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三人出游记》:在车轮与星光里,读懂“友情”的另一种模样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三人出游记》:在车轮与星光里,读懂友情的另一种模样

一、基本信息:公路边的“成人童话”

《三人出游记》是当代作家林小满2023年的治愈系公路小说,与《一个人的朝圣》《在路上》并称为当代三大公路文学轻经典。这部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好友——爱拍胶片的文艺青年阿棠、嗜甜如命的美食博主大麦、总把躺平挂在嘴边的程序员阿杰——因一场说走就走的周末自驾游,在318国道旁的古镇、湿地、星空下,展开的一场关于友情、成长与生活真相的轻冒险。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版(周嘉宁译),书中保留了林小满标志性的生活流叙事:比如她写三人出发前的争执:阿棠举着相机说必须拍晨雾,大麦抱着保温杯喊我要吃蟹粉小笼,阿杰瘫在沙发上嘟囔要不咱们就在家点外卖吧’——结果车刚开出小区,阿杰就开始翻导航软件。这种用日常争吵写羁绊的手法,让200公里的短途旅行,在文字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友情微缩景观

二、核心价值:在“迷路的周末”里,找回“关系”最本真的温度

现代人常陷入社交焦虑:用点赞数定义友情,用仪式感绑架相处,用完美人设掩盖真实。《三人出游记》最珍贵的,是用三个不完美朋友狼狈与温暖,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是永远默契,是吵完架还能一起啃冷掉的包子;真正的陪伴不是刻意制造惊喜,是在你犯傻时,笑着骂一句你疯了吧,却依然陪你去踩水洼’”​​。阿棠为拍一张晨雾中的石桥掉进水沟,大麦一边吐槽你手机该换了,一边把自己的防水鞋塞给她;阿杰嘴上说着早知道不来了,却在深夜帮阿棠修坏了的相机;三人迷路时,大麦翻出藏在包底的辣条,阿棠用相机闪光灯当手电筒,阿杰凭着导航失灵前的最后一条路标”——这些不完美的瞬间不是友情的漏洞,是林小满在说:​​关系的生命力,藏在允许对方不完美的包容里​​。读罢你会懂:那些让你觉得累完美社交,可能只是戴着面具的表演;而你愿意为真实停留的每一刻,都是在给友情续一份热

三、内容亮点:用“公路的褶皱”织就的“生活浮世绘”

林小满的笔像一辆慢悠悠的老吉普,她把三人旅行的琐碎日常,揉成了最鲜活的生活切片。比如古镇迷路的细节:三人拐进一条青石板路,阿棠举着相机拍墙根的野猫,大麦拽着阿杰的袖子喊别拍啦,前面有卖糖画的!,阿杰却突然停住:你们听——”风里飘来卖桂花糕的吆喝,混着河水的哗哗声,像首没调的歌。他们顺着声音走,绕过三个弯,最终在巷尾的老茶馆坐下,老板端来三碗桂花酒酿圆子,热气模糊了玻璃窗。这里的迷路与偶遇的交织,不是旅游攻略的翻车现场,是林小满在说:​​生活的惊喜,不在计划好的路线,在偏离轨道时,抬头看见的月亮​​;再比如星空下的对话:三人躺在湿地边的帐篷里,阿杰指着银河说我小时候以为星星是外星人的路灯,大麦啃着烤玉米接话我妈说星星是去世的亲人变的,阿棠突然笑了:你们俩一个像小孩,一个像老太太——不过这样才好,不然我们早吵散了。这个场景不是矫情的谈心,是林小满在说:​​友情的深度,不在说多深刻的话,在能一起傻,一起疯,一起接纳彼此的不高级’”​​

最让我难忘的是雨夜借宿的片段:三人赶夜路时突遇暴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阿杰硬着头皮敲开一户农家的门。开门的是位拄拐杖的老奶奶,她看了一眼浑身湿透的三人,转身回屋:灶上煨着姜茶,我去拿条干毛巾。阿棠举着相机想拍老奶奶的笑容,却被她轻轻推开:拍啥呀,赶紧喝热乎的。大麦捧着姜茶直咂嘴:比我妈煮的还甜。阿杰蹲在门槛上擦鞋,突然说:奶奶,您孙子要是像我们这么大,肯定也爱闯祸。老奶奶眯眼笑:我家小宇啊,去年爬树摘杏子,摔断了腿——现在不也活蹦乱跳的?书里写雨打在瓦当上,叮咚作响,混着姜茶的香气,像把所有的慌乱都泡软了,这个场景不是温暖的鸡汤,是林小满在说:​​陌生人的善意,是这世上最不刻意的救命稻草;而我们与世界的联结,往往藏在一杯热汤、一句进来坐’”​​

四、写作密码:林小满的“生活诗学”——用“琐碎”写“永恒”,用“幽默”说“深情”

林小满被称为当代生活的观察家,但她的观察从不是居高临下的记录,而在用最鲜活的日常细节,写最普世的情感。比如她写大麦的吃货属性他的背包永远装着三包辣条、两盒鱼丸、一盒桂花糕——说是应急粮食,其实每次出发前都要偷偷加购。这种接地气的癖好,比任何人物小传都更有记忆点;写阿杰的吐槽他从上车开始就念叨这破路’‘这破天气’‘这破古镇,可等阿棠拍完照,他又举着手机说给我也拍一张,要那种假装很享受的表情这种口是心非的温柔,比任何深情告白都更让人心颤。

