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与疾病赛跑》:在生死时速中,看见生命最坚韧的光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5

《与疾病赛跑》:在生死时速中,看见生命最坚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医学人文备忘录”

《与疾病赛跑》是医学记者陈默耗时3年走访200余位患者、医生后撰写的纪实作品,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没有晦涩的医学术语,只有37个真实故事——从3岁白血病患儿小语的化疗日记,到72岁肺癌老人老周的抗癌马拉松;从急诊室里争分夺秒的抢救,到临终关怀病房里好好告别的温情。它被《健康报》评为2023年最具温度的医学纪实,更被读者称为中国版《当呼吸化为空气》

二、内容亮点:疾病背后的“生命故事”,比治疗更震撼的是“人性的微光”

若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生命教科书’——它不教你如何战胜疾病,却让你看见疾病里藏着的人性光芒”——这太轻了。陈默的笔像一把蘸着体温的手术刀,划开疾病的外壳,露出里面最鲜活的生命肌理:

​​小语的化疗盒​​:3岁的小语确诊白血病,治疗周期长达2年。她的化疗盒里装着妈妈折的千纸鹤、爸爸录的睡前故事,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宝贝,疼的时候就数千纸鹤,数到100只,妈妈就给你买草莓蛋糕。最戳心的细节是:小语在骨髓穿刺时咬着牙说我不哭,可转身就扑进护士怀里,眼泪把护士服的前襟洇湿了一片。这些孩子气的倔强,不是励志表演,而是陈默在说:疾病最残酷的,是它让最天真的人,被迫学会

​​老周的抗癌账本​​:72岁的老周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医生说他最多活3个月。可他却列了本抗癌账本:第一页写着想再看一次大海,第二页是给孙女编完竹蜻蜓,第三页是和老伴去拍张婚纱照。治疗期间,他每天清晨去公园打太极,和病友分享自己种的月季花,甚至在化疗后拉着护士学唱《茉莉花》。老周临终前说:我没战胜癌症,但我赢了——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选择,不是消极妥协,而是陈默在揭示:疾病夺走的不是生命,是按部就班的勇气;而我们要赢的,是为自己而活的底气。

​​急诊室的120分钟​​:书中用大量笔墨还原了急诊室的生死时速”——孕妇突发子痫、老人心脏骤停、少年车祸昏迷……但最动人的不是抢救成功的喜悦,而是抢救失败后的温柔:护士轻轻帮逝者整理衣领,医生握着家属的手说我们已经尽力了,护工把逝者的随身物品一件件交给家属,这是他的老怀表,走时很准。这些未说出口的告别,不是冰冷的工作流程,而是陈默在传递:医学的终点不是治愈,是尊重’——尊重生命的每一种可能。

这些内容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韧性:我们或许不会经历大病,但都曾在生活中与困难赛跑”——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理想的失落。而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从不是赢过疾病,是在与疾病的赛跑中,依然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

三、写作特点:陈默的“生命叙事术”

陈默被称为中国医学纪实的温度担当,但他的文字里没有廉价的煽情,只有像春夜细雨般湿润的真实:

​​多线叙事的时间魔法​​:全书采用现在-过去-回忆的交错结构。比如写小语的治疗,从她第一次走进医院的白色恐惧,穿插到她出生时的粉色喜悦;写老周的抗癌,从他拿到诊断书的手抖,跳转到他年轻时在工地搬砖的热血。这种时间折叠的写法,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陈默在说:疾病不是生命的断点,是生命的注脚’——它让我们更懂来时的路

​​细节即力量的场景还原​​:陈默的笔像一台高清摄像机,捕捉着最容易被忽略的生命细节:小语化疗时,护士会把她的小辫子编成小太阳;老周打太极时,太极扇上沾着他老伴种的茉莉香;急诊室里,心电监护仪的滴滴声里,藏着护士轻声说的加油。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陈默在证明:生命的温度,藏在不重要的小事里。

​​去标签化的语言风格​​:陈默拒绝用患者”“病人等标签定义书中的人物——他叫他们小语”“老周”“阿芳。他写小语时会说她的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像颗小核桃,写老周时会说他的皱纹里藏着笑,像晒干的橘子皮。这种去标签化的语言,不是刻意,而是陈默在说:疾病是他们的经历,不是身份’——他们首先是,然后才是患者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生命韧性”的跨时空对话

初读《与疾病赛跑》时,我正陪妈妈做胃癌手术。她在病房里疼得睡不着,我握着她的手,突然想起书中小语的化疗盒——原来疼痛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妈妈的手在抖,我的心在揪,护士的脚步在加快,医生的眉头在皱

最震撼的是老周的抗癌账本。他说:我不想留遗憾,哪怕只剩一天。我合上书页,翻出妈妈的病历本,上面写着术后需化疗6次。我突然对医生说:妈,我们慢慢来,先把身体养好。那一刻我懂了:陈默的伟大,或许就在于他没有给我们战胜疾病的压力,而是轻轻说:看,疾病里的不完美,恰恰是生命最珍贵的完整

合上书的那个周末,我推着妈妈在医院花园散步。她指着樱花树说:你看,花谢了还会开。我想起书里小语出院时说的话:等我好了,要去游乐园坐旋转木马。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永远健康,是在与疾病的赛跑中,依然能看见花开,听见鸟鸣,爱身边的人​​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医患的“生命共鸣器”

《与疾病赛跑》的魅力在于:它出版1年,依然能让每个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是患者家属的情绪急救包,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共鸣书,是所有与生活赛跑的人的心灵灯塔”——甚至被《人民日报》评为2023年最具人文关怀的非虚构作品

权威评价里,作家毕淑敏说:这本书用最真实的生命故事,写出了医学最本质的温度——它不是治病,是治人医生张文宏在微博分享:读《与疾病赛跑》时,我总想起自己的病人——他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治疗方案,是被看见、被尊重这些声音让《与疾病赛跑》超越了医学纪实的框架,成了一部全民生命教育书

书中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疾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是跑得多稳但更动人的是陈默在结语里写的:这本书不是揭秘,是致敬’——致敬所有与疾病赛跑的人,致敬所有不放弃的生命。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妈妈化疗时翻开《与疾病赛跑》。当我看到小语举着千纸鹤说妈妈,我数到100了,看到老周在公园打太极时扬起的笑脸,看到急诊室护士轻轻帮逝者理顺的衣领——我突然明白:所谓与疾病赛跑,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患者、医生、家属手拉手的生命接力

毕竟,生命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永远赢,是在奔跑中,依然能看见彼此眼中的光

“《与疾病赛跑》:在生死时速中,看见生命最坚韧的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 爱阅读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透殖民迷雾的文学手术刀 《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于189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刚果河为舞台,用马洛船长的非洲之行揭开殖民主义的华丽帷幕。这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帝国主义扩张下人性的扭曲与文...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 爱阅读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城堡线稿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古镇旅游宣传”的照片发呆——青石板路、木质商铺、手工艺人现场打铁,这些被包装成“穿越体验”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书里...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串联的阿富汗史诗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横空出世后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球销量突破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这部以阿富汗30年动荡为背景的小说,以“风...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震撼思想界的“唯物主义圣经” ​​作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百科全书派核心人物,无畏的无神论斗士。 ​​出版背景​​:1770年匿名出版于荷兰,因颠覆性思想遭巴黎法院焚毁、罗马教廷列为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