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八绝》:原来“少林功夫”不只是打打杀杀,是刻在骨血里的文化基因 | 爱阅读
《少林八绝》:原来“少林功夫”不只是打打杀杀,是刻在骨血里的文化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拳脚”和“香火”写成的少林文化密码
《少林八绝》是少林俗家弟子、作家释延达耗时十年,遍访少林寺老武僧、查阅古籍碑刻、整理口述史后创作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不同于“武侠小说”的虚妄想象,也非“文化旅游”的表面解读,作者以“守寺人”视角,用300多张老照片、87段武僧口述、12幅古画复刻,还原了少林“八绝”(铁砂掌、易筋经、罗汉拳等)的传承脉络,更揭开了“禅武合一”的核心:武术不是“杀人技”,是“修心术”;寺院不是“武林圣地”,是“人间道场”。书中既有“武僧凌晨五点练功”的烟火气,也有“方丈用武术教孩童做人”的哲思,被读者称为“给少林文化写的一封‘情书’”。
二、书籍内容:少林寺里的“活态博物馆”,比武侠剧更鲜活的文化切片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少林武僧降妖除魔”的传奇故事,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78岁的武僧释永信(非小说同名人物)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先在塔林绕行三圈,再练半小时“铁砂掌”:手掌拍在青石板上,“噗噗”响,像敲老榆木桌,他却笑着说:“这响声是和祖先说话呢。”;
少林寺藏经阁的老和尚释行远,藏着一本明代《易筋经》手抄本,纸页发黄卷边,却在“韦驮献杵”图旁用朱砂补了句:“练到力贯指尖时,别想着打人,想想你娘纳鞋底的手——那才是真功夫。”;
最让我破防的是“武僧教娃”章节:寺里办暑期武术班,10岁的小弟子哭着说“练拳太疼”,释延达师父蹲下来,用自己的手掌垫在他拳头上:“疼吗?你爹种地时,手磨破过十八道口子;你妈织布时,手指被针扎过三百回。疼,说明你在长本事。”小弟子抹了把泪,接着练,汗水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个小圆圈,像朵小花儿。
这些细节像一串佛珠,串起了少林文化的“活态传承”:铁砂掌的“疼”藏着对土地的敬畏,易筋经的“柔”裹着对生命的慈悲,罗汉拳的“刚”裹着对规则的坚守。书中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作者借老武僧之口说的:“少林八绝不是‘绝招’,是‘绝境里的活法’——明朝末年饥荒,武僧用铁砂掌劈开冻土挖野菜;抗战时,武僧用易筋经的‘气沉丹田’护着伤员转移;现在,我们用武术教孩子‘遇事别慌,先稳住’——这才是‘绝’的真意。”
三、写作特点:用“寺院的晨钟”为节拍,把武术写成了一部“文化史诗”
释延达的写作手法像极了少林寺的晨钟:不急不躁,余韵悠长,把武术的“形”和文化的“神”揉进“练功时的汗味”“古碑上的苔痕”“老和尚的咳嗽声”里。
“场景化”的细节轰炸:她会记录武僧练铁砂掌时,青石板上被拍出的“月牙印”,像撒了把碎银;藏经阁的霉味混着老和尚身上的檀香味;小弟子练拳时,布鞋磨破了,露出里面补了又补的白棉袜——这些带着“泥土味、檀香味、汗腥味”的细节,让“少林文化”从抽象的“传统符号”,变成了能“摸得着、闻得到”的鲜活场景。
“古今对话”的叙事节奏:书中没有“武僧一路开挂”的爽感,而是用“过去-现在”的对比制造共鸣。比如明代武僧用铁砂掌劈开山贼的刀,现代武僧用同样的功夫劈开冻土种树苗;清代武僧用易筋经调理伤病,现在武僧用它教上班族缓解肩颈痛。这种“穿越时空的实用主义”,比“武侠神话”更让人信服。
“大白话”的禅意表达:释延达的语言像寺里的老井水,清冽甘甜却藏着深意。比如写铁砂掌:“别总想着‘练到多硬’,要想着‘这双手能帮你娘多搓几盆衣服,能给你娃多盖几床被子’。”写易筋经:“气沉丹田不是‘憋着’,是‘把心放软’——像春天的泥土,松松的,才能长庄稼。”这种“接地气的禅理”,让武术道理变得“听得懂、记得住”。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文化觉醒课
读《少林八绝》的过程,像在喝一杯少林素茶——前几章,我边看边好奇:“少林功夫到底有多厉害?”看到武僧拍青石板、老和尚补经书、小弟子哭着练拳,突然想起老家的武馆:师傅总说“练拳先练德”,却没说过“德”是“帮邻居修篱笆”“给孤寡老人挑水”;想起短视频里的“武术网红”:招式花哨却少了股子“沉劲”,像根没扎进土的芦苇。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少林八绝的‘绝’,不在‘一招制敌’,在‘一生修心’。你练的是拳,修的是性;打的是沙袋,磨的是脾气;拜的是佛,学的是‘如何好好活’。”合上书页时,我站在小区广场看大爷打太极,他的动作慢得像揉面,却让我想起书里老和尚说的“柔中带刚”——原来最好的武术,从来不在“快”和“狠”,而在“稳”和“善”。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本“不神化”却“激活传统”的现象级作品
《少林八绝》上市四个月销量破50万,豆瓣评分8.9,被《人民日报》文化版评为“年度最有温度的传统文化读本”。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看哭了,原来少林武僧这么接地气’,有人说‘笑到打鸣,武僧教娃比我有办法’。”作家二月河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少林’的书,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人’的书——少林八绝里藏着的,是‘遇强则刚,遇弱则柔’的生存智慧,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基因。”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真实讨论。某中小学将“少林八绝”纳入体育课,孩子们练铁砂掌时喊:“这是帮奶奶揉面的手!”;某文旅项目以“少林八绝”为主题,游客可以体验“打醋坛”“推石磨”,而不是单纯看武术表演;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释延达的采访,他举着老武僧的铁砂掌手套说:“这不是‘武器’,是‘老祖宗的手’——它揉过面,抱过娃,挖过野菜,现在要教你们‘怎么好好生活’。”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本书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传统说‘你好’”
对我而言,《少林八绝》的意义远超一本“文化纪实”。去年我因工作压力陷入焦虑,总觉得“生活没意思”,直到读到老武僧释行远说:“我练了六十年易筋经,最明白的道理是——‘练’不是为了‘成’,是为了‘活’。活得踏实,活得明白,比什么都强。”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心里的“浮躁”。
现在的我,会在下班路上绕路去小区广场,看大爷打太极,听他说“这招‘云手’,像不像哄娃睡觉?”;会在周末陪妈妈揉面,故意把面团拍得“噗噗”响,像书里武僧练铁砂掌;会在孩子哭闹时,蹲下来告诉他:“你看,少林武僧练拳时也会疼,但他们知道‘疼’是长本事——你也一样。”上周妈妈说:“你最近怎么变了?”我笑:“因为我知道,老祖宗的东西,不是‘老古董’,是‘活宝藏’。”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少林八绝在塔林的晨雾里,在武僧的汗水中,在每一个认真活着的中国人的骨血里。它不是‘绝学’,是‘活法’——教你如何用一双手,揉开生活的褶皱,活出最朴素的从容。”
如果你也对“传统文化”有距离感,如果你总觉得“老东西没用”,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武林秘籍”,但会让你看见:最厉害的“功夫”,从来不在拳脚上,而在“好好生活”的本事里;最珍贵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传统活在今天”。毕竟,少林寺的晨钟响了上千年,响的从来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间烟火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