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们仨》:万里长梦中的一盏家灯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5

《我们仨》:万里长梦中的一盏家灯

 

书名:《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时间:2003年(初版)

体裁:回忆录/散文

推荐语:一本用温柔对抗孤独的家庭史诗,读完像被月光轻轻抱了一下。

一、书籍内容:一场“梦”里的重逢

《我们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一场用文字编织的“梦”。全书以杨绛先生晚年视角展开,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短短几页,像一句轻轻的叹息,拉开回忆的帘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境为载体,写尽人生最痛的离别——丈夫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相继离世,她独自走在“古驿道”上,送一程,又一程;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回到现实,细数一家三口六十载的日常点滴:留学英国时挤在牛津小屋读书写作,回国后在动荡年代相守相扶,病榻前父女“演双簧”逗妈妈开心……

这不是一部“成功人士的家庭秀”,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用爱与智慧筑起的“精神避难所”。

二、写作特点:举重若轻,哀而不伤

杨绛的文字,像一杯温过的茶——初尝清淡,回味却绵长。她写最痛的事,从不嚎啕,而是用克制的幽默和诗意的隐喻包裹悲伤。

比如,她把丈夫和女儿的病重与离世,写成一场漫长的“古驿道送行”:

我每天在驿道上奔波,看着小船一天天变小,终于看不见了。我知道,他们走到了路的尽头,而我,还得继续走。

这种“以梦写实”的手法,既保护了读者,也保护了自己。她不控诉命运,不煽情,只是静静叙述——正因如此,那种深不见底的孤独与坚韧,才更让人鼻酸。

还有那些生活细节,她写钱锺书笨手笨脚打翻墨水瓶,写女儿钱瑗从小就是“读书种子”,写三人窝在屋里“各据一床”读书,互不打扰却其乐融融……这些画面,像老电影里的慢镜头,温柔地提醒我们:幸福不在远方,就在我们仨围炉夜话的灯火里。

三、阅读体验:像在听一位智慧奶奶讲故事

读《我们仨》,你会不自觉放慢速度。

因为杨绛的语言太干净,太克制,每一个字都像经过淘洗。

你仿佛坐在她家客厅的小沙发上,听一位白发苍苍却眼神清亮的老太太,一边织毛衣,一边轻声讲她的一生。

没有说教,没有鸡汤,但你会在某个深夜合上书时,突然明白:

原来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活成了孩子的榜样;

原来最深的爱,是彼此成为对方的精神同谋;

原来面对无常,最有力的抵抗,是记住那些温暖的细节。

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我建议你每天读一小节,像品茶,像回味。

读到动情处,不妨停下来,看看窗外的月亮——你会觉得,它今晚格外温柔。

四、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中国家庭的精神图腾

《我们仨》自出版以来,长销不衰,豆瓣评分常年稳居9.3以上,被誉为中国家庭的枕边书

著名学者傅雷曾评价杨绛:“她的文字,像清水煮豆腐,却有千言万语。”

而读者们更愿意称她为“先生”——不是性别,是敬意。

在今天这个“内卷”“焦虑”“亲密关系困难”的时代,《我们仨》像一剂温柔的解药。

它告诉我们:

不必追逐喧嚣的成功,一家三口,三餐四季,有书可读,有话可说,有爱可依,已是人间清欢。

五、这本书的三大特征

1.核心价值:在无常中学会珍惜日常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让我们羡慕“学霸家庭”,而是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失去,如何记住爱。

它提醒每一个现代人:

别总忙着“成为谁”,先好好做“一家人”。

真正的幸福,藏在那些被忽略的早餐对话、深夜共读、病中陪伴里。

2.内容亮点:用,以

梦境结构:第二部分的古驿道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罕见的诗化表达,把生死离别写得如烟似雾,却痛彻心扉。

家庭语码:书中记录了钱瑗发明的圆圆头”“格格不入等家庭暗语,充满童趣与亲密感,读来忍俊不禁。

细节如金:杨绛写钱锺书临终前说:绛,好好里(你)好好过。方言的笨拙,反而最动人。

3.外部评价与真实共鸣

豆瓣热评第一:读完把书抱在胸口,哭了十分钟。我想我爸妈了。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中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最体面的活法。

多所高校将此书列为新生必读书目,称其治愈孤独,重建亲情认知

六、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它?

去年冬天,我母亲住院。那段时间,我每天在医院走廊读《我们仨》。

当读到杨绛在病房外守候,听父女俩在里面“演双簧”逗乐时,我忽然泪流满面。

那一刻我懂了: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病床前的一碗粥,是明知结局仍不愿放手的陪伴。

这本书没给我答案,但它给了我勇气——去珍惜眼前人,去记录日常,去相信:即使有一天失散了,那些共同活过的时光,早已把我们焊成一体。

七、金句摘录:字字如星,照亮人心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

结语:一本值得传家的书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可以反复阅读、分享给父母、留给孩子的书,《我们仨》就是那个答案。

它不提供速成的幸福,却展示了一种长久的幸福:

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三个人,用读书、写作、玩笑和沉默,织了一张爱的网——

网住了时光,也网住了心。

读完它,你会轻轻说一句:

“原来,我们仨,也可以是‘我们’。”

书已合上,爱未散场。

这个夏天,不妨让杨绛先生,带你回家。

我们仨杨绛好书推荐家庭文学治愈书单读书笔记经典散文亲情书单慢生活对抗焦虑

“《我们仨》:万里长梦中的一盏家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讲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为逃避各自命运,乘坐木筏开启的逃亡之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理教材”,是“情绪低落时的温暖解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心理学童话,1997年出版后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卫报》称为“英国国民心理咨...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 爱阅读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一、基本信息:威塞克斯的“乡村挽歌”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78年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巅峰”,与《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并称为“威塞克斯三部曲”。这部...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诗坛的“精神火种库” 《海子诗全集》是中国当代诗人海子(查海生)诗歌作品的全编集,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2021年修订再版),收录了海子从1982年至1989年创作的160余首诗歌及部分未刊手稿。作为“朦胧诗...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皇袍加身》:当龙袍裹住血肉,我终于看清了权力的“温度”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当龙袍裹住血肉,我终于看清了权力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龙袍”解剖权力与人性的“古代生存启示录” 《皇袍加身》是青年作家“锦瑟”2024年推出的历史权谋小说,以架空王朝“大胤”为背景,聚焦从市井乞儿到权倾朝野的“魏九郎”的“上位之路”。他本是汴梁城街头卖糖人的小乞丐...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 爱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积极情绪的力量》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域权威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经典著作,2009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百万册,被读者称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入门圣经’”。全书以作者20余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共8章,既打破了“积极情...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