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亲密关系》:一部拆解“爱与联结”的情感成长说明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7

《亲密关系》:一部拆解爱与联结的情感成长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亲密关系》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兰·米勒与丹尼尔·珀尔曼联合撰写的经典著作,自1990年首次出版以来,已修订至第8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亲密关系领域的百科全书’”。全书以社会心理学为核心,融合进化心理学、沟通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共13章,覆盖吸引力法则”“沟通技巧”“冲突解决”“爱情与性”“关系修复等亲密关系全生命周期话题。它并非恋爱技巧手册,而是用科学研究与真实案例,解答为什么有些人相爱容易相处难”“如何让亲密关系更长久等本质问题,既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教材,也是普通人经营爱情、亲情、友情的实用指南,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爱与陪伴的认知。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它把复杂的亲密关系拆成了可理解、可调整的细节模块,像用显微镜观察情感的基因,让我们看清爱里的甜蜜与矛盾究竟从何而来。比如书中关于吸引力的研究,米勒没有空谈感觉,而是用数据指出:相似性比互补性更能维系长久吸引”——比如价值观、生活习惯相似的情侣,吵架频率比互补型低47%。为了让读者理解,他举了一个真实案例:一对女强男弱的情侣,最初因互补互相吸引,但婚后女方抱怨男方没上进心,男方觉得女方太强势,最终因价值观差异分开;而另一对都喜欢慢生活的情侣,哪怕偶尔吵架,也会因都认同沟通比输赢重要’”很快和解。这个细节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一见钟情可能靠互补,但长久陪伴往往靠相似。再比如谈冲突解决,书中没有说要忍让,而是提出“‘积极倾听三步法:先复述对方的感受(你刚才说我总加班,让你觉得被忽视,对吗),再承认自己的问题(我确实没注意到你的情绪),最后共同找方案(以后我加班前会提前和你说,周末咱们留一天专属时间)。这种具体到话术的方法,让吵架不再是伤害关系的武器,而是理解彼此的机会。书中还有很多反常识的发现,比如“‘完美爱情不存在”——健康的亲密关系里,约60%的冲突是永久性问题(比如一方喜欢社交、一方喜欢独处),关键不是解决冲突,而是学会与冲突共存,这个观点让很多读者放下了必须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执念。

三、写作特点

首先,这本书的科学+通俗平衡得极好,像搭建了一座从实验室到生活的桥梁。每个观点都有扎实的研究支撑,比如引用戈特曼爱情实验室的追踪数据(跟踪700对夫妻14年,发现积极互动与消极互动比例大于5:1的夫妻,离婚率低于10%),但又用情侣吵架后的冷战”“婆媳之间的误会等日常场景解读数据,让读者不会被枯燥的学术概念劝退。其次,书中的案例化叙事充满画面感,比如描述消极沟通的危害时,会还原一对情侣的吵架场景:女方说你从来都不陪我,男方反驳我上周才陪你看了电影,女方又说那是上周!你总是这样”——这种翻旧账”“绝对化指责的对话,像镜子一样照出很多人的沟通问题,比纯理论论述更有冲击力。另外,作者特别擅长用比喻化解复杂,比如把亲密关系比作花园需要定期浇水(日常互动)、修剪杂草(解决小矛盾),还要接受偶尔会有风雨(大冲突),不用追求永远盛开,只要四季有生机就好,这种比喻让抽象的关系经营变得可触摸,哪怕是没经历过亲密关系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四、阅读体验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想搞懂为什么和男友总因小事吵架”——比如他忘了纪念日,我会觉得他不爱我,他觉得我太矫情,每次都吵到冷战。结果翻到“‘认知偏差与亲密关系章节,突然明白:我把忘记纪念日等同于不爱,是陷入了灾难化思维;他把我的抱怨等同于否定他的所有付出,是陷入了防御性思维。后来我试着用书中的“‘我语句表达需求,把你从来都不重视我换成我希望纪念日能一起过,因为这会让我觉得被你放在心上,他果然不再反驳,还主动计划了补过纪念日的方案。不过读这本书也有被戳中的时刻,比如看到“‘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时,想起自己总像妈妈一样喜欢控制,男友总像爸爸一样习惯逃避,突然理解了我们的相处模式,其实在重复父母的模式,那一刻既有心疼,也有改变的动力。有一次和闺蜜闹矛盾,她觉得我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我想起书中“‘换位思考的练习,试着站在她的角度想被朋友强迫接受建议,会觉得不被尊重,主动道歉后,我们的关系比以前更亲近了。这本书就像一位冷静的情感教练,不教我怎么讨好对方,而是教我怎么理解自己、理解对方,读完后感觉心里像多了一把情感钥匙,再遇到关系问题时,不再慌着指责或逃避,而是能静下心来想我们的问题到底在哪,该怎么一起解决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亲密关系》彻底改变了我经营关系的方式。以前我觉得好的关系靠感觉’”,一旦有矛盾就怀疑是不是不爱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亲密关系像学开车”——需要学习技巧(沟通、倾听)、接受不完美(允许有冲突)、持续练习(日常互动),不是天生就会。这种认知让我和男友的关系更稳定:比如以前我会因他不秒回消息焦虑,现在会想他可能在忙,忙完会找我;以前吵架会说过不下去就分,现在会说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读完这本书,我还养成了“‘关系复盘’”的习惯:每周和男友花10分钟聊天,说说这周哪些时刻觉得很幸福”“哪些时刻觉得不舒服,慢慢发现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没说出口的期待’”,比如我期待他主动关心我,他期待我直接说需求,说开后就少了很多误会。

