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籍 第56页

《新工具》:在科学的实验室里执火把的培根,用归纳法拆解认知的假象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1)读一读48
《新工具》:在科学的实验室里执火把的培根,用归纳法拆解认知的假象 | 爱阅读
《新工具》:在科学的实验室里执火把的培根,用归纳法拆解认知的假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新工具》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于1620年出版的科学方法论著作,中译本以许宝骙1984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刘钝导读,豆瓣评分9.3分。全书以“科学革命的方法论”为轴,通过“四假象说+归纳法体系”构建认知革命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人类认知的四大偏见(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传递“科学不是天才的独白,而是用证据打破偏见的工具”的信念。正如培根所言:“真理是女儿,不是母亲,她需要从错误的子宫中诞生。”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方法论革命 1....

《新大西岛》:一本400年前预言“科学乌托邦”的未来启示录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1)读一读57
《新大西岛》:一本400年前预言“科学乌托邦”的未来启示录 | 爱阅读
《新大西岛》:一本400年前预言“科学乌托邦”的未来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归纳法之父”弗朗西斯·培根,初版于1627年(培根死后次年),堪称“科学乌托邦文学的开山之作”。它不像莫尔的《乌托邦》那样聚焦“社会制度设计”,也不像后来的科幻小说那样沉迷“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培根以17世纪初的科学萌芽为基石,搭建的一座“用科学驱动人类幸福”的理想岛屿。全书篇幅不长,以“船员遇难登陆神秘岛屿”为叙事线索,却藏着对“科学该如何发展、社会该如何利用科学”的深刻思考。哪怕你对17世纪的科学史一无所知,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不是空话”“理想社会的核心,从来...

《辛弃疾词选》:一卷词笺载豪情,千年风骨照今人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1)读一读49
《辛弃疾词选》:一卷词笺载豪情,千年风骨照今人 | 爱阅读
《辛弃疾词选》:一卷词笺载豪情,千年风骨照今人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穿越时空的“精神补给站”,让古典诗词照进现实 《辛弃疾词选》绝非一本普通的诗词选集,它更像一台“南宋词坛的时光机”。书中精选辛弃疾84首代表作,涵盖豪放词、田园词、咏史词等多元题材,既呈现了“醉里挑灯看剑”的铁血豪情,也收录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诗意。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你在职场“内卷”中疲惫不堪时,读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许会顿悟“人生不必强求”;当你为“躺平”与“奋斗”纠结时,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执着,又会像一记重锤敲醒迷茫。 编注者辛更儒教授以“学术+...

《芯片简史》:在0与1的微观宇宙里,读懂人类文明的“叛逆者”史诗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1)读一读49
《芯片简史》:在0与1的微观宇宙里,读懂人类文明的“叛逆者”史诗 | 爱阅读
《芯片简史》:在0与1的微观宇宙里,读懂人类文明的“叛逆者”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硬核科技”变得性感的魔法书 2023年4月,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非典型科普书”——《芯片简史》。作者汪波是集成电路专家,却用小说家的笔法,将芯片60余年的发展史写成了一部“科技悬疑剧”。全书568页,配111幅手绘示意图,附43页参考文献,从量子力学讲到EUV光刻机,从“八叛徒”的硅谷传奇聊到中美芯片博弈,堪称“芯片界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二、核心价值:读懂芯片,就是读懂现代文明的“底层代码”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是它撕开了“芯片=冰冷科技”的刻板印象,转而揭示:芯片的每一次突破,都...

《心是孤独的猎手》:当所有喧嚣都褪去,我们终将与内心的荒原重逢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1)读一读51
《心是孤独的猎手》:当所有喧嚣都褪去,我们终将与内心的荒原重逢 | 爱阅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当所有喧嚣都褪去,我们终将与内心的荒原重逢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沉默写就的孤独圣经”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于194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第17名,福克纳称其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故事围绕美国南方小镇米菲尔德的四个“局外人”展开:聋哑人辛格、少女米克、咖啡馆老板比夫、流浪汉杰克,他们各自带着无法言说的孤独,在彼此的生命里寻找“共鸣的回声”,最终却像四颗偏离轨道的星,在寂静中撞成碎片。 这部小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写爱情的甜蜜或命运的无常,而是用最锋利的笔,剖开人类最隐秘的生存状态——​...

