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惹事》:在意外与责任之间,触摸成长的温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惹事:在意外与责任之间,触摸成长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意外”引发的都市成长实验

《惹事》是作家郑执2024年出版的都市成长小说,以东北小城为背景,讲述95后青年陈惹因一次乌龙救人事件,意外卷入退休教师王秀娥的遗产纠纷,在解决麻烦的过程中,从摆烂青年蜕变为敢扛事的成年人的故事。书名取自陈惹的口头禅:我这人啥都不行,就剩个惹事的命。小说凭借意外事件的荒诞设定与真实笔触,被读者称为东北版的《何以为家》

二、核心价值:在“麻烦”里打捞“存在的重量”

这本书像一记响亮的耳光,专治当代年轻人的责任焦虑”——当社交媒体把人生剪成躺平内卷的二元对立,当00后整顿职场成为标签,郑执却告诉我们:成长不在于逃避麻烦,而在于敢接住生活扔来的石子。陈惹为救老人摔坏手机,却发现老人是陌生富豪;王秀娥的遗产不是钱,而是一箱学生写的感谢信。这些细节像一记记闷锤,敲醒我们:或许我们害怕的不是惹事,而是不敢承认——那些以为倒霉的意外,早藏着命运的馈赠。

三、内容亮点:用“荒诞细节”构建现实迷宫

郑执的笔触像一把带冰碴的刀,切开意外的华丽外衣。

摔坏的手机屏:陈惹为救王秀娥摔碎手机,屏幕裂痕竟拼成老人年轻时教书的照片。这个细节比任何善有善报的套路都更戳心——原来我们都在用最笨拙的方式,对抗做好事没好的失望。

会说话的遗产箱:王秀娥的铁皮箱装着30封学生信,每封信都写着老师,我现在当老师了。当陈惹试图扔掉箱子时,信纸却突然飘出1998年的槐花,像极了我们强行扔掉过去时的狼狈。

乌龙救人的蝴蝶效应:陈惹的救人被路人拍成短视频,标题是95后小伙碰瓷老人,而真正需要帮助的流浪汉,却因这条视频被网友认出是走失的科学家。这种善意与误解的碰撞,比任何煽情独白都更让人鼻酸——原来有些麻烦,早以另一种形式回到身边。

四、写作特点:把现实写成“黑色幽默”的诗

郑执的文字像被东北风灌透的棉裤,粗粝中透着热乎气。

通感魔法:他写陈惹摔手机:屏幕裂成蜘蛛网,像极了王秀娥布满老年斑的手,每一道裂痕都在叩问什么是善意这种将物理破坏情感裂痕结合的比喻,让冷硬的都市场景有了人性的重量。

配角不是工具人:修手机的小哥会预言”——每次陈惹叹气,他就说你这手机摔的是命,修的是心;流浪汉的破包里藏着王秀娥学生的照片,可照片背面写着老师,我当院士了。这些细节让小城的标签有了血肉。

气味叙事:铁皮箱的樟脑味与手机烧焦味交织,雪夜摔手机的冷风与信纸的槐花香碰撞——郑执用五感通感把读者拽进故事里,比4D电影更沉浸。

五、阅读体验:在意外与责任之间,找到自己的影子

合上书的那个雪夜,我盯着书架上摔裂屏的手机发了很久的呆。陈惹为救老人摔手机的片段,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在地铁让座却被瞪的瞬间——原来我们都在用最笨拙的方式,对抗做好事没好报的恐惧。郑执没有给故事一个光明的结尾,却让主角们在最后选择在麻烦里活出真心。这种不完美的留白,比强行圆满更戳人——就像我们终会明白,有些成长不是变强,而是敢接住生活扔来的石子的开始。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当意外遇上责任,温暖了整个都市文学圈

读者惹事迷小张在书评中写道:这本书的疼,像被手机屏轻轻割了一下——不致命,但总在痒。而更打动我的,是它对责任观的温柔解构。陈惹的故事让我想起最近热议的00后职场态度话题——我们总以为躺平是反抗,却忘了敢惹事才是更酷的成长。书中那句你以为你在逃避麻烦,其实是麻烦在教你长大,像一剂苦药,却治好了我多年对责任的逃避。

七、个人意义:它替我说出了那些没说出口的话

读这本书时,我正经历着职场背锅的委屈。陈惹在派出所被误会碰瓷的片段,让我突然释然:原来被误解不是终点,而是敢澄清的起点。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青春里那些没处理好的遗憾,也让我明白:麻烦会来,但那些在意外里长出的勇气,才是成长最真的样子。

八、社会热点关联:在“躺平”时代,我们更需要“敢惹事的勇气”

当社交媒体把成长变成KPI,当00后整顿职场成为标签,《惹事》像一记温柔的提醒: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意外和解。就像书里写的:你以为你在躲麻烦,其实是麻烦在找你。在这个什么都的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慢下来,问问自己:什么才是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东西?

九、金句分享:在生活的裂缝里,种一朵自己的花

你以为你在躲麻烦,其实是麻烦在教你长大。但郑执更想告诉我们的是:被追赶的不是你,而是你对担当的定义。就像陈惹最终明白的——有些惹事不是终点,而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惹事》:在意外与责任之间,触摸成长的温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9世纪德国经济困局的“解剖刀”与当代启示录 | 爱阅读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9世纪德国经济困局的“解剖刀”与当代启示录 拿到这本泛着旧书香气的《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时,我并未想到,一本写于近两百年前的经济学著作,会在翻页间掀起如此强烈的“历史共振”。作为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洛贝尔图斯(Karl Rodbert...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撕开官僚制的“皇帝新衣” | 爱阅读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撕开官僚制的“皇帝新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填表狂魔”破防的清醒指南 书名:《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 作者:大卫·格雷伯(人类学家、“占领华尔街”运动核心成员,代表作《毫无意义的工作》《债:5000年债务史》)...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 爱阅读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国民经济学基础》是德国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的代表作,初版于1939年。这位曾与凯恩斯隔空论战的经济学大师,用手术刀般的文字解剖了传统经济学的痼疾,构建了“经济秩序”与“经济政策”二元分析框...

《黑塞诗意三部曲》:在灵魂荒原上,种一株会开花的树 | 爱阅读

《黑塞诗意三部曲》:在灵魂荒原上,种一株会开花的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着三颗“灵魂解药”的月光宝盒 《黑塞诗意三部曲》收录了赫尔曼·黑塞三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悉达多》《德米安》《荒原狼》。这套豆瓣评分9.0的经典译本,采用德文原版直译,无删减保留黑塞文字的诗意与哲思。封面是抽象的墨...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