从社会评价来看,这本书的权威性实用性广受认可。美国心理学会评价它是亲密关系研究领域的里程碑著作,用科学数据打破了大众对爱情的浪漫幻想,提供了可操作的关系经营方法;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推荐它时说这是每个想理解爱、经营爱的人都该读的书,它让我们明白爱不是本能,而是能力’”;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5%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跟着书中方法调整后,和伴侣的关系变好了”“和父母的误会解开了的经历,甚至有心理咨询师把它列为亲密关系咨询的辅助读物。这本书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很多高校开设亲密关系心理学课程,用它作为教材;在婚恋市场,戈特曼爱情测试(书中重点介绍的测试工具)也成了很多情侣婚前评估关系的重要参考。

在当下离婚率高、孤独感蔓延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如何经营长期关系”“如何缓解亲密关系焦虑等热点。现在很多人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是因为觉得经营关系太累;或者进入关系后,因不会沟通、不懂包容很快分开。而《亲密关系》告诉我们:是因为用错了方法,比如用指责代替表达需求,用冷战代替解决问题;只要学会正确的方法,亲密关系会成为治愈孤独的良药。另外,在“‘快餐式爱情盛行的当下,这本书也提醒我们:长久的爱不是一见钟情的瞬间,而是日复一日的用心’”——比如每天的一句关心、吵架后的一次拥抱、遇到问题时的一起面对,这些平凡的细节,才是亲密关系最坚实的基础。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亲密关系不是寻找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和不完美的彼此一起,学习如何相爱、如何相处——真正的爱,藏在解决冲突的耐心里,藏在日常互动的温柔里,藏在接受不完美的包容里。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亲密关系的本质:爱不是找到对的人,而是和身边的人一起,成为对的我们。如果你也想搞懂为什么爱会从甜蜜变平淡”“何让亲密关系更长久,想在爱里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安心,那《亲密关系》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某个案例、某句话里找到经营爱的方法,慢慢发现:原来好的亲密关系,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哪怕有矛盾,也愿意和对方一起走下去。

“《亲密关系》:一部拆解“爱与联结”的情感成长说明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芬尼历险记》:在木筏上漂流的道德觉醒指南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芬尼历险记》:在木筏上漂流的道德觉醒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美国文学的"童年解剖刀" 《哈克贝利·芬尼历险记》是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成长小说,被海明威称为"美国文学的起源"。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插画将密西西比河的晨雾、木筏上的烤火鸡永久封存,...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 爱阅读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上周三下午,我在公司茶水间抱怨“家里书架乱得像被台风扫过”,邻座的退休老教师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旧书:“你该读读这个——《混乱的图书馆》。我家楼下那家社区图书馆,比书里写的还乱,但比任何地方都温暖。”我接过书翻了两页,立刻被第一行字击中:...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