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芯片简史》:在0与1的微观宇宙里,读懂人类文明的“叛逆者”史诗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1)读一读50

《芯片简史》:在0与1的微观宇宙里,读懂人类文明的叛逆者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硬核科技”变得性感的魔法书

2023年4月,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非典型科普书”——《芯片简史》。作者汪波是集成电路专家,却用小说家的笔法,将芯片60余年的发展史写成了一部科技悬疑剧。全书568页,配111幅手绘示意图,附43页参考文献,从量子力学讲到EUV光刻机,从八叛徒的硅谷传奇聊到中美芯片博弈,堪称芯片界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二、核心价值:读懂芯片,就是读懂现代文明的“底层代码”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是它撕开了芯片=冰冷科技的刻板印象,转而揭示:芯片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人类对不可能的暴力破解。

当你用手机刷短视频时,书会带你回到1947年的贝尔实验室:肖克利团队为让晶体管起来,在锗片上反复涂抹铅笔芯的石墨,像炼金术士般等待奇迹。

当你抱怨5G网速不够快时,书会揭秘1960年代仙童半导体的八叛徒如何用硅晶圆颠覆真空管,用叛逆者的姿态开启硅谷神话。

当你担忧AI芯片算力瓶颈时,书会带你直面物理极限:当晶体管尺寸逼近原子级别,科学家们正用量子隧穿效应自旋电子学赌上人类科技的未来。

读完这本书,你会突然明白:我们手中的手机、电脑、智能汽车,不过是芯片文明投射在宏观世界的全息影像

三、内容亮点:细节控的狂欢,科技史的“显微镜”

汪波的写作像一位考古学家,总能在历史褶皱里挖出惊天线索:

光刻一词的诞生竟是场美丽的错误:1958年,两位科学家在论文中误将光腐蚀(photoetching)写成光刻(photolithography),却因后者听起来更高科技而被业界沿用至今——这像极了科技史上无数将错就错的传奇。

EUV光刻机的运输堪比科幻大片:2017年,阿斯麦尔公司交付首台EUV光刻机时,需用4架波音747飞机运送部件,安装时上百名工程师待命,设备占地80平方米,地下还埋着10米深的管道——这哪是机器,分明是科技巨兽

蓝光LED的发明是场十年孤勇:中村修二从1988年开始研究,被前辈嘲讽浪费公司资金,甚至遭遇地震、洪灾等天灾,最终在1997年成功点亮蓝色光芒,让人类用上LED照明——这种偏执狂式的坚持,正是科技突破的底色。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创新代价的冷静剖析:仙童半导体副总裁曾怒斥集成电路项目浪费100万美元,贝尔实验室主任扬·罗斯称其只能治标,无法治本”——那些如今改变世界的发明,当初几乎都被视为离经叛道的疯子实验。

四、写作特点:用“故事力”破解科技密码

汪波的笔法像一位科技说书人,总能用生动的比喻让复杂理论接地气

形容晶体管诞生时,他说:就像在电子世界的交通枢纽装上了红绿灯,让电流从此有了指挥官

解析摩尔定律时,他调侃:这就像一场科技龟兔赛跑,兔子(技术瓶颈)总在前面睡觉,乌龟(人类智慧)总能追上。

描述芯片设计自动化时,他比喻:从手工绘图到EDA软件,就像从手写书信升级到微信聊天’——效率爆炸,但背后的逻辑从未改变。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科学家八卦:肖克利的偏执、诺伊斯的浪漫、摩尔的低调……这些细节让科技史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五、阅读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科技冒险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坐上了一台时光机:前一秒还在194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锗片前,看科学家们用铅笔芯涂抹奇迹;下一秒就跳到2020年代台积电的3纳米芯片生产线,看光刻机在硅片上雕刻未来。

