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星火》书评:一簇星火,照亮中国乡村百年蝶变 | 爱阅读
《神山星火》书评:一簇星火,照亮中国乡村百年蝶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扎根泥土的史诗级报告文学
书名:《神山星火》
作者:劳罕、邢宇皓、王斯敏、卢泽华(光明日报社资深记者团队)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井冈山神山村、百年变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红色基因
若说《平凡的世界》是黄土高原上的生命赞歌,《神山星火》则是罗霄山脉褶皱里的一簇星火——它以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为样本,用近20万字的篇幅,将革命老区从“燃起革命星火”到“脱贫攻坚摘帽”再到“乡村振兴领跑”的百年历程,熬煮成一锅热气腾腾的“山乡巨变汤”。
二、核心价值:在微观叙事中触摸时代脉搏
这本书最戳中我的,是它用“小山村”的棱镜,折射出“大中国”的百年奋斗史。
当“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成为时代关键词,书中神山村的蜕变轨迹,恰似一本活生生的“中国乡村进化论”:
革命年代:村民为红军送粮、采药、踩出“挑粮小道”,用血肉之躯筑起“大后方”;
建设年代:国家惦记老区人,修路、通电、改造冷浆田,村民在困境中“人不糊弄地,地就不糊弄人”;
改革年代:赖国洪父子外出打工、左香云用竹艺创业,村民在市场浪潮中摸索致富路;
新时代:精准扶贫“三卡识别”、总书记到访、农家乐提质换挡,神山村从“偏僻山沟”变身“网红打卡地”。
读者收获:
理解“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无数个“神山村”用汗水浇灌的果实;
看见“共同富裕”的密码,藏在“扶志不扶懒、扶干不扶看”的基层智慧里;
感受“红色基因”的力量——当村民为无名烈士寻亲时,那不仅是送英魂回家,更是在确认“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三、内容亮点:细节控的“乡村考古”现场
作者团队像一群“乡村考古学家”,用显微镜般的细节,还原了神山村的“前世今生”:
历史纵深感:从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到2016年总书记考察神山村,时间跨度近百年,却通过“挑粮小道”“红军墓”“竹艺工坊”等意象,将历史缝合成连贯的叙事;
人物鲜活度:书中没有“脸谱化”的英雄,只有真实的人——
左秀发:红军烈士后代,在自家责任田上“绣花”,用“人不糊弄地”的执着,把冷浆田变成“聚宝盆”;
彭夏英:第一个办农家乐的村民,主动申请脱贫后说:“您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感到很幸福”;
左香云:从打工者到竹艺创业者,把竹酒和竹工艺品做成品牌,用“匠心”对抗贫困。
文化符号:翠竹、红军墓、军号、挑粮小道……这些意象像一根根线,串起神山村的“精神DNA”。
最惊艳的细节:
书中写村民为无名烈士寻亲时,提到“提灯,照亮烈士回家路”——这盏灯,既是物理的光,更是精神的火种,让读者瞬间理解:“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亮堂堂脑袋”。
四、写作特点:报告文学的“结构革命”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神山星火》的叙事结构堪称“教科书级”:
双线交织:一条是“红色历史线”(革命斗争、烈士寻亲),一条是“脱贫现实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两条线像DNA双螺旋,共同支撑起神山村的“精神骨架”;
时空折叠:从“长夜漫漫无尽时”的旧社会,到“神山星火正燎原”的新时代,作者用“以小见大”的笔法,让一个村庄的命运与国家百年奋斗同频共振;
克制叙事:记者出身的作者们,摒弃了“大抒情”的套路,用“情境复原”“对话还原”等手法,让历史人物“活”过来——比如写黄洋界保卫战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通过村民“踩出挑粮小道”“为红军送粮”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人民是靠山”的力量。
最能体现文笔的句子:
“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甜——打工成了新风尚,冷浆田里长出了金疙瘩,竹筒上雕出了花,连空气里都飘着糖水的甜。”
——这句话像一勺蜂蜜,甜而不腻,却精准概括了神山村脱贫后的“幸福质感”。
五、阅读体验:像吃了一碗“神山版”艇仔粥
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神山村的深夜大排档:
前10页:被“红军来到神山村”的紧张感揪住心——村民为红军送粮、采药,甚至有人牺牲,历史的风云在竹林间呼啸;
中间50页:跟着村民在脱贫攻坚中“打怪升级”——修路、种黄桃、办农家乐,时而为左香云的竹艺创业捏一把汗,时而为彭夏英的质朴话语破涕为笑;
最后30页:合上书,长舒一口气,却感觉心里被塞进了一团火——原来,再偏僻的山村,也能在党的领导下活出“热气腾腾”的样子。
个人触动时刻:
读到村民为无名烈士寻亲时,突然想起自己去年在井冈山参观革命博物馆的经历——那些无名烈士的名字,不正是“神山村故事”的缩影吗?那一刻突然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是无数人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而乡村振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小山村”到“大中国”的榜样力量
学术认证: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作品有一个强有力的结构,从神山村的故事折射出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进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神山村是一个缩影、一面镜子、一个窗口,映射出中国乡村的百年巨变。”
读者反响:
豆瓣网友“山乡行者”:“读完立刻想去神山村打卡!原来乡村振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像左香云一样,用竹艺雕出幸福。”
小红书博主“红色记忆”:“书中‘扶志不扶懒’的理念,对当前‘躺平’文化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幸福,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
奖项荣誉:
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获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提名(报告文学类);
作者团队将稿费悉数捐出,在神山村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
七、为什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时代共鸣: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成为热词的今天,神山村的蜕变轨迹,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中国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写作启示:它证明了报告文学可以既有“报告”的扎实,又有“文学”的感染力——比如用“竹筒雕花”比喻“精准扶贫的匠心”,用“提灯寻亲”象征“精神传承的力量”;
精神燃料:当你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时,书中村民“再苦也要活下去”的韧劲,会像一束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最后,用书中最“燃”的一句话结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由井冈山点燃的革命星火曾燎原全国,如今,神山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星火,正在全国燎原开去。”
这,或许就是《神山星火》最想告诉我们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永远是中国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