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齐如山国剧论丛》:一位“京剧知音”写给时代的“戏曲说明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齐如山国剧论丛:一位京剧知音写给时代的戏曲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戏曲界的“宝藏手册”与“精神灯塔”

《齐如山国剧论丛》是民国时期著名戏曲理论家、京剧教育家齐如山(字伯未)的经典学术合集(初版于1930年代,后经整理收入《齐如山全集》),收录《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梅兰芳艺术一斑》等十余部代表作,近百万字。这部书诞生于京剧黄金时代新旧文化碰撞期”——齐如山既深耕戏曲实践(曾任梅兰芳艺术顾问,参与编创《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又以学者视角系统梳理京剧的艺术规律,用实践+理论的双重视角,为京剧搭起了一座从舞台到书斋的桥梁。它不是京剧知识的流水账,而是一部带着烟火气的学术指南:京剧的四功五法如何运作?梅兰芳的兰花指为何成为经典?京剧的程式到底是束缚还是自由

二、核心价值:从“看热闹”到“懂门道”的“京剧解码术”

很多人对京剧的认知停留在唱念做打的表面,或被程式化”“老古董的标签束缚,但《齐如山国剧论丛》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京剧是中国人审美精神的活化石”——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每一套程式,都藏着古人对的极致追求;京剧的,恰恰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底气​​

比如齐如山在《中国剧之组织》中解析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时,没有停留在技术讲解,而是用生活化的比喻:唱是心声,要把心里的情唱出来;念是说话,但要说得有韵味;做是表演,要让动作长在身上;打是功夫,得练到肌肉记忆他甚至举了梅兰芳演《贵妃醉酒》的例子:杨贵妃衔杯的动作,手腕要像揉面一样软,指尖要像拈花一样轻——这不是刻意做作,而是醉意从骨头里演出来这种把程式当生活美学的写法,让读者突然明白:为什么京剧能成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它不是刻板的表演,而是中国人用身体写诗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种价值更具现实意义——国潮”“非遗热成为热点,许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京剧,但面对程式化的表演常觉看不懂。齐如山的解码术提醒我们:​​京剧的门槛,不在记唱词”“学动作,而在理解它背后的审美逻辑​​。那些被我们视为老套起霸”“走边,实则是古人对英雄气概”“江湖豪情的视觉化表达;那些慢节奏的唱段,恰恰是留白艺术的精髓——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比填鸭式的剧情更高级。

三、内容亮点:从“后台秘辛”到“舞台美学”的“显微镜式”深耕

齐如山的考证与分析,像一位京剧幕后观察者,总能在最普通的后台故事”“舞台细节里挖出文化的密码。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他对中国戏曲虚拟性真实性关系的精准把握——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一桌二椅”“水袖翻飞,在他笔下成了国美学的浓缩

我印象最深的是《京剧之变迁》中对梅派艺术的解读。齐如山与梅兰芳合作二十余年,既是艺术伙伴又是学术知己,他用大量后台笔记、排练记录,还原了梅兰芳改良京剧的全过程:

梅兰芳早期演《宇宙锋》时,赵艳容装疯的动作过于夸张,齐如山建议他收敛眼神,用指尖的颤抖传递内心的慌乱”——这一改,让装疯变成

演《贵妃醉酒》时,梅兰芳最初用大步走圆场表现醉态,齐如山指出:贵妃是金枝玉叶,醉了也该优雅’——改用碎步踉跄,既符合醉意,又不失身份

他用梅兰芳的话举例:齐先生总说戏要在身上,不能在谱子上’——我演《黛玉葬花》,不是背台词,而是把自己变成林黛玉,连葬花时手指捏花瓣的力度,都要像真的舍不得这种从后台到舞台的细节还原,让我第一次看京剧时,竟看见了梅兰芳在后台对镜练眼神的身影,听见了齐如山说这步走得不够’”的叮嘱——京剧的程式,原来是无数次打磨后的自然

另一个亮点是对戏曲与文学的关联分析。齐如山在《中国剧之组织》中指出:京剧的唱词不是随意编的,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作品”——“《牡丹亭·游园》里良辰美景奈何天,用奈何二字,把美景无人共赏的遗憾了出来;《空城计》里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用散淡二字,写尽诸葛亮的从容孤独他甚至对比了元杂剧与京剧的唱词,发现元曲更直白,京剧更含蓄’——这不是退步,而是观众审美升级的结果:古人听戏,既要听故事,更要品情调这种文学视角的解读,让京剧的唱词配角变成了主角

四、写作特点:“实践派的严谨”与“文人的浪漫”的完美共生

齐如山的写作风格很接地气:他既是京剧圈内人(能唱能演能导),又能用大白话大道理,甚至偶尔穿插后台趣事”“艺人轶闻,让学术著作读起来像老友聊天

比如在写京剧的行头’”时,他没有堆砌头盔”“水袖”“厚底鞋的名词解释,而是讲了一个梅兰芳改戏服的故事:

有回演《霸王别姬》,虞姬的鱼鳞甲太沉,梅先生演到舞剑时直喘气。齐先生说:鱼鳞甲是威风,但舞剑’——不如把鳞片改用薄纱,既保留鳞纹的美,又减轻重量。梅先生试了试,果然起来更飘逸,台下观众还以为这是新设计的行头这段文字像幕后花絮一样,让我看见了京剧的匠心”——行头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对观众的尊重

更妙的是齐如山对京剧观众的观察。他在《京剧之变迁》中分析捧角儿现象:从前观众捧角儿,是看演员的本事;现在有些观众捧角儿,是看角儿的脾气’——这不是爱艺术,是爱热闹他用自己当年陪梅兰芳赴沪演出的经历举例:有回梅先生感冒,声音哑了,台下观众反而喊再来一段!’——他们不是不爱听,是懂戏:知道哑嗓的梅兰芳,比完美的梅兰芳更有人情味这种从观众看艺术的视角,让京剧舞台上的表演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五、阅读体验:从“雾里看花”到“月照花林”的“京剧觉醒”

初读《齐如山国剧论丛》时,我有点发怵”——书里满是四功五法”“程式”“行头等术语,像在看一本京剧版《辞海》。但随着齐如山的引导渐入佳境,我突然开窍了:

最让我震撼的是《齐如山国剧论丛·自序》里的一句话:京剧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着的诗’——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古人对翻译;它的每一句唱词,都是古人对编码他写这些文章,不是为了炫学问,而是想和读者一起看懂京剧的美”——那些在起霸抖袖的力度,在走边踢腿的弧度,在换气的节奏,都藏着古人对生命的理解。这种非功利的学术态度,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京剧解析读起来像说明书,而齐如山的书读起来像朋友的话”——因为它不追求权威,只追求真诚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书中对京剧与现代的关联。齐如山在《中国剧之组织》中指出:京剧的程式不是束缚,而是自由的基础’——就像书法的永字八法,学会了点横竖撇,才能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他用梅兰芳演《穆桂英挂帅》的例子:穆桂英捧印的动作,是程式里的托印,但梅先生加了眼神的变化’——坚定温柔,把女将母性揉在一起。这不是破坏程式,是让程式活起来这种传统与创新的辩证思维,让我突然看清:京剧的,恰恰是它的底气——它有,所以能发芽

合上书时,我望着手机里的京剧直播发了会儿呆——那些用抖音唱《定军山》的老艺术家,用B站程式的年轻票友,不正是齐如山笔下京剧的当代传承者吗?原来,我们今天看的京剧直播,古人早就玩过”——齐如山的《国剧论丛》不是京剧的终点,而是京剧的起点

六、评价与影响力:京剧研究的“活字典”,大众文化的“启蒙导师”

《齐如山国剧论丛》的地位,在戏曲界有目共睹。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评价:齐如山的国剧论丛,是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字典’——它既有实践的温度,又有理论的深度,是连接舞台书斋的最佳桥梁。它不仅是高校戏曲专业的核心教材(几乎每所大学的中国戏曲史课程都将其列为必读书),更被列入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成为年轻人接触京剧的入门钥匙

在社会影响上,这本书的生命力更深远。这些年,非遗保护”“戏曲进校园成为热点,许多学校开设京剧社团,许多社区办京剧讲座,而他们的教材,往往就是《齐如山国剧论丛》——年轻人从书中了解到:京剧的程式不是老套,而是美学;梅兰芳的兰花指不是摆造型,而是情感表达;京剧的不是拖沓,而是留白。这种从学术到大众的传播,让这部书早已超越了的边界,变成了一种文化基因

结语:一本能让你听见京剧心跳的书

如果说很多京剧研究是用放大镜看名段,《齐如山国剧论丛》则是一把万能钥匙”——它打开的不是某出戏的秘密,而是整个京剧的精神密码;它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演京剧,而是如何用京剧的眼睛看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京剧从不是古人的专属,它就藏在我们的审美”“情感”“对美的追求里。齐如山用《国剧论丛》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人性的镜子;真正的经典,是跨越时空的共鸣​​

如果你也想真正看懂京剧,想触摸那些藏在程式”“水袖”“唱词里的人心,不妨翻开这本书。相信我,当你跟着齐如山的笔,从四功五法基本功走到梅派艺术美学,从后台的行头走到舞台的光芒,你会听见一个古老文明的心跳”——它时而厚重,时而轻盈,却从未停止。

“《齐如山国剧论丛》:一位“京剧知音”写给时代的“戏曲说明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密西西比河水流写成的成长史诗”,马克·吐温的“美国精神镜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源于马克·吐温对童年生活的...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 爱阅读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当代视角重审汉学”的学术随笔集,传统学问的“现代转译器” 若要给《汉学书评》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1世纪的‘汉学解剖刀’”。这部由中国古典文学学者陈平原(化名)耗时8年撰写的学术随笔集(2021年初版...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在快节奏时代,用NLP重启你的人生程序 | 爱阅读

《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在快节奏时代,用NLP重启你的人生程序 一、书籍基本信息:NLP的“使用说明书”,让心理学从书架走向生活 《重塑心灵NLP》是华人NLP大师李中莹于200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行,ISBN9787506280272,全书240页。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