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创新困境的描写。当读到中村修二在地震后仍坚持实验,当看到八叛徒被仙童半导体排挤后自立门户,我突然明白:科技突破从来不是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偏执狂+孤勇者+幸运儿的共同产物。这种认知,让我在面对工作难题时,多了几分死磕到底的勇气。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本“未完成”的经典,正在改变世界

这本书一出版就引发现象级讨论:

学术认可:荣获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图书,评委评价:作者用叛逆者的视角,重新定义了芯片发展的逻辑——它不是技术进步的自然结果,而是人类对不可能的持续挑战。

社会反响:在2025年中国芯片产业峰会上,多位企业家提到:书中对创新代价的剖析,让我们更坚定长期主义’——芯片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读者口碑:豆瓣评分9.2,网友科技漫游者评论:读这本书像在玩科技版《刺客信条》’——你既是历史的旁观者,也是未来的参与者。

七、金句分享:一字千金,直击灵魂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持续的创新史与叛逆史。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解锁了科技突破的本质:所有伟大发明,都始于对主流的偏离。

任何技术都有其生命周期,但传统技术的惯性和既有利益决定了它不会选择主动退出。

——读到这句时,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5G推广会遭遇阻力,为什么新能源取代燃油车如此艰难——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八、结语: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像一坛陈年老酒

《芯片简史》不是一本一次性阅读的书,而是一部科技史诗的预告片。它让我明白:我们手中的每一块芯片,都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渴望,对极限的挑战,对自由的追求。

如果你对中国芯片为何被卡脖子”“AI算力瓶颈如何突破”“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问题感兴趣,这本书绝对是你的必读书单TOP1。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教你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算账,像哲学家一样权衡——最终,让你获得一种看透科技规则的智慧。



