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萧关道》:在千年古道上,与历史和现实撞个满怀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6

《萧关道》:在千年古道上,与历史和现实撞个满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着黄土味的“时空胶囊”

《萧关道》是自由撰稿人、摄影师胡成于2024年推出的非虚构随笔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出版。这条曾连接长安与西域的千年古道,在胡成的笔下,不再是地图上冰冷的线条,而是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密码与普通人悲欢的活着的走廊。全书632页,以西安为起点,经礼泉、乾县、泾川,翻越六盘山,最终抵达兰州,用脚步丈量出一条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链

二、核心价值:给历史“祛魅”,为普通人“铸碑”

读者收获清单:

历史解码器:当你在博物馆看到泾清渭浊的展板时,胡成会带你穿越到清代,看学者们为谁清谁浊吵得面红耳赤,最终发现古人无能为力长时期全范围地观察泾渭两河,孰清孰浊,皆为一时一地所见”——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定论,而是充满争议的未完成品

现实透视镜:书中记录的西北农村老人,像一面面镜子:逃荒至陕西的东北老太潘姨,14岁离开沈阳后再未回去,当她用颤抖的手摸出泛黄的老照片,问沈阳的天光电影院还在吗时,你突然明白:所谓乡愁,不过是记忆在现实中的残影

行走方法论:胡成用十年时间,把重走古道变成了一场为艺术”——他像考古学家一样考证地名、碑刻,又像人类学家一样记录方言、习俗,最终证明:真正的旅行,不是打卡景点,而是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和解

个人触动时刻:

读到潘姨的故事时,我正经历职场低谷。她那句下次再来,你带我走吧的玩笑话,让我突然笑出声,又瞬间红了眼眶。原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普通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坚韧,从未改变。合上书那晚,我翻出老家寄来的旧照片,第一次认真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也像潘姨一样,被迫离开故乡,我能留下什么?

三、内容亮点:一场“时空折叠”的文学实验

1.历史与现实的双螺旋结构

胡成创造性地将古道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古人行走的轨迹,另一条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比如,他站在醴泉县医院旁询问古城遗迹时,当地老人的茫然与旧县志的详实记载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记忆的断裂,恰是解读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密码。

2.细节的显微镜效应

食物的隐喻:写长武锅盔,雪夜空口嚼来,腹中有些炉火的温存”——一个温存,让硬邦邦的锅盔有了温度。

方言的魔法:潘姨用东北话喊嗯呐!,瞬间把读者拉进她的记忆世界;老崔卖锅盔时那句我cnmlb!,让一个市井小贩的形象跃然纸上。

环境的诗意:写六盘山古道,道路积雪,忽一行山鸡爪痕自东而来,忽一道马鹿蹄印自西而去”——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雪地生灵图

3.人物的X光片

胡成拒绝将人物脸谱化:

99岁老兵李老汉,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切片

守塔人老董,每天重复着擦塔、看山、等日落的生活,却能在无聊中活出尊严;

倒春寒中颗粒无收的老程,蹲在田埂上抽烟,烟头明灭间,是农民与自然博弈的千年宿命。

四、写作特点:一场“跨学科”的文学狂欢

1.文献考据的硬核与文学想象的柔软

胡成像学术狂人一样,引用了《度陇记》《静宁州志》《万里行程记》等古籍,却未陷入考据的窠臼。比如,他站在骊山行馆前,一边复述董醇、裴景福等历史人物的记载,一边观察现代游客的表情——这种古今对话,让文献了过来。

2.摄影师的视觉思维

作为摄影师,胡成擅长用文字拍照

写清晨的渭南城,暗如午夜,再熟悉的城市,午夜的面貌都是陌生的

写华家岭的风景,有人远走新疆,有人又自新疆归来,谋生而已,何处无妨”——画面感强到能让人闻到西北的风沙味。

3.幽默的解构力

胡成用调侃化解历史的沉重:

写自己等二班车时,司机骂调度这伙狗日的!,他补刀:但是胡说的却发工资,于是二班车依然七点十分出发”——瞬间让读者破防,又忍不住点头称是。

五、阅读体验:一场“沉浸式”的文化SPA

读《萧关道》像在玩一场时空穿越游戏:

前30页:你会被胡成的学术劲儿吓到,以为在读历史论文;

中间200页:逐渐被细节征服,开始用红笔在书页边做笔记;

最后100页:合上书后,会盯着窗外发呆半小时——不是因为没读懂,而是被历史的重量压得需要消化。

最妙的阅读时刻发生在深夜:当读到胡成在醴泉县医院旁与老人对话时,窗外突然下起雨。雨滴打在玻璃上的声音,与书中描述的丁戊奇荒时的雨声重叠,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历史从未过去,只是换了件衣服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当代旅行文学的“破壁者”

1.奖项与榜单的全满贯

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6月好书榜(文学类)

入选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

豆瓣评分8.5,245人评价,5星占比42.9%

2.专家眼中的现象级作品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关于秦川大地,关于陇山东西,《萧关道》已是必不可少。

评论家张亦绚:贺淑芳用热烫语言处理历史创伤,胡成则用冷峻笔触重构历史记忆——这是真正的先锋。

3.读者的集体共鸣

在小红书上,有读者发起寻找身边的潘姨活动,分享自己祖辈的迁徙故事;

西北高校将《萧关道》列为田野调查必读书目,学生评价: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历史不是用来背诵的,是用来共情的。

七、为什么这本书是“当代必需品”?

历史虚无主义记忆政治激烈碰撞的今天,《萧关道》提供了一种珍贵的中间路径:

它不否定官方史书的价值,但用个体记忆为其补白;

它不美化创伤的痛苦,但展示痛苦如何转化为力量;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但教会我们如何与历史共处

正如胡成在后记中所言:他们的轻重,正在于细致入微的时代肌理中。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场萧关道之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最后,用胡成的两句话结束:

道路积雪,忽一行山鸡爪痕自东而来,忽一道马鹿蹄印自西而去。

下次再来,你带我走吧。

前者是历史的痕迹,后者是现实的呼唤。而《萧关道》,就是那条连接两者的秘密通道

“《萧关道》:在千年古道上,与历史和现实撞个满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

《做老板的条件》:不是“有钱敢闯”就够,这几点才是真门槛 | 爱阅读

《做老板的条件》:不是“有钱敢闯”就够,这几点才是真门槛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商业管理领域10年的李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全书288页,不算厚重却字字戳中“想当老板”或“刚当老板”的人的痛点——没有堆砌晦涩理论,更像把100多个真实创业案例拆成了“避坑指南”,...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的“制度三问”,如何解码现代经济的“灵魂博弈”?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的“制度三问”,如何解码现代经济的“灵魂博弈”?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约瑟夫·熊彼特”与19世纪工厂烟囱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国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闻发呆。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熊彼特(Joseph A. Sch...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震撼思想界的“唯物主义圣经” ​​作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百科全书派核心人物,无畏的无神论斗士。 ​​出版背景​​:1770年匿名出版于荷兰,因颠覆性思想遭巴黎法院焚毁、罗马教廷列为禁...

《自由的限度:》解码公共选择的“规则游戏”与现代治理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由的限度:》解码公共选择的“规则游戏”与现代治理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公共选择理论的“宪法宣言” 《自由的限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M·布坎南1975年完成的宪政经济学代表作,1989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国,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政府行为需受宪法约束”为核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