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小魔怪要上学》:当“吃人魔怪”爱上阅读,一本让熊孩子主动写作业的“魔法绘本”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3

《小魔怪要上学》:当吃人魔怪爱上阅读,一本让熊孩子主动写作业的魔法绘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教育启蒙的“反套路”童话

《小魔怪要上学》是法国作家玛丽·欧碧奈创作的儿童绘本,1998年首版,2018年由接力出版社推出中文版。作为教育类绘本的叛逆者,它用吃人魔怪家族的荒诞设定,撕开学习=痛苦的刻板标签,提出震耳发聩的启示: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当孩子找到热爱,学习会变成自动发电站

核心价值在于它重构了亲子关系的范式——书中既无说教也无煽情,而是通过小魔怪用阅读改变家族的故事,让父母和孩子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看见更大的世界。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那些逼孩子学习的家庭中隐藏的情感需求。

二、内容亮点:用“荒诞设定”解构教育的本质

1.魔怪家族的反差萌:从吃人到读书

小魔怪的父母是吃人魔怪,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人类食谱。但小魔怪却偷偷捡人类孩子丢弃的绘本,用树枝在地上画符号,甚至偷听学校老师的课。这种魔怪家族里的文艺青年设定,让抽象的教育意义变成可感知的画面——就像孩子偷偷读小说被父母发现,却意外点燃了全家的阅读热情。

2.阅读的魔法:从识字到改变世界

小魔怪学会阅读后,给父母讲《小红帽》的故事,魔怪父母听得入迷,甚至开始用人类的方式做饭、种花。书中用魔法棒比喻:阅读就像一根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把吃人的魔怪变成温柔的花匠。这种童真视角让读者明白:教育的力量,在于让人看见另一种可能

3.家庭的觉醒:从控制到支持

当小魔怪因为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魔怪父母没有责骂,而是用魔法变出闹钟;当小魔怪想参加学校演出,父母偷偷排练人类舞蹈。这种你追梦,我护航的互动模式,暗含亲子关系的真谛: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成就孩子

三、个人体验:它像一颗“种子”,种在我与孩子的“作业战争”里

读这本书时,我正为儿子不肯写作业而崩溃。书中小魔怪偷偷学习的情节让我恍然大悟:当孩子对学习毫无兴趣时,逼迫只会让他更抗拒。后来我试着在书房放他喜欢的恐龙绘本,甚至陪他演魔怪上学记的角色扮演——现在他主动要求写魔法作业,因为作业本上画满了恐龙骑士。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画面:魔怪家族在花园里开读书会,连邻居都来围观。这让我想起自己曾因教育焦虑给孩子报满补习班,后来发现他真正喜欢的是观察蚂蚁搬家——原来,所谓的成功,只是换种方式说我支持你

四、社会评价与影响力:一本“改变教育观念”的全球现象

学术地位:被法国《费加罗报》评为年度最佳童书,英国《泰晤士报》称其为21世纪最具启发性的教育绘本之一

销量奇迹:全球翻译成35种语言,销量突破800万册,成为幼儿园入学礼”“亲子共读必选

时代性:在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成为热点的今天,书中的兴趣驱动学习理念恰似一剂解药:当我们在讨论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时,是否该先问我们是否在扼杀他们的热爱

五、经典语句:一句话戳破教育的本质

学习不是为了变成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你觉得知识枯燥时,可能只是还没找到打开它的钥匙。

结语:教育不是填鸭,而是点燃

《小魔怪要上学》没有教育秘籍,却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用童真打开学习之门的勇气。它像一把钥匙,解开唯分数论的枷锁,让我们明白:教育不是雕刻,而是生长——就像小魔怪的父母,最终在孩子的热爱里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人生。当你在书房陪孩子读绘本、在周末带他观察蚂蚁、在生日时送他一本魔法书时,这本书会让你突然明白:哦,原来这就是学习的快乐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读起来像童话,用起来像教育指南的亲子共读神作,请翻开它。但记住:不要用魔怪父母的焦虑要求孩子,否则你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控制狂’”——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所有人都能在热爱中活成发光体**。

“《小魔怪要上学》:当“吃人魔怪”爱上阅读,一本让熊孩子主动写作业的“魔法绘本”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去年深秋,我在老家老房子的阁楼里翻出一盏老铜烛台,烛泪凝结成深褐色的瘤,像凝固的时光。就在那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今晚一起读《烛烬》?”我鬼使神差地点了“好”——后来才明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书,要在你开始与时间和解时,才会真正走进你心里。...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 爱阅读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追赶的乡土史诗 《庄稼人》是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潜心七年的非虚构力作,2024年7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作为“中国乡存丛书”第八部,这部18万字的散文集以湖南永兴县八公分村为样本,聚焦1970-1990年代四十余...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跨界通识”的破壁之作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张凯教授撰写,2023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为一本通识类著作,它脱胎于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的热门...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部拆解“财富游戏规则”的理性巨著 | 爱阅读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部拆解“财富游戏规则”的理性巨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之作,第一卷于1867年首次出版,后两卷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遗稿整理出版,全书共三卷,近200万字,横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三大领域。它不是传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