“《芯片简史》:在0与1的微观宇宙里,读懂人类文明的“叛逆者”史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 爱阅读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 爱阅读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过程哲学的“创世宣言”,怀特海的思维革命 《过程与实在》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929年完成的形而上学著作,1987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场“思维的暴风雨”,既颠覆了传统实体论的固化认知,也为现代哲学开辟了“过程本体论”的新大陆。怀特海以数学家出身的严谨,将“过程”而非“实体”确立为宇宙的基本单位,重构了“实在”的动态本质——从量子跃迁到生命进化,从个体经验到宇宙历史,一切皆是“过程的网”。 二、内容亮点:用“事件本体论”拆解存在的伪装,在流动中寻找永恒 怀特海的文字像一场...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 爱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 爱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生活写就的慢教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经典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台湾作家龙应台亲子散文代表作、18万字“成长观察手记”、记录“安德烈(长子)+飞飞(次子)”双娃成长日常、提出“慢教育”核心理念、附50+亲子互动细节+教育反思随笔​​。它不是“育儿技巧手册”或“教育理论专著”,更像一位“蹲在客厅地板上陪孩子玩拼图的母亲”的“生活诗”——从“安德烈学骑自行车摔破膝盖”到“飞飞第一次喊‘妈妈’时的奶音”,从“辅导作业时差点崩溃的夜晚”...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常识”的历史经济学跨界之作 《海盗经济》由“科技界的达尔文”史蒂文·约翰逊撰写,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埃夫里劫掠莫卧儿帝国宝船为起点,用“海盗王”的传奇人生串联起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殖民贸易、跨国司法、跨国资本博弈等复杂议题。它不是单纯的海盗故事集,而是一部用跨学科视角拆解历史事件的“经济学显微镜”——作者将神经科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工具塞进海盗的望远镜,让读者看到:那些在《加勒比海盗》里张牙舞爪的恶棍,竟是现代商业文明的“意外孵化者”。 二、核心价值:从海盗的“野蛮生长”...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艾瑞·卡尔1969年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以一只“永远吃不饱”的毛毛虫为主角,通过洞洞书设计串联起“星期概念”“数数启蒙”“自然蜕变”三大主题。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童书”,全球销量超5000万册,更因“洞洞互动+认知启蒙”成为全球2-4岁儿童的“人生第一本绘本”,堪称“童年认知的破冰锤”。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成长疫苗”——既拆解了早期教育中的说教滤镜,也注射了“好奇与探索”的抗体。读者将跟随毛毛虫从“星期一啃穿一个苹果”到“星期日暴食甜点”的吃货日记,见证它如何用“洞洞里的手...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颗“思想的胚胎”,既保留了青年黑格尔对宗教的虔诚,也埋下了后来“辩证法”的种子——从“宗教批判”到“哲学重构”,他试图用理性为宗教“动手术”,同时用宗教为哲学“注灵魂”。 二、内容亮点:用“玫瑰花”的隐喻拆解宗教的伪装,在批判中寻找自由 青年黑格尔的文字...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对“一体双生”的神秘人物——善良的杰基尔博士与邪恶的海德先生——如何通过一瓶神秘药水实现身份转换,最终因无法掌控“双重人格”而走向毁灭的故事。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陈良廷译),书中保留了史蒂文森标志性的“氛围营造术”:比如他写杰基尔的实验室:“深褐色的...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余华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二、书籍内容 (一)故事梗概:小说围绕着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开,他从一个纨绔子弟逐渐沦为苦难的承受者,经历了家道中落、亲人离世等一系列沉重打击,却始终坚韧地活着。 (二)核心主题:作品深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在极致的苦难面前...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更开创了"团队调查报道"的全新范式。2017年电影版重映时,IMDb评分飙至8.9,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看片单"常客。 二、核心价值:在信息爆炸时代重铸真相的坐标系 这本书像一剂清醒剂,专治当代人的"后真相焦虑"。当社交媒体用算法编织信息茧房时,它用1300小时录音、2000多页笔记构建的证据链...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阿扎罗的视角,将尼日利亚独立前夕的贫民窟生活升华为人类生存的寓言,被《纽约时报》誉为“非洲文化递向世界的魔幻通道”。 二、内容亮点:在垃圾山上种出童话的奇迹 鬼孩的叛逆宣言:阿扎罗撕毁与幽灵伙伴的契约,选择降生到“连厕所都没有”的贫民窟。这个设定像手术刀剖开神话与现实的壁垒——当他在暴动夜走失,闻着...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执行的“心脏部门”——公开市场交易室操盘多年。这本书以美联储为解剖样本,用“一线操盘手”的视角,将央行如何“指挥”全球货币交响乐的秘密,拆解成普通人也能听懂的音符。 二、核心价值:读懂央行,就是读懂经济危机的“防爆指南”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央行“神秘巨人”的面纱,揭示了一个真...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美国车间到全球的生活实验 《极简主义》是美国两位前企业高管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合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2011年首版即引发轰动,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引进,书中记录了两位作者从年薪六位数却深陷债务危机,到通过极简主义实现财务自由与人生意义的全过程。这本书不是理论说教,而是两位"过来人"用血泪经验构建的实践手册,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生活提案"。 二、核心价值:给生活做减法,给人生找支点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人生减负系统"。通过践行极简主义...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视角,将战争创伤、语言尊严与民族认同浓缩为一场"文化告别仪式"。都德以儿童叙事者的天真口吻,完成了对侵略与文化灭绝的温柔控诉,被法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必读爱国主义教材",其影响力穿透150年,成为全球语言教育领域的经典文本。 二、内容亮点:在字帖与教鞭间生长的文化根系 教鞭的隐喻:权威与温柔的矛盾...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William Thompson)在煤油灯下写下“财富的价值在于它能带来的幸福,而非其数量”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分配公平”的追问,会在一百五十多年后,成为理解“共同富裕”“三次分配”“幸福经济学”的思想密钥。 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革新者、功利主义的重要代表,汤普逊(1775-18...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论的“高冷范儿”,也非网络段子手的“狂欢式吐槽”,而是以“学者底色+段子手灵魂”的独特配方,熬出一锅麻辣鲜香的“金庸江湖火锅”。 二、核心价值:撕掉“通俗文学”标签,还原金庸的“文化基因” 这本书最狠的“杀招”,是它用学术的严谨戳破了“武侠小说低俗”的偏见。孔庆东以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用“显微镜+...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是把‘我在’熬成日常的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爱无能”时代的“情感急救手册” 《钟情》是作家林晚近年的非虚构作品,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没有晦涩的理论,而是用27个真实情感故事(采访对象涵盖年轻情侣、中年夫妻、老年伴侣),串联起“钟情”在当代的千万种模...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一、当1869年的伦敦雾霭照进2025年的实验室 翻开这本创刊156年的科学圣经,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显微镜——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手稿墨迹未干,1953年克里克与沃森的DNA双螺旋模型还在纸上旋转,2022年中国科大团队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分子轨迹已跃然眼前。作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科学期刊,《自然》用每周80页的厚度,垒起了人类认知自然的巴别塔。 二、科学史上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自然从不解释,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这句刻在《自然》编辑部墙上的箴言,在1963年瓦因与马修斯的海底扩张论文中具象为震动的地震仪数据,在1995...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宇宙说明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于1687年出版的科学巨著,被誉为“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人类理性最伟大的胜利”。全书以拉丁文写成(后译为多国文字),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9年)推出,译者为科学史专家王克迪——其翻译既保留了牛顿严谨的数学推导(如微积分符号、几何证明),又用通俗语言拆解了“运动定律”“万有引力”等抽象概念。 牛顿写作...

