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第93页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一本拆解写作本质的“创作说明书” | 爱阅读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一本拆解写作本质的“创作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写作者的“清醒剂”,从“迷茫”到“通透”的创作指南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是国内资深写作教育团队“笔匠学院”耗时3年编著的写作指南(2022年出版),集合了10位作家、编辑、语文教育专家的教学经验。全书约28万字,以“解答写作者三大困惑”为核心——“什么样的文章算好?”“为什么我总写不好?”“怎样才能写好?”——通过“经典文本拆解+真实案例分析+可操作练习”,从“情感真实”“逻辑结构”“语言质感”三大维度,撕开了写作的“底层逻辑”。它不是“教你套模板的技巧书”,...
《笑书神侠》:在金庸江湖里照见当代人的精神困局 | 爱阅读
《笑书神侠》:在金庸江湖里照见当代人的精神困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北大醉侠”与金庸的世纪对话 《笑书神侠》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2006年,后经多次再版,由重庆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等推出。这本书的诞生颇具“江湖气”——它既收录了孔庆东在央视《百家讲坛》八次关于金庸小说的讲稿,又整合了他与金庸的对话实录、课堂语录及媒体访谈,堪称“金庸研究界的满汉全席”。 孔庆东是谁?这位自称“长得像东北胡子”的学者,初登北大讲台时曾被学生误认为“电工师傅”,却凭借《47楼207》等作品成为“北大醉侠”,用“黑色幽默”解构学术,用“市井语言”剖析文化,让金庸研究从“小众癖...
《校园秘史》:在课桌与日记本里,打捞青春的“未公开版本” | 爱阅读
《校园秘史》:在课桌与日记本里,打捞青春的“未公开版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校园角落的“青春考古手册” 《校园秘史》是95后作家林小满的处女作,2023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引爆校园圈,首印12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0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7,被《中国青年报》评为“2023年最懂青春的校园小说”,更被读者称为“用旧课桌和日记本写就的‘青春考古报告’”。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校园从不是‘空白页’,每道课桌刻痕、每本旧日记,都藏着我们没说出口的‘秘史’。” 二、书籍内容:旧校舍里的“青春叠层考古”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旧教室的味道——霉味混着粉笔灰,阳光透过破了边的窗帘,在地板...
《校园秘史》:当梧桐叶落满课桌,我们终于读懂了“青春”的密码 | 爱阅读
《校园秘史》:当梧桐叶落满课桌,我们终于读懂了“青春”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粉笔灰写就的青春备忘录” 《校园秘史》是95后作家林小满的长篇校园小说,2022年出版后引爆校园阅读热潮,首印10万册半月售罄,被《中国青年报》评为“Z世代最想重读的青春书”,更被多地教育局列入“中学生必读书目”。书的封面是一幅暖黄色的插画:斑驳的梧桐叶落在课桌上,铅笔在草稿纸上画着未完成的涂鸦,窗台上摆着一瓶没喝完的橘子汽水——那是林小满笔下“最普通的青春”,也是无数读者心中“最珍贵的时光标本”。 二、内容亮点:教室的“抽屉”,藏着“青春”的最暖与最真 故事始于一个“被蝉鸣浸透的九月”:16岁的高二...
《校雠学》:从“纠错”到“续命”的文化传承课 | 爱阅读
《校雠学》:从“纠错”到“续命”的文化传承课 去年秋天在古籍修复室做志愿者时,我盯着眼前一本虫蛀严重的《资治通鉴》发呆:虫洞像撒落的芝麻,缺页处用旧纸补得皱巴巴,连“臣光曰”三个字都缺了半边。师傅看我犯难,递来一本泛黄的《校雠学》:“先学‘望闻问切’,再谈‘开方抓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银杏叶正落在“校雠”二字上,我忽然懂了:原来“校雠”不是老学究的“咬文嚼字”,而是给古籍“治病”的“中医”,是让千年文化“活”下来的“续命术”。 一、基本信息:一本“藏在故纸堆里的生存指南” 《校雠学》是中国传统文献学的核心著作,由近代学者刘咸炘于1934年撰写,原载于《尚友书塾季报》,后被收入《刘咸炘...
