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用“风筝与线”理论,破解小说创作的自由与控制之谜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3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用风筝与线理论,破解小说创作的自由与控制之谜

一、书籍核心价值:写作的"平衡术"与"解药"

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写作新手最常见的困境——要么被规则束缚得不敢下笔,要么在自由创作中迷失方向。作者艾丽斯·马蒂森用22年教学经验凝练出"风筝与线"理论:写作如同放风筝,灵感是随风飘荡的风筝,理性是掌控方向的线。她既反对"写作需要天赋论",也否定"按公式套作即可成功"的谬误,转而强调"放任情感挥洒后,必须用理性梳理"。

真实收获:我曾因沉迷心理描写让故事"空转",书中"让人物行动起来"的方法让我顿悟——用"摔杯子"替代"她愤怒",用"深夜翻出旧照片"替代"她怀念",人物瞬间从纸面站起来。

二、内容亮点:用具体案例拆解"好"的标准

1. "描述而非陈述"的陷阱与破解

书中揭露新手常见误区:为追求"文学性"刻意回避直白叙述。比如学生作品写"女主人公在餐桌边与丈夫对话",却隐瞒"丈夫是同性恋"的关键信息,导致读者误读为情侣吵架。马蒂森给出解决方案:用"简单朴实但有信息量的句子"交代基础事实,如"这是她按摩师客户的丈夫,此刻正躺在客厅沙发上"。

画面感比喻:"好的叙述像路灯,既照亮道路又不刺眼;差的叙述像手电筒,只照自己想让你看的地方。"

2. 女性写作的专属指南:从"不敢写"到"敢言明"

针对女性作者易陷入的"自我审查",马蒂森以学员案例示范:

问题:写"母亲在厨房哭泣",却回避"她为何哭泣"(因丈夫出轨)。

修改:改为"她盯着菜板上未切完的洋葱,刀尖突然戳进掌心——和二十年前发现丈夫衬衫领口红印时一样"。

金句:"女性写作不是'言不由衷',而是'敢于言明'。你不需要成为完美受害者,只需让故事自己说话。"

3. 经典作品的解剖刀:从《魔山》到《白鲸》

书中拆解托马斯·曼《魔山》的悬念设计:通过"现在-回忆"双线叙事,让读者在"汉斯为何滞留疗养院"的谜题中沉浸300页。对比新手常见错误——在小说开头用"她记得小时候爬过山"的模糊表述,马蒂森指出:"好的悬念需要埋线,差的悬念靠隐瞒"。

三、个人体验:从"空转"到"落地"的写作蜕变

作为写作者,我曾陷入"追求华丽辞藻"的误区。这本书像一盆冷水泼醒了我——真实细节比任何修辞都更有力量。比如写一篇关于都市白领的故事,按书中方法:

远景:凌晨三点的写字楼群像"黑色蚂蚁军团"

近景:她指甲缝里的咖啡渍,与PPT上"精致生活"的标题形成反讽

心理:她数着离职倒计时,突然哼起走调的生日歌——今天是她入职三周年纪念日

这些细节让故事从"职场压力"升级为"现代人的孤独困境",读者留言:"看得我握紧了保温杯。"

四、社会意义:在"速成焦虑"时代,重申写作的本质

当社交媒体充斥着"3天学会写作""爆款公式"时,这本书像一剂清醒剂。马蒂森强调:"好作品需要经历混乱初稿-理性修改的必然过程"。她引用学生案例:有人写"宇航员飞向太阳"却未想好如何返回,最终烂尾;有人因害怕批评,用"隐喻"替代"直白",导致故事晦涩难懂。

时效性关联:在短视频时代,书中"直接叙述"与"信息密度"的理念,恰好契合用户对"碎片化高效阅读"的需求——如何在300字内完成起承转合,成为新媒体写作者的必修课。

五、必读理由:真实,是最高级的"故事魔法"

这本书没有"写作速成秘诀",却藏着更珍贵的东西:

对写作的敬畏:51位作者反复强调"开始写,不停手",马蒂森说:"写作只有两件难事:开始写,不停手。"

对真实的执着:当虚构写作沉迷于"爽点",这本书提醒我们——真实事件中的细节支撑,比任何华丽修辞都更能触动人心的。

最后一句戳心的话:

"故事是在哪里开局的?开局在哪里结束而中间部分又在哪里开始?中间部分在哪里结束而结局又在哪里开始的?"——这个问题,这本书用360页的细节,给出了最诚实的答案。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用“风筝与线”理论,破解小说创作的自由与控制之谜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 爱阅读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国家“照镜子”的经济学圣经 《国家竞争优势》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出版的战略管理著作,全书共11章,以“钻石模型”为核心框架,系统解析“国家如何通过产业升级获得全球竞争力”。该书被世界银行称为...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废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灵魂 | 爱阅读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废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废纸堆里的文学圣殿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出版于1989年(捷克版),中文版由杨乐云翻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引进。这部仅120页的“微型史诗”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被赫拉巴尔称为“用生命写就的作品”。小说获...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 爱阅读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学术讲义到语法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基于多年研究成果撰写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2005年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语法分析框架,提出"小句中枢说""句法...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