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台北人》:原来最痛的“漂泊”,藏在“我是谁”的叩问里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5

《台北人》:原来最痛的漂泊,藏在我是谁的叩问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刻进骨血”的台湾现代文学经典

《台北人》是作家白先勇创作于1971年的短篇小说集,由14篇以台北为背景的故事组成,202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不同于乡土文学的厚重叙事,也非都市言情的浮华描摹,白先勇以大陆来台人士的视角,用细腻如绣花针的笔触,刻画了一群被时代洪流卷到台北的异乡人:他们可能是上海百乐门的舞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南京旧宅的遗老(《梁父吟》)、北平梨园的戏子(《游园惊梦》),或是随国民党撤退的军人(《岁除》)。书中没有宏大历史的说教,却用尹雪艳的胭脂盒”“金兆丽的珍珠项链”“钱夫人的旧旗袍等私人物件,串起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所谓台北人,不过是离乡人的另一种称呼;所谓台北故事,不过是中国人的乡愁标本​​。白先勇曾说:我写的是台北人,更是中国人的灵魂这部作品被夏志清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巅峰,更被读者称为每个离乡人的心灵镜像’”

二、书籍内容:霓虹灯下的“灵魂切片”,比乡愁更扎心的是“身份的裂缝”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台北繁华的猎奇故事,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尹雪艳在台北的百乐门跳舞,旗袍上的盘扣永远系得周正,可她总在后台对着镜子补妆,镜中映出的不是自己的脸,而是上海霞飞路上那家绿宝的玻璃橱窗;

金兆丽在夜总会的包厢里,用珍珠项链勒住客人的脖子时,突然想起年轻时在上海,她也曾这样勒过负心汉的脖子——“可那时候,我的心是热的;现在,只剩手在抖。

钱夫人在台北的宅子里办堂会,戏台上演着《牡丹亭》,她望着台上的杜丽娘,突然摸出怀里的旧手帕——那是她在北平,和丈夫第一次看戏时,他塞给她的,帕角还绣着情不知所起

这些细节像一盏盏旧台灯,照见了台北人的灵魂褶皱:尹雪艳的精致藏着对上海小姐身份的执念,金兆丽的狠辣裹着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反抗,钱夫人的恍惚暴露了旧时光新身份的撕裂。书中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白先勇借《岁除》里老兵之口说的:我们这些外省人,在台湾是客人,回大陆是游子’——可哪里才是

三、写作特点:用“旧物与梦境”的意象,把乡愁写成了一部“灵魂纪录片”

白先勇的写作手法像极了他在《台北人》里描写的旧旗袍:不张扬,不刻意,针脚里藏着岁月的光泽。

​​私人物件的记忆锚点​​:他会记录尹雪艳的胭脂盒是绿宝牌,盒底刻着雪艳二字,是她在上海十六岁时,母亲用攒了三个月的工钱买的;金兆丽的珍珠项链是香港汇丰银行的礼盒装,每颗珠子都沾着她年轻时的眼泪;钱夫人的旧手帕是北平瑞蚨祥的苏绣,帕角的字已被洗得发白——这些带着品牌、时间、温度的物件,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台北人的记忆闸门。

​​虚实交织的叙事节奏​​:书中没有线性时间的流水账,而是用梦境、回忆、现实三重空间制造张力。比如《游园惊梦》里,钱夫人在台北的堂会上昏过去,梦境里回到北平的戏园,杜丽娘唱着良辰美景奈何天,醒来时,戏台的灯还没灭,可台下坐着的,是一群说着闽南话的观众;《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金兆丽在舞厅陪客人喝酒,醉眼朦胧间,看见上海百乐门的霓虹灯从天花板上投下来,和台北的霓虹重叠成一片——这种虚实叠影的写法,让乡愁从抽象的情绪,变成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场景。