《小镇奇谈》:当老茶馆的茶盏盛下星辰,我读懂了乡土的另一种“神奇” | 爱阅读
《小镇奇谈》:当老茶馆的茶盏盛下星辰,我读懂了乡土的另一种“神奇” 去年清明,我在老家县城的旧书摊翻到《小镇奇谈》时,封面是幅褪色的水彩画——青瓦白墙的小镇街景,屋檐下挂着串红灯笼,灯笼穗子扫过一行小字:“这里的故事,比传说更真,比现实更奇。”我随手翻开,却再也没能合上——直到路灯亮起,书摊老板催我“该收摊了”,才发现自己竟在旧木凳上读了三个钟头,连鞋底都被青苔蹭湿了。 一、基本信息:乡土文学的“考古队”,却被读者当“童年回忆录” 《小镇奇谈》是作家“禾黍”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2022年由“活字文化”出版。与传统乡土小说“宏大叙事”不同,它聚焦西南地区一个名为“青棠镇”的普通小镇,用3...
《小于一》:在文字废墟上重建精神灯塔,一堂给所有“流亡灵魂”的生存课 | 爱阅读
《小于一》:在文字废墟上重建精神灯塔,一堂给所有“流亡灵魂”的生存课 一、核心价值:用诗歌对抗极权的“精神疫苗” 当社交媒体用算法制造信息茧房,当“躺平”与“内卷”撕裂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小于一》像一剂穿越时空的清醒剂。布罗茨基用流亡者的视角告诉我们:“对抗恶的最切实的办法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独创性的思想、异想天开,甚至——如果你愿意——怪癖。”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回忆录或文学评论,而是一部用诗歌解剖极权、用记忆重构自由的“精神自救指南”。它教会我们:在集体主义狂潮中,保持灵魂的独特性比迎合时代更重要——就像布罗茨基在西伯利亚劳改营里依然坚持写诗,用冻僵的手指在雪地上刻下“我存在”的宣言。...
《小熊温尼·菩》:一本用“蜂蜜罐”装满的“童年治愈全书” | 爱阅读
《小熊温尼·菩》:一本用“蜂蜜罐”装满的“童年治愈全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亩林里的“童话原乡”与全球儿童的“心灵原乡” 《小熊温尼·菩》是英国作家A.A.米尔恩(A. A. Milne)于1926年出版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以“百亩林”为舞台,讲述了圆滚滚的小熊温尼·菩与小猪、跳跳虎、瑞比、屹耳等伙伴们的日常冒险故事。全书共8章,包含52个小故事,用孩子能听懂的“软萌语言”,描绘了一个没有复杂规则、只有“蜂蜜香”和“笑声”的童话世界。它被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评为“百年百佳英语儿童读物”,英国《卫报》称其“用最单纯的文字,写尽了童年最珍贵的模样”;在国内,它被列入“幼儿园语言启蒙推荐...
《小熊维尼和老灰驴的家》:在蜂蜜罐与干草堆里,我们找到了“家”的最暖形状 | 爱阅读
《小熊维尼和老灰驴的家》:在蜂蜜罐与干草堆里,我们找到了“家”的最暖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蜂蜜写就的童年心灵地图” 《小熊维尼和老灰驴的家》是英国作家A.A.米尔恩(A.A.Milne)“小熊维尼系列”的经典续作,1928年出版后风靡全球,销量超1.5亿册,被译成50多种语言,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儿童文学永恒经典”,更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治愈力的100本书”。书的封面是一幅暖黄色的插画:圆滚滚的小熊维尼踮着脚,正往老灰驴屹耳的干草屋顶上递蜂蜜罐;屹耳眯着眼睛笑,尾巴像把旧扫帚般晃悠——那是维尼和屹耳共同的“家”,也是无数读者心中“童年最柔软的角落”。 二、内容亮点:...
《小熊维尼的房子》:在蜂蜜与树洞间,重建童年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小熊维尼的房子》:在蜂蜜与树洞间,重建童年的精神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英国作家A.A.米尔恩的经典童书《小熊维尼的房子》(1928)以百亩森林为舞台,讲述维尼与伙伴们在树洞中建造“理想之家”的温暖故事。作品获“英国红房子童书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童年必读经典”,更因“自然教育”主题被改编为动画、舞台剧,用毛茸茸的角色传递永恒的成长智慧。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童年疫苗”——既接种了成长中的孤独与迷茫,也注射了“友谊与创造力”的抗体。读者将跟随维尼用蜂蜜罐修补屋顶、用气球代替窗户,见证“家”如何从“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港湾”,最终领悟:真正的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