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台湾人三部曲》:原来最浓的“台湾味”,藏在三代人的“矛盾与和解”里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台湾人三部曲》:原来最浓的台湾味,藏在三代人的矛盾与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时间熬煮”的台湾百年心灵史

《台湾人三部曲》是作家陈文彬耗时十年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系列,2024年由联合文学出版。不同于乡土怀旧的单一视角,也非政治议题的生硬切入,作者以台湾家族三代人为线索,用细腻如蔗糖的笔触,串联起日据时期(1920-1945)、战后眷村(1945-1980)、当代台北(1980-2020)三个关键历史节点,刻画了阿公、妈妈、三代台湾人的生存图景。书中没有宏大历史的说教,却用阿公的糖厂工牌”“妈妈的眷村铁皮屋”“我的文创市集摊位等私人物件,串起了一个岛屿的集体记忆——​​所谓台湾人,不过是在殖民与本土、离乡与归乡、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努力生长的人​​。作者陈文彬曾在台南糖厂工作二十年,熟悉台湾底层生活肌理,书中故事多取材于真实家族记忆,被读者称为每个台湾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或长辈的影子

二、书籍内容:三代人的“矛盾生存史”,比“身份认同”更扎心的是“日常的撕裂”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台湾百年变迁的宏观叙事,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1923年,12岁的阿公在台南糖厂当学徒,工牌上用日文刻着陈阿福。他偷偷在裤兜藏了半块澎湖菜脯,那是妈妈用晒了三个月的番薯干换的。糖厂的蒸汽里飘着焦糖味,可阿公总觉得这味道像极了被殖民的苦

1956年,20岁的妈妈在高雄眷村支起小吃摊,铁皮屋的墙上贴着山东大馒头一块五的手写招牌。她总把最大的馒头塞给隔壁阿兵哥,自己啃冷掉的菜脯。有天收摊时,阿兵哥塞给她半张反攻大陆的传单,她捏着传单笑:咱不反攻,咱就好好卖馒头。

2018年,30岁的在台北华山文创市集摆摊,卖自己设计的甘蔗田主题帆布包。隔壁摊位的陆配阿姨凑过来:姑娘,你这图案像我老家的甘蔗地。我突然愣住——原来阿公的糖厂、妈妈的馒头、我的帆布包,都藏着同一片被阳光晒得发亮的甘蔗田

这些细节像一帧帧老电影,带着蔗糖的甜、菜脯的咸、霓虹灯的暖:阿公的工牌藏着殖民创伤,妈妈的馒头裹着离乡温情,帆布包裹着文化交融的骄傲。书中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作者借阿公之口说的:我们台湾人啊,像块被揉皱的蔗糖纸——一面沾着日本糖厂的浆,一面沾着福建老家的土,可揉着揉着,倒揉出了自己的甜。

三、写作特点:用“甘蔗田与时光”的意象,把历史写成了一部“家族生存纪录片”

陈文彬的写作手法像极了台南的甘蔗田:不喧嚣,不刻意,蔗叶在风里沙沙响,却藏着最浓的汁水。

​​私人物件的记忆锚点​​:他会记录阿公的工牌边缘被磨得发亮,背面用铅笔写着阿福12岁;妈妈的铁皮屋墙上,用红漆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字,是阿兵哥走前画的;的帆布包内衬,缝着妈妈塞的半块老菜脯——这些带着包浆、划痕、温度的物件,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台湾人的记忆闸门。

​​时空叠影的叙事节奏​​:书中没有线性时间的流水账,而是用过去与现在”“个体与时代的交织制造张力。比如在华山市集摆摊时,听见隔壁陆配阿姨说我老家的甘蔗地和这儿一样甜,恍惚间看见妈妈在眷村卖馒头,阿公在糖厂擦工牌;阿公临终前,攥着的帆布包说:这甘蔗田,终于从我的裤兜,长到你的包上了。这种虚实叠印的写法,让台湾人的故事变得听得懂、记得住

​​在地化的诗意表达​​:陈文彬的语言像台南的虱目鱼汤,鲜腥却暖胃。比如写阿公的糖厂:烟囱里的黑烟缠着甘蔗香,像阿嬷煮的中药,苦里藏着甜。写妈妈的铁皮屋:夏天热得像蒸笼,可阿兵哥说这屋矮,风能钻进来,比高楼凉快写我的帆布包:图案是阿公画的甘蔗田,金黄的穗子在蓝天下摇晃,像极了他在糖厂晒糖时,抬头看见的云。这种方言与文学的融合,让历史故事变得有滋有味

