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荐书 第335页

《安妮日记》:在密室与星空之间,触摸一个少女的成长与希望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安妮日记》:在密室与星空之间,触摸一个少女的成长与希望 一、书籍基本信息:二战阴云下的"青春标本"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1942-1944年藏身阿姆斯特丹密室期间写的日记,1947年首次出版,2023年企鹅经典推出"插图纪念版"。这部被奥巴马称为"人类精神胜利的见证"的作品,...

《安妮日记》:在密室与希望间,听见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安妮日记》:在密室与希望间,听见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安妮·弗兰克的日记体自传《安妮日记》(1947)以纳粹统治下的荷兰为背景,记录她与家人在密室躲藏的25个月。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好书”,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记忆遗产”,更因“真实的力量”被改编为话剧、电影...

《安妮日记》:在密室的黑暗里,我们看见“人性最亮的光”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安妮日记》:在密室的黑暗里,我们看见“人性最亮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日记写就的二战生存史诗” 《安妮日记》是荷兰少女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于1942-1944年间写下的秘密日记,首版于1947年出版,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被译成70多种语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安妮日记》:在“密室的方寸间”,读懂“少女的成长与战争的重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安妮日记》:在“密室的方寸间”,读懂“少女的成长与战争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战争阴影下的“少女日记”,跨越世纪的“人性灯塔” 《安妮日记》是荷兰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1929-1945)于1942年6月至1944年8月间,在纳粹占领下的阿姆斯特丹密室中写下的日记(译林出版社2023年纪...

《安妮日记》:一本在黑暗密室里点亮人性微光的生命手记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安妮日记》:一本在黑暗密室里点亮人性微光的生命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期间的真实日记,1947年首次出版(由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整理),至今已被翻译成70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被读者称为“‘用青春笔迹写就的战争纪念碑’——既有少女的鲜活,...

《安娜·卡列尼娜》:在婚姻的牢笼里,看见“人性”的千万种裂缝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安娜·卡列尼娜》:在婚姻的牢笼里,看见“人性”的千万种裂缝 一、基本信息:俄国文学的“人性显微镜” 《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77年的“婚姻史诗”,与《战争与和平》《复活》并称为“托尔斯泰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俄国...

《安娜·卡列尼娜》:在道德铁轨与欲望火车的碰撞中,看见永恒的人性褶皱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5
《安娜·卡列尼娜》:在道德铁轨与欲望火车的碰撞中,看见永恒的人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沙皇俄国的“人性显微镜” 列夫·托尔斯泰1877年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以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为舞台,通过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禁忌之恋、列文与吉蒂的乡村婚姻,构建起对婚姻制度、道德枷锁、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全...

《安娜·卡列尼娜》:在爱情与伦理的钢丝上,窥见人性的永恒困境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安娜·卡列尼娜》:在爱情与伦理的钢丝上,窥见人性的永恒困境   一、核心价值:一本照见现代人情感困境的“人性显微镜” 当1877年的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时,他早已预见了这本书的“预言性”——它不仅是一部19世纪俄国贵族的“情感百...

《安娜·卡列尼娜》:一场关于爱情、道德与自由的永恒辩论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安娜·卡列尼娜》:一场关于爱情、道德与自由的永恒辩论   一、书籍基本信息:俄国文学皇冠上的“双面镜”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187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高惠群译本、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靳戈译本均为经典版本。这部800多页的巨著,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

《安东尼·加斯廷的求婚》:一场用细节写就的“爱情验收仪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安东尼·加斯廷的求婚》:一场用细节写就的“爱情验收仪式” 上周六傍晚,我窝在沙发里翻这本《安东尼·加斯廷的求婚》,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掀起,漏下斑驳的光。书里夹着一张便签,是我随手写的:“原来求婚不是‘我爱你’的句号,是‘我更懂你’的逗号。”合上书时,我盯着书脊上烫金的“求婚”二字,突然想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