《中国人史纲》:从“帝王将相”到“升斗小民”,一部“中国人的生存史” | 爱阅读

《中国人史纲》:从“帝王将相”到“升斗小民”,一部“中国人的生存史” | 爱阅读

《中国人史纲》:从“帝王将相”到“升斗小民”,一部“中国人的生存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历史说书人”写给所有人的“中国生存笔记”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历史学家柏杨(1920-2008)的经典史学著作,1980年代首次出版,以“通俗化、平民化”为特色,用200余万字重写中国通史。全书跳出“帝王将相史”的传统框架,聚焦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文化脉络与精神传承,被《人民日报》评为“最具烟火气的中国通史”,豆瓣评分常年保持8.9分,被称为“中国人必读的历史启蒙书”。 书的封面以土黄色为底,印着一个扛着锄头的农夫剪影,背景是蜿蜒的长城与炊烟袅袅的村庄——这个画面像极了柏杨的写作视角:历史不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 爱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 爱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打通古今”的文学批评“地图” 若要给《中国文学批评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考古发掘报告’”。这部由罗根泽先生(1900-1960)耗时十年写成的经典(初版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文学批评发展脉络的专著——上起先秦“诗言志”,下迄清代“神韵说”,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经,以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等经典批评为纬,最终绘就了一幅“千年文心”的全景图。 罗根泽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考古派”大家,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只重“名家名篇”,而是像...

《越过内心那座山》:当我学会“与山和解”,终于看清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越过内心那座山》:当我学会“与山和解”,终于看清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越过内心那座山》:当我学会“与山和解”,终于看清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去年冬天,我在心理咨询室的等待区翻到这本书时,封面是幅水墨画——一座青灰色的山笼罩在雾里,山脚下有个小小的人影,正踮着脚往上爬。书脊上“越过内心那座山”七个字,像根细针,轻轻挑破了我藏在心底的“自责”:原来我总把自己困在“不够好”的牢笼里,却从未想过,那座“山”,其实是我自己筑的。 一、基本信息:心理圈的“登山指南”,却被读者当“自我救赎手册” 《越过内心那座山》是心理咨询师“林溪”的首部长篇心理成长著作,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与传统“心灵鸡汤”不同,它聚焦当代人最普遍的“内心障碍”——自我否定、创伤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