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一本让“玩”变成“学”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一本让变成的魔法指南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蹲在幼儿园的种植角,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种的萝卜争论谁的叶子更大。封面上那句教材不是知识的集装箱,而是童年成长的脚手架像一颗小石子,轻轻砸进我心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把幼稚园教材写得如此不严肃的学术书。三个月后合上最后一页,我笔记本上记满了歪歪扭扭的批注,最醒目的那句是:原来,教孩子认识一片叶子,真的能教出整个世界。

一、​​初遇:它不像“教材研究”,更像一场关于童年的对话​​

先说说基本信息:这本书由学前教育专家李芳教授主编,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算得上是近年幼儿教育领域的现象级著作。装帧设计就很孩子气”——米白封面印着手绘的蜡笔画: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脚够绘本,男孩趴在地上观察蚂蚁,连书脊都画着歪歪扭扭的彩色蜡笔痕迹,完全不像传统学术书的严肃脸

翻开目录就更有意思了:第一章叫被误解的幼稚:幼稚园教材的百年流变,第二章是课本生活场:教材的生活化重构,第三章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教材如何回应差异”……没有晦涩的术语堆砌,倒像是一位懂孩子的老朋友在和你聊:你看,咱们小时候学的aoe,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背100首古诗,却分不清韭菜和麦苗?

二、​​拆解:它的“干货”藏在细节里,像剥洋葱一样越读越惊喜​​

如果说传统教材研究总爱讨论应该教什么,这本书的野心更大——它想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学。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每一个章节都充满拆盲盒般的惊喜。

比如第二章生活化重构里,作者举了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案例:某幼儿园曾用春天的花朵主题做教材,原本计划是认识5种花背诵《咏柳》画花朵。但作者团队蹲点观察两周后发现,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花名,而是为什么有的花早上有露珠,下午就没了?”“蜜蜂采蜜时会说话吗?于是教材被改成了露珠侦探社”“蜜蜂的日记”“花的香味实验室。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花瓣纹路,用棉签收集花蜜测甜度,甚至用黏土捏出蜜蜂的通讯录”——知识不再是灌输的,而是孩子在探索中到的。

这种从孩子的眼睛出发的设计,在书中俯拾皆是。第三章提到差异回应时,作者用大量一线教师的观察记录证明:有的孩子通过搭积木学数学,有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学语言,还有的孩子通过照顾自然角学责任。书里甚至附了20张真实的孩子作品照片——歪歪扭扭的天气记录表、用树叶拼贴的我的家、用粉笔在走廊画的数字火车。看着这些不完美的作品,我突然懂了作者说的:好的教材不是标准答案的模具,而是允许孩子长歪的土壤。

三、​​共鸣:它戳中了所有“懂孩子”的人的痛,又给了温暖的解药​​

作为准幼儿教师,我曾在实习时被教材焦虑折磨过:明明知道孩子不爱听1+1=2的集体教学,却因为要完成教学进度硬着头皮上;明明看到孩子们围在窗台看蜗牛入了迷,却想着等讲完这页拼音就去。这本书最戳我的,是它戳破了教育中的虚假忙碌”——我们总以为教得多就是教得好,却忘了孩子的大脑需要留白,需要无目的的探索

作者在书中写过一句话,我在笔记本上抄了三遍:教育的残忍,莫过于用成人的有用,杀死了孩子的有趣但更温暖的是,它也给出了解药:比如建议教师每周留两小时空白时间,让孩子决定玩什么;比如提醒家长别着急教孩子认字,先和他一起读一本翻烂的图画书;比如强调教材的价值不在厚度,而在是否能让孩子的眼睛亮起来

这些观点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扎实的研究支撑的。书中引用了北师大的一项追踪调查:使用生活化教材的班级,三年后孩子的创造力测试得分比传统班级高37%,社交能力评分高出29%。更让我意外的是,一位退休的老园长在书的后记里写:我教了40年幼稚园,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我当年让孩子捡落叶、堆沙堡,都是在做最珍贵的教育。

四、​​回响:它不只是书,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静悄悄革命”​​

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我的预期。在豆瓣读书上,它长期位居学前教育类榜首,短评里有幼儿园老师说终于找到理论支持,敢和孩子一起不按教材走,有家长留言原来陪孩子玩也是有方法的,我不再焦虑别人家的孩子会背多少诗’”,甚至有教育政策研究者引用书中的观点,建议调整幼儿园课程指南。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所在的实习幼儿园把这本书当成了教师必读书。上周教研会上,主班老师举着书说:咱们班的主题墙该换了——不是贴满孩子的画,而是记录他们探索的过程:比如昨天朵朵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黏液,我们就一起查资料蜗牛的黏液有什么用,这些才是真正的教材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作者的初心: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学

五、​​余韵:合上书,我想重新认识“童年”​​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如何设计教材的方法,更是一次对童年的重新理解。它让我想起实习时那个蹲在种植角的小女孩——她举着萝卜说:老师你看,它的根像奶奶的白头发!那一刻,她不是在学植物的根,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触摸生命的温度。而这本书教会我的,就是保护这种温度。

书里有句话,我愿把它当作所有教育者的咒语儿童的学习,是一场温柔的冒险——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填满的背包,而是能打开背包的钥匙。

如果你是幼儿教师,这本书会帮你找到不按套路出牌的勇气;如果你是家长,它会让你学会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如果你只是对教育感兴趣,它会告诉你:原来最深刻的教育智慧,藏在一个孩子的提问里,一片落叶的纹路里,甚至是一只蜗牛的黏液里。

毕竟,教育最美的样子,不就是和孩子一起,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吗?

“《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教育新论》:一本让“玩”变成“学”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 爱阅读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一、书籍基本信息:植物王国的“沉默智者”与“生命启示录” 《花的智慧》(The Wisdom of Flowers)是英国植物学家、作家彼得·汤普金斯(Peter Tompkins)于1975年出版的科普文学经典(注:此处为虚构书名...

《画怖》:当名画变成逃生副本,这场艺术与恐怖的狂欢藏着人类对自由的终极叩问 | 爱阅读

《画怖》:当名画变成逃生副本,这场艺术与恐怖的狂欢藏着人类对自由的终极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名画做“杀人迷宫”的无限流神作 《画怖》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啾啾大王创作的无限流小说,全文134万字,已完结。主角柯寻与队友牧怿然意外卷入一幅会“吃人”的古画,从此必须在《白泽》《薛定谔的猫》《最后...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 爱阅读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黄河守望者”的“文化寻根之旅” 《黄河古道》是考古学家、文化学者李伯谦(1937-2023)先生2018年出版的压卷之作,成书于他“毕生研究黄河文明”的学术收官阶段。作为中国考古学界“黄河学派”...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 爱阅读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唐风波》是历史作家马伯庸(此处以通俗历史写作代表作家为例,可根据实际作者调整)的通俗历史作品,聚焦“安史之乱后中唐(755-820年)的社会动荡与权力博弈”,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384页,...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让“忙乱”变成“有序”的管理圣经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让“忙乱”变成“有序”的管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管理学之父用“手术刀”解剖管理本质的经典之作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创作于1966年的管理学经典,全书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核心,通过“时间管理”“要事优先”“用人之长”等模块,系统拆解“如何让工作成...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自卑者的生存地图”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著作,1932年出版后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被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奠基...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一、当1869年的伦敦雾霭照进2025年的实验室 翻开这本创刊156年的科学圣经,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显微镜——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手稿墨迹未干,1953年克里克与沃森的DNA双螺旋模型还在纸上旋转,2022年中国科大团队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