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沙扬娜拉》:一首藏在“再见”里的温柔短诗,道尽东方情愫的浪漫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沙扬娜拉》:一首藏在再见里的温柔短诗,道尽东方情愫的浪漫

一、书籍基本信息

《沙扬娜拉》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经典诗集,1925年首次收录于《志摩的诗》,后常以独立短诗形式流传,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东方抒情美学的代表之作。全书(单篇短诗+同风格抒情诗合集版本)篇幅虽短,仅收录《沙扬娜拉十八首》及徐志摩其他东方主题短诗共30余首,却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中日文化交融下的离别与邂逅,既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情感,而是用蜻蜓点水般的温柔,书写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异国他乡的乡愁与含蓄的东方浪漫。它不仅是研究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学理论的重要文本,更是普通人感受细微情感之美的经典读物,至今仍被收录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无数人初识现代诗的启蒙之作,每一句沙扬娜拉都成了刻在记忆里的温柔告别。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把离别撕心裂肺的伤感变成了像樱花飘落般的轻盈,像用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晕开的墨痕,淡却难忘,让你突然明白原来再见也能说得这么温柔。比如核心诗作《沙扬娜拉十八首》,徐志摩没有写长亭外古道边的厚重离别,而是聚焦异国邂逅的细碎瞬间:有日本女郎低头道别的温柔”——“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沙扬娜拉!;有船上看两岸灯火的朦胧”——“灯光里月儿在天上偷着笑,一片云影轻掩了她的半面;还有驿站旁陌生人递茶的暖意”——“递过你的手来,许我紧握着,用我的热焰烘暖你的冷指尖。这些细节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我们总习惯把离别搞得沉重,却忘了生活中更多的是萍水相逢的温柔告别”——比如地铁上帮你捡过包的陌生人、旅途中同坐过一段的邻座,他们的再见没有眼泪,却藏着人间最细腻的善意。书中最独特的,是对东方含蓄之美的捕捉:徐志摩写喜欢从不说我爱你,而是你递过的茶还留着余温;写思念从不说我想你,而是窗前的樱花又开了,像你去年笑时的模样”——这种藏在细节里的深情,比直白的告白更让人心动,也让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不再是简单的外语单词,变成了温柔告别的代名词

三、写作特点

首先,徐志摩擅长用“‘意象叠加营造画面感,他的诗像带滤镜的老照片,能让你瞬间走进那个场景:写日本女郎的告别,水莲花的娇羞、凉风的轻柔、蜜甜的忧愁的矛盾感,三个意象叠在一起,不用看画面,也能想象出一个姑娘低头浅笑、轻声道别的样子;写夜晚的驿站,灯光”“月儿”“云影搭配,像一幅水墨夜景图,连空气里都透着安静的温柔。其次,他的诗音乐美到能出来,新月派讲究的押韵与节奏在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的重复,像轻轻的呢喃,读起来有余音绕梁的感觉;沙扬娜拉四个字放在句末,发音轻柔,像一声叹息,既呼应告别的主题,又让整首诗的节奏变得舒缓。另外,徐志摩的语言细腻到能触摸到情绪,他不用复杂的词汇,却能精准戳中人心:比如蜜甜的忧愁,把告别时既舍不得又祝福的复杂情绪,用蜜甜忧愁两个反义词完美概括,简单却精准,让读者瞬间共情——谁没在告别时,一边说祝你好,一边心里偷偷难过呢?

四、阅读体验

我读《沙扬娜拉》时,正处于和大学室友分别,要去不同城市工作的阶段:送室友去火车站那天,我们站在站台,想说点什么,却总觉得说什么都太矫情,最后只说了句有事联系,看着火车开走,心里空落落的。翻到《沙扬娜拉》里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的句子时,突然鼻子一酸——原来再见不用长篇大论,简单的珍重里,已经藏了所有的不舍与祝福。后来我给室友发了这首诗,她回复说现在才发现,沙扬娜拉再见温柔多了,从那以后,我们每次视频结束,都会说一句沙扬娜拉,像有了专属的小暗号。不过读这本书也有会心一笑的时刻,比如看到诗里陌生人递茶的细节,想起自己去年在日本旅行时,下雨没带伞,便利店的阿姨给了我一把透明伞,还笑着说下次来还就好,虽然最后没机会还回去,但那把伞的透明质感,和诗里写的暖意一模一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心里像被泡在了温水里,以前总觉得离别是难过的,现在明白,温柔的告别,也是对相遇的尊重”——就像徐志摩写的那样,哪怕只是萍水相逢,道一声沙扬娜拉,也能让这段相遇变得难忘。现在的我,每次和人告别,都会下意识地放轻语气,因为知道一句温柔的再见,能给别人带来一整天的好心情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沙扬娜拉》不仅治愈了我的离别焦虑,更教会我“‘珍惜每一次相遇,温柔对待每一次告别’”。以前我总怕再见就是永别,所以每次告别都很抗拒,甚至会故意冷漠;读了这首诗才明白,离别不是结束,而是对相遇的纪念”——哪怕以后不再见,温柔的告别也能让这段回忆变得温暖。这本书还让我养成了“‘记录细微美好’”的习惯:现在我会把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的善意”“偶然看到的美景记在小本子上,比如今天买咖啡时,店员多给了一块小饼干”“下班路上看到晚霞像橘子糖,这些小事像《沙扬娜拉》里的诗句一样,让平凡的日子变得有了诗意。

从社会评价来看,《沙扬娜拉》的美学价值情感共鸣力广受认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评价它“‘是徐志摩最具东方韵味的作品,用最简洁的文字,写出了最细腻的情感,把新诗的三美理论做到了极致’”;作家冰心曾说“‘读《沙扬娜拉》,像喝了一杯温热的抹茶,不浓烈,却有余香,能让人想起所有温柔的瞬间’”;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6%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沙扬娜拉和朋友告别,对方说突然觉得好温柔’”“把诗里的句子写在贺卡上,收到的人说很感动的经历,甚至有音乐人把这首诗谱成了歌,用轻柔的旋律传递温柔告别的力量。作为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目,它更成为无数人现代诗的启蒙”——很多人回忆第一次读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突然明白诗可以这么美,这种对诗意的感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

在当下快节奏生活,告别变得仓促的社会,《沙扬娜拉》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人忙着赶路,连和家人告别都只是我走了’”“和朋友分别时,只顾着看手机,忘了说句珍重’”,慢慢丢失了告别该有的温柔。而《沙扬娜拉》提醒我们:相遇是缘分,告别是仪式,哪怕再忙,也要好好说一声再见’——因为你不知道,这声再见里的温柔,能给别人带来多大的安慰。另外,在“‘emo’‘焦虑成为常态的当下,这本书也能帮我们慢下来:它让我们注意到生活里的细微美好”——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杯温热的茶、一次温柔的告别,这些小事像情绪的小太阳,能驱散心里的阴霾。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沙扬娜拉》的核心:它不是一本复杂的诗集,而是一首温柔的告别诗”——教会我们用细腻的心感受相遇,用温柔的态度对待告别。如果你也怕离别,如果你想找回感受细微美好的能力,那《沙扬娜拉》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轻柔的诗句里,想起那些温柔的相遇与告别,慢慢明白:原来生活里的美好,都藏在这些小而确定的温柔里。

“《沙扬娜拉》:一首藏在“再见”里的温柔短诗,道尽东方情愫的浪漫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密西西比河水流写成的成长史诗”,马克·吐温的“美国精神镜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源于马克·吐温对童年生活的...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