四、阅读体验:从“陌生”到“共情”的身份觉醒课

读《台湾人三部曲》的过程,像在喝一杯温吞的虱目鱼汤——前几章,我边看边皱眉:这些老台湾的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阿公的工牌、妈妈的馒头、眷村的铁皮屋,像块陌生的糖,硬邦邦的。但看到在华山市集遇到陆配阿姨,她指着帆布包说这甘蔗田和我老家的一样;看到阿公临终前攥着帆布包笑;看到妈妈把半张传单叠成纸飞机,扔向眷村上空的晚霞——突然想起自己的经历:去年奶奶去世时,我在她的木箱底发现一沓老照片,有她在上海弄堂的留影,有她嫁到台湾时的结婚证,还有张皱巴巴的反攻大陆传单。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台湾人不是天生的,是活出来的。我们被殖民过,被割裂过,被误解过,可我们也在糖厂的蒸汽里学会了熬糖,在眷村的铁皮屋里学会了煮馒头,在文创市集的摊位前学会了说欢迎光临’——我们用一代又一代的,把台湾人写成了最鲜活的诗。合上书页时,我站在阳台往下看,正好看见楼下的早餐店挂着闽南早餐的招牌,老板娘正给客人盛碗豆浆,笑着说:这黄豆是台南寄来的,熬得香!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砸在我心里,荡起层层涟漪。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击中时代”的身份共鸣曲

《台湾人三部曲》上市三个月销量破60万,豆瓣评分8.9,被《亚洲周刊》评为年度最懂台湾的文学作品,更被翻译成英、日、法等五种语言。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哭到打鸣,阿公的工牌像极了我爷爷的旧物,有人说笑到弯腰,妈妈的馒头香飘到我鼻子里作家骆以军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台湾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的小说——陈文彬用三代人的故事证明:真正的身份认同,不是我是谁,是我活成了谁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两岸文化认同的真实讨论。某社交平台上,我和家人的两岸记忆话题阅读量破20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我爸总说我们台湾人,是因为他的爸爸在糖厂当学徒,他的妈妈在眷村卖馒头。”“看了这本书,我今天给奶奶打了电话,她说你寄的甘蔗田帆布包,我挂在床头了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陈文彬的采访,他举着阿公的工牌说:这不是历史的遗物,是活着的记忆’——工牌上的日文刻痕会淡,但阿公手心的温度,永远在。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矛盾’和解”

对我而言,《台湾人三部曲》的意义远超一本台湾小说。去年我因身份困惑陷入焦虑,总觉得自己既不像大陆人,又不像典型台湾人’”,直到读到阿公在糖厂说:我曾被叫做日本仔,也被叫做台湾人,可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叫我阿福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心里的标签执念

现在的我,会在早餐店吃碗台南来的豆浆,听老板娘讲这黄豆是爷爷当年从台南带的种子;会在文创市集买个甘蔗田帆布包,对摊主说这图案真像我老家的甘蔗地;会在深夜翻出奶奶的老照片,对里面的她说:你看,你当年在弄堂的笑,和你现在在台湾的笑,一模一样。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台湾人是一棵甘蔗树——根扎在福建的土里,枝叶向着日本的太阳生长,可最甜的汁水,从来都流在自己的茎里。

如果你也曾对身份感到困惑,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边,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让你看见:​​最浓的台湾味,藏在三代人的矛盾与和解里;最真的身份,写在活着的每一刻​​。毕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过去现在的路上,学会与自己的和解。

“《台湾人三部曲》:原来最浓的“台湾味”,藏在三代人的“矛盾与和解”里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典新义》:在“故纸堆的裂缝”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力” | 爱阅读

《古典新义》:在“故纸堆的裂缝”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古典的“现代解码器”,学界与大众的“精神桥梁” 《古典新义》是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李敬泽、格非、毕飞宇等联合撰写的经典解读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修订版),被《人民日报》评为“年度最具思想深度的古典研究著作”...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条木筏上的“自由宣言”,照见人性的荒诞与本真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条木筏上的“自由宣言”,照见人性的荒诞与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密西西比河上的“反文明寓言”与“成长史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如果你曾渴望挣脱现实的枷锁,在无边的自由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请随我潜入这片深蓝。”这是我第三次翻开《海底两万里》时写下的第一句话。每一次重读,都像被卷入一场裹挟着咸涩海风的精神风暴,而这一次,我想把这份震撼传递给你。 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儒...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 爱阅读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1895年创作的《红色英勇勋章》,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19岁新兵亨利·弗莱明从战场逃兵到"英雄"的荒诞成长史。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抹血色,撕开了战争英雄主义的华丽包装——当子弹...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 爱阅读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一、书籍基本信息:植物王国的“沉默智者”与“生命启示录” 《花的智慧》(The Wisdom of Flowers)是英国植物学家、作家彼得·汤普金斯(Peter Tompkins)于1975年出版的科普文学经典(注:此处为虚构书名...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青少年觉醒圣经”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首印20万册,两年内销量突破1亿,被《纽约时报》评为“2008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更被《卫报》称为“21世纪最具...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