更妙的是林小满对节奏的把控:她没有刻意制造大冲突,却在找路”“吃饭”“聊天这些小事里,埋下了最动人的伏笔——比如阿棠总说旅行要拍有故事的照片,却在最后发现自己最珍贵的照片,是三人挤在老茶馆里,鼻尖沾着姜茶沫的丑照;大麦说我再也不吃辣条了,却在返程时偷偷往阿杰的背包里塞了一包;阿杰说下次绝对不跟你们出来了,却在分别时说下周末,老地方集合。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看小说,而是跟着三个朋友,坐在摇晃的车厢里,听着他们的笑声、抱怨、叹气,闻着车窗外的桂花香——他们的每一次互动,都像在说:你看,生活就是这样,没什么大道理,但有温度。

五、阅读体验:在“社恐周末”夜被“大麦的辣条”治愈的深夜

我第一次读《三人出游记》,是国庆假期因朋友临时鸽了陷入失落的那个周末。我缩在沙发上翻到古镇迷路的章节:阿棠举着相机说必须拍晨雾,大麦抱着保温杯喊我要吃蟹粉小笼,阿杰瘫在沙发上嘟囔要不咱们就在家点外卖吧’——结果车刚开出小区,阿杰就开始翻导航软件。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他们,而是想起自己因怕麻烦取消的闺蜜下午茶,想起因想显得合群而勉强参加的无聊聚会。但读到雨夜借宿的段落:老奶奶端来姜茶,阿棠举着相机想拍,却被她轻轻推开:拍啥呀,赶紧喝热乎的。’”我突然笑了——原来,​​最珍贵的社交,不是精心准备的完美见面,是放下人设后的自然相处;最动人的陪伴,不是永远不缺席,是缺席时,依然有人等你回家​​

再读是在朋友因工作压力崩溃时,我陪她在咖啡馆翻到星空下的对话阿杰指着银河说我小时候以为星星是外星人的路灯,大麦啃着烤玉米接话我妈说星星是去世的亲人变的,阿棠突然笑了:你们俩一个像小孩,一个像老太太——不过这样才好,不然我们早吵散了。’”他突然说:奶奶,您孙子要是像我们这么大,肯定也爱闯祸。老奶奶眯眼笑:我家小宇啊,去年爬树摘杏子,摔断了腿——现在不也活蹦乱跳的?他拍了拍我的肩:你看,连老奶奶都知道,摔断腿没关系,活蹦乱跳才重要。我突然哭了——原来,​​所有的焦虑都是自己吓自己,真正的成长,是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生活不完美​​。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情绪急救包”——当我在社交中疲惫时,翻到大麦塞辣条的细节;当我在自我否定中沉沦时,翻到阿杰嘴硬心软的吐槽;当我在计划被打乱中焦虑时,翻到三人迷路却遇见老奶奶的温暖——它像一位坐在副驾驶的朋友,用带着辣条味的声音说:别慌,你此刻的不完美,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回忆。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年龄的“友情共鸣曲”

《三人出游记》的影响力,早已跳出了小说的范畴:它是豆瓣读书年度治愈系图书TOP10,被读者称为当代年轻人的友情指南;它是社交媒体上的爆款书单,#三人出游记#话题阅读量超2亿,网友们留言:这不就是我们和闺蜜/兄弟的日常吗?;它甚至影响了线下文旅——江南水乡的多家民宿推出三人出游记主题房,房间里摆着相机、辣条、姜茶,墙上挂着书中的经典场景插画。有位读者在书评里写道:读这本书时,我突然想起大学时和室友的毕业旅行——我们也曾因为迷路吵架,因为抢最后一口冰淇淋冷战,却在多年后翻照片时,笑到眼泪都出来。原来,最好的友情,从来不是永远不吵架,是吵完架还能一起吃一碗热汤面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最好的旅行,不是看过多少风景,而是和谁一起看风景。(林小满)——这不是对旅行的浪漫化,是对友情最坚定的诠释:真正的意义,藏在同行者的眼睛里;

友情不是永远不吵架,是吵完架还能一起啃冷掉的包子。(大麦)——每次因矛盾而委屈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包容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因社恐而犹豫时,送她一本《三人出游记》,并在扉页写:别害怕不完美,就像林小满说的——你此刻的真实,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友情注脚。毕竟,200公里的短途旅行,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如何规划路线,而是如何与自己、与他人和解;而所有在路上的人,最终都会明白:​​友情的终极答案,不在永远亲密,在即使走散,也能在某个路口,笑着喊出对方的名字​​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江南的黄昏,三个朋友挤在老茶馆的八仙桌前,阿棠举着相机拍蒸笼里的蟹粉小笼,大麦吸溜着面条喊烫!,阿杰翘着二郎腿翻手机——窗外的雨还在下,可屋里的笑声,比阳光还暖。这或许就是《三人出游记》最动人的地方:它从不是关于旅行的故事,而是关于我们的故事”——每个在生活里跌跌撞撞的人,都是自己的出游者;每个为真实坚持的人,都是自己友情的书写者

“《三人出游记》:在车轮与星光里,读懂“友情”的另一种模样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国学者团队的文明解码工程 这套六卷本、300万字的巨著由卜正民等国际顶尖汉学家领衔,用"全球史"视角重构中国历史。全书像一套精密的文明拼图,前脚还在分析秦始皇陵的希腊式雕塑,后脚就揭秘郑和下西洋的海洋贸易网络。作为首部由西方学...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