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一位“守灯人”用史笔为台湾写的“家谱” | 爱阅读
《台湾通史》:一位“守灯人”用史笔为台湾写的“家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暗夜里的“历史救亡书”
《台湾通史》是台湾史学家连横(字武公)耗时十年写成的史学巨著,1920年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出版,后经修订成为首部系统梳理台湾从远古至清末历史的通史著作。连横祖籍福建漳州,生于台湾台南,幼年读《史记》《汉书》种下“历史情结”,青年时目睹日本殖民当局篡改台湾史、推行“皇民化”,痛感“台湾之史,不可无述”——他带着“为台湾存信史”的使命,在殖民高压下遍查《明实录》《清实录》、地方志、私人笔记,甚至翻出荷兰、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档案,用汉文写就这部“台湾人的历史教科书”。
二、核心价值:用史实串起“血脉密码”,回答“我是谁”
在殖民语境下,《台湾通史》的核心价值远超一部地方史范畴——它是台湾人对自己“文化身份证”的第一次系统确认。连横用大量史料证明:台湾的先住民(原住民)与大陆东南沿海古越族同源,台湾的汉移民多来自闽粤(“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代“开山抚番”,台湾的历史始终与大陆紧密交织。
比如书中考证“澎湖巡检司”的设置(元至元年间),指出这是中国中央政权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又通过荷兰殖民者的《巴达维亚城日志》记载,证明17世纪台湾汉人已超10万,“农耕、市易、筑城,皆依汉制”。这些细节不是空洞的“政治宣言”,而是用档案、碑刻、书信堆砌的“铁证”,让“台湾自古属中国”从口号变成可触摸的历史记忆。
对今天的读者而言,这种“以史证源”的价值更具现实意义——当某些人试图割裂两岸历史联系时,连横在书中埋下的“证据链”,恰似一把“历史手术刀”,精准剖开谎言的表皮。
三、内容亮点:从“帝王将相”到“草民烟火”的全景式书写
《台湾通史》最动人的,是它跳出了传统史书“重上层轻底层”的窠臼,既写帝王将相的“大历史”,更写草民百姓的“小日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清代台湾移民”的记录。连横没有笼统说“闽粤移民入台”,而是翻出康熙年间的《台湾府志》,找到一份“渡台契约”:1717年,泉州人陈阿福带着妻子、两个儿子,凑了12两银子(约合现在6000元)雇船渡海,契约上写着“若遇风浪,船家概不负责;到台后需向官府报备,三年内不得返回”。他还补充了一个细节:陈阿福的小儿子出生在海上,取名“海生”,后来在海边开垦了30亩荒地,成了“垦首”(土地开发者)。
这样的“个人史”在书中俯拾皆是:有原住民部落“猎首”习俗的演变(从战争仪式到逐渐消失),有台南“五条港”商人群体的发家史(从挑夫到船商),甚至有清代台湾“妈祖信仰”的传播路径(从福建湄洲分香到全岛200余座庙宇)。连横用这些“碎片”,拼出了一幅鲜活的台湾社会图景——它不是“被殖民的孤岛”,而是一个与大陆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共同体”。
另一个亮点是对“台湾民主国”的客观记录。连横虽身处日本殖民统治下,却没有回避1895年台湾军民反抗日本占领的这段历史。他引用当时的报纸报道、起义者的书信,还原了刘永福、丘逢甲等人“宁战死不降日”的抗争,也记录了普通百姓“毁家纾难”的壮举(比如台北市民自发组建“义勇军”,用锄头、扁担对抗日军枪炮)。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体现了史家的担当。
四、写作特点:“史骨”裹着“文魂”的“讲史艺术”
连横的写作风格很“矛盾”:他既是严谨的史学家(每段史实都标注“据《XX志》卷X”),又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善用诗词、典故、口语化表达)。这种“史骨文魂”的结合,让《台湾通史》读起来既像学术专著,又像一部“台湾往事”的长篇小说。
比如在写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他没有堆砌战役细节,而是先引用了郑成功的话:“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接着穿插了一个细节:荷兰殖民者曾试图用“黄金、丝绸”贿赂郑成功退兵,他却指着海面上的中国渔船说:“你看那些船,载的是中国的米、中国的盐,台湾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的命。”最后用“炮声震落殖民旗,赤嵌城头换汉旗”的诗句收尾。这段文字既有史料的扎实,又有文学的感染力,我第一次读时,竟湿了眼眶——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温度”。
更妙的是他对“方言”的运用。书中记录了很多台湾民间俗语,比如“吃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三月三,拜祖先,保平安”(原住民与汉民共有的祭俗),这些鲜活的语言让历史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死文字”,而是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活文化”。
五、阅读体验:从“陌生感”到“血脉共振”的心灵之旅
初读《台湾通史》时,我有点“忐忑”——作为大陆读者,对台湾历史的认知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郑成功收复台湾”“甲午割台”,对中间的200多年殖民史、开发史知之甚少。但随着连横的笔锋展开,我逐渐沉浸在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世界里:
熟悉的是文化基因:台湾的妈祖庙、关帝庙,和大陆的一模一样;台湾人的“茶桌文化”(泡茶、敬茶、续茶),和闽南的习俗如出一辙;甚至连台湾方言里的“厝边头尾”(街坊邻居)、“呷饱未”(吃了吗),都能在福建话里找到源头。
新鲜的是历史细节:原来清代台湾的“高考”(科举)要考“台语”;原来台湾的“糖业”曾是出口支柱,乾隆年间每年运往大陆的白糖超1000万斤;原来台湾的“原住民”曾和汉人一起抗倭、抗日,留下过许多“共同御敌”的传说。
最触动我的是连横在自序里写的那句话:“台湾之史,非一人一家之史,乃中国之史也。”合上书时,我望着窗外的月亮,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讲的“台湾亲戚”的故事——原来那些模糊的“乡愁”,早就在历史的血脉里连在了一起。
六、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历史灯塔”
《台湾通史》的地位,在学术界有目共睹。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连横以一人之力,成台湾通史,其志可比司马迁,其识可比顾炎武。”它不仅是台湾高校的“历史必修课”,更被列入大陆高校“涉台通识教材”,成为两岸共同的历史教科书。
在社会影响上,这本书的力量更深远。连横的儿子连战曾回忆:“父亲写《台湾通史》时,常抱着我坐在书桌旁,指着地图说‘你看,这里是我们祖先来的地方’。”如今,台湾民间仍有许多“通史读书会”,年轻人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自己的“根”;在大陆,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台湾通史》理解“两岸同源”的深意——它早已超越了一部“地方史”,变成了连接两岸的文化纽带。
结语:一本能让你“摸到”历史的书
如果说很多历史书是“望远镜”,让你看远处的风景,《台湾通史》则是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台湾的历史,更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历史从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连横在殖民暗夜里写就的这部“家谱”,今天读来依然滚烫——它提醒我们: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文化的血脉永远不会断;无论距离多么遥远,“同根同源”的认同永远是最坚实的纽带。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台湾,想触摸两岸共同的历史体温,不妨翻开这本书。相信我,当你跟着连横的笔,走过台湾的荒野、港口、村庄,你会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祖先的声音,也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