​​留白式的诗意表达​​:白先勇的语言像苏州的评弹,婉转却藏着力量。比如写尹雪艳:她的旗袍是月白色的,绣着缠枝莲,莲瓣尖上染着点胭脂红,像极了她十九岁那年在上海,和情人在霞飞路接吻时,脸颊上的红晕。写金兆丽:她的笑声像碎玻璃,扎得人耳朵疼,可她的眼泪却像陈年的女儿红,喝到最后,连心都醉了。这种克制的浓烈,让台北人的故事变得余韵悠长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乡愁觉醒课

读《台北人》的过程,像在喝一杯陈年的花雕酒——前几章,我边看边惊叹:白先勇的文字真美!尹雪艳的旗袍、金兆丽的珍珠、钱夫人的手帕,活脱脱一幅民国风情画。但看到尹雪艳在台北的公寓里,对着镜子撕碎旧照片;金兆丽在夜总会打烊后,蹲在巷子里啃冷掉的包子;钱夫人在堂会结束后,独自坐在台阶上数星星——突然想起自己的经历:离开家乡去北京读书时,我把妈妈塞给我的辣椒酱藏在行李箱最底层,却总在深夜闻到它的香味;在大城市租房时,我总把老家的钥匙串挂在床头,钥匙上还沾着奶奶种的茉莉花香。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我们这些台北人,最怕的不是穷,不是苦,是忘记。忘记上海话怎么说,忘记北平的胡同怎么走,忘记妈妈做的红烧肉是什么味道——可越怕忘记,就越容易忘记。合上书页时,我站在阳台往下看,正好看见对面楼的窗户亮着灯,有个女生抱着电脑打电话:妈,我今天吃了饺子,和家里的不一样,可也挺好吃的。她的声音里带着点哽咽,我却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所有的漂泊,都是怕忘记的挣扎;所有的乡愁,都是想回家的呐喊。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跨越时代”的心灵共鸣曲

《台北人》出版五十余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豆瓣评分9.1,被《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更被翻译成英、日、法等十余种语言。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哭到打鸣,尹雪艳的旗袍里藏着我的青春,有人说笑到弯腰,金兆丽的狠辣像极了我的职场”“白先勇不是在写台北人,他是在写每一个离乡的人’——我们都是自己的尹雪艳,自己的金兆丽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身份认同的真实讨论。某社交平台上,离乡人的乡愁话题阅读量破10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我总怪自己不够本地,是我忘了家乡从来不在地图上,而在心里。”“看了这本书,我今天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她说你寄的辣椒酱,我炒了土豆丝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白先勇的采访,他举着《台北人》的旧版说:这不是小说,是心灵的照片’——照片里的每个人,都是你,是我,是我们。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漂泊’和解”

对我而言,《台北人》的意义远超一本文学经典。去年我因工作调动去了深圳,总觉得自己是外地人,直到读到尹雪艳在台北的公寓里,对着镜子说:我不是上海人,也不是台北人,我是尹雪艳。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心里的身份焦虑

现在的我,会在深圳的街头买杯奶茶,听老板说这是台湾师傅调的,和你家乡的奶茶有点像;会在周末去城中村的老茶馆,听阿公们用闽南话聊以前在台湾的日子;会在深夜翻出妈妈寄来的辣椒酱,炒一盘土豆丝——辣得我眼泪直流,却突然明白:原来漂泊从来不是无根,而是带着根,去远方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台北的霓虹灯再亮,也照不亮乡愁;可乡愁再浓,也浓不过活着的勇气。我们都是台北人,都是离乡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是活着的人

如果你也曾因离乡感到迷茫,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回家的答案,但会让你看见:​​最痛的漂泊,藏着最真的活着;最浓的乡愁,裹着最暖的希望​​。毕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离乡归乡的路上,学会与自己的灵魂和解。

“《台北人》:原来最痛的“漂泊”,藏在“我是谁”的叩问里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初版于1776年(恰好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市场经济原理的著作**,也被称为《国富论》。它诞生于工业革命萌芽...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美国车间到全球的生活实验 《极简主义》是美国两位前企业高管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合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2011年首版即引发轰动,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引进,书中记录了两位作者从年薪六位数却深陷债务危机,到...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