《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生活显微镜”,让我们看清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1)读一读54
《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生活显微镜”,让我们看清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 爱阅读
《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生活显微镜”,让我们看清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两位“心理学大师”的“全民科普课”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与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合著的经典心理学教材,自1979年首版以来,历经20次修订,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1000多所高校选为“心理学入门首选教材”。作为“心理学界的科普天花板”,两位作者以“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完美平衡,用近800页篇幅,从“感知觉”到“社会行为”,从“个体发展”到“心理健康”,将心理学知识编织成一张“覆盖生活全场景”的网...

《心理学与生活》:翻开这本“心灵说明书”,我终于看懂了生活的“潜台词”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0)读一读50
《心理学与生活》:翻开这本“心灵说明书”,我终于看懂了生活的“潜台词” | 爱阅读
《心理学与生活》:翻开这本“心灵说明书”,我终于看懂了生活的“潜台词” 一、书籍基本信息:心理学界的“百科全书”,从课堂到生活的“全能导游”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与菲利普·津巴多的经典著作,首版于1979年,历经30余次修订,被全球600+高校选为心理学入门教材。它不是晦涩的学术专著,更像一本“生活心理学词典”——从“婴儿如何建立安全感”到“老年人如何应对认知衰退”,从“网络时代的群体极化”到“职场中的归因偏差”,用20+个核心章节、500+个生活案例,把心理学的26个分支(认知、发展、社会、临床等)编织成一张“理解生活的网”。 它的独特地位在于:​​当你以为在看...

《心理学与生活(16版)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我用三个月,撕开了“教育神话”的真相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0)读一读51
《心理学与生活(16版)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我用三个月,撕开了“教育神话”的真相 | 爱阅读
《心理学与生活(16版)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我用三个月,撕开了“教育神话”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心理学手术刀解剖教育”的“清醒之书” 若要快速定位《心理学与生活(16版)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修订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心理学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新增章节、20万字“教育实效性研究报告”、覆盖K12到高等教育全阶段、结合200+心理学实验与真实教育案例、提出“教育无效性”的五大底层逻辑​​。它不是“教育成功学”,更像一位“拿着心理学显微镜的教育观察家”的“揭幕手记”——从“学生熬夜刷题却考不好”的怪圈,到...

《心的概念》:用语言的“手术刀”,剖开“心灵”的神秘面纱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0)读一读55
《心的概念》:用语言的“手术刀”,剖开“心灵”的神秘面纱 | 爱阅读
《心的概念》:用语言的“手术刀”,剖开“心灵”的神秘面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语言哲学家的“心灵祛魅指南” 《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是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的经典著作,出版于1949年,被视为20世纪分析哲学的里程碑式作品。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赖尔在书中以“语言分析”为武器,对笛卡尔以来的“身心二元论”发起犀利批判,试图用日常语言的逻辑澄清“心灵”“信念”“情感”等概念的本质。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译者为哲学学者刘建荣——其翻译以精准著称,将赖尔密密麻麻的语言分析(如“范畴错误”“行为主义”)转化为...

《心的分析》:一场用逻辑解剖心灵的哲学盛宴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0)读一读54
《心的分析》:一场用逻辑解剖心灵的哲学盛宴 | 爱阅读
《心的分析》:一场用逻辑解剖心灵的哲学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思想实验,如今仍在叩击心灵 《心的分析》是英国哲学家罗素1921年在北京大学讲学时留下的思想火种,2009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这部薄薄的小书,既是分析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罗素从逻辑原子论转向中立一元论的转折点。它像一把手术刀,将“意识”“欲望”“信念”等传统哲学概念拆解成逻辑碎片,又像拼图大师,用这些碎片重构出对心灵的全新认知。 二、内容亮点:用逻辑拆解“意识”的迷雾 罗素在书中抛出一个个颠覆常识的论断,却总能让你拍案叫绝: “知觉”与“感觉”的切割:他像侦探般指出,知觉是“判断+指向对象”的复合体(比如“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