生自白书” 《顾维钧回忆录》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1888-1985)晚年撰写的口述史,历时十余年完成(1960-1976),被视为“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活字典”。全书以英文写成(后译为中...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 爱阅读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用文字解剖人性的“医学观察”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短篇小说集,2012年首次由联合文学出版社推出,2024年理想国引进简体版。全书收录《海边的房间》《猫病》《卜算子》等12个短篇,以“城市畸爱者”为主角,用...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艾瑞·卡尔1969年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以一只“永远吃不饱”的毛毛虫为主角,通过洞洞书设计串联起“星期概念”“数数启蒙”“自然蜕变”三大主题。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童书”,全球销量超500...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时代流浪者的精神肖像”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于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非洲中部一条虚构的河流“赞比西河”为背景,讲述了印度裔商人萨林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在河湾小镇经营商店,见证传统部落...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红学界的“考古指南”与“思想手术刀” 《红楼梦辨》是现代红学泰斗俞平伯(字平伯)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23年,后经修订收入《俞平伯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青少年觉醒圣经”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首印20万册,两年内销量突破1亿,被《纽约时报》评为“2008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更被《卫报》称为“21世纪最具...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