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县长》:原来最难的“为民”,藏在皱巴巴的文件和沾泥的胶鞋里 | 爱阅读
《尹县长》:原来最难的“为民”,藏在皱巴巴的文件和沾泥的胶鞋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胶鞋丈量”的基层治理实录
《尹县长》是作家李振华耗时三年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官场小说”的权谋渲染,也非“乡土文学”的诗意抒情,作者以西南山区县城“云溪县”为背景,用细腻如稻穗的笔触,记录了一位从乡镇办事员成长为县长的基层干部——尹正平,从“蹲田埂量地亩”到“坐办公室批文件”的二十余年仕途轨迹:他处理过村民为宅基地打破头的纠纷,推动过“悬崖村”通公路的扶贫项目,经历过“上级考核”与“群众诉求”的拉锯战,甚至在退休前为了一座废弃小学的重建,和县委班子拍了桌子。书中没有“高大全”的英雄叙事,却用“皱巴巴的扶贫手册”“沾着泥的胶鞋”“办公室深夜的泡面”等鲜活细节,串起了一个基层干部“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尽责”的真实生存图景——所谓“尹县长”,不过是千万基层工作者的缩影:他们脚踩泥土,心系民生,在政策的“硬”与人情的“软”之间,走出了一条最接地气的“为民路”。作者李振华曾在乡镇政府工作十年,熟悉基层治理的每一道褶皱,书中故事多取材于真实工作笔记,被读者称为“每个关心基层的人,都能在尹正平的胶鞋印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书籍内容:基层里的“人间烟火”,比“官场”更扎心的是“未解的难题”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为民请命”的热血故事,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2003年春,28岁的尹正平蹲在云溪村田埂上,用卷尺量王老汉家的宅基地。王老汉叼着旱烟,用烟杆戳着地:“小尹,我这地是祖上传的,你说要砍半亩,我老婆子能爬过来骂你三天!”尹正平抹了把脸上的汗,掏出笔记本:“叔,您看这政策,宅基地不能超过120平。您家现在150平,多出来的30平,我帮您申请危房改造补贴,够盖间偏房不?”王老汉吐了口痰:“你这娃娃,就会和稀泥。”可三天后,尹正平带着施工队来量房时,发现王老汉偷偷把篱笆往自家地里挪了半米——他蹲在新篱笆前,摸了摸被扯歪的卷尺,突然笑了:“原来老百姓要的不是‘按政策来’,是‘让我觉得公平’。”;
2018年夏,43岁的尹正平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上的“脱贫验收表”。表格里“人均收入”一栏写着“8900元”,可他上周去悬崖村走访时,看见张大娘家还吃着野菜糊糊。他抓起电话打给扶贫办主任:“老陈,这数据得改。张大娘家的收入,得算上她卖鸡蛋的200块,还有我帮她申请的临时救助300块。”主任叹气:“尹县长,上级要的是‘硬指标’,您这样改,年底考核要挨批评的。”尹正平把电话一挂,翻出抽屉里的旧胶鞋——那是他当年在悬崖村走访时穿的,鞋底沾着青苔,鞋帮写着“为民”二字:“挨批评怕啥?老百姓的肚子,可等不起‘硬指标’。”;
最让我破防的是“退休前”章节:60岁的尹正平站在废弃的云溪小学门口,墙皮脱落,操场长满荒草。他摸着校门口的“云溪小学”石碑,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这里当民办教师时,孩子们挤在漏雨的教室里读书。现在,这所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要被拆除。他转身冲进办公室,翻出积灰的文件:“当年建这所学校,是县人大通过的决议!现在要拆,得先开听证会!”县委副书记皱眉:“尹县长,您都要退休了,犯得着吗?”尹正平拍了拍桌上的胶鞋:“我这双鞋,沾过二十年的泥,就是为了给老百姓多留点‘念想’。”
这些细节像一帧帧老照片,带着稻穗的香、泥土的腥、文件的皱:尹正平的“卷尺”藏着政策的温度,他的“胶鞋”裹着基层的重量,“旧文件”暴露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书中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作者借王老汉之口说的:“小尹啊,当官不是当‘老爷’,是当‘桥’——一头连着上头,一头连着下头。桥歪了,两边都得摔。”
三、写作特点:用“胶鞋与文件”的意象,把基层写成了一部“民生显微镜”
李振华的写作手法像极了云溪县的稻田:不华丽,不刻意,稻穗低垂却藏着沉甸甸的颗粒,每一道田埂都印着脚印。
“旧物件”的记忆密码:他会记录尹正平的公文包“边角磨得发亮,里面装着二十年的扶贫手册、会议记录、还有王老汉送的旱烟”;胶鞋“鞋底沾着不同年份的泥土——2003年的红土、2010年的黄泥、2018年的黑泥,每层都印着走访的足迹”;办公室的台灯“灯罩泛黄,灯座上刻着‘为民服务’四个字,是刚入职时他自己凿的”——这些带着“包浆、泥痕、刻痕”的旧物件,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的记忆闸门。
“日常对话”的真实感:书中没有“慷慨陈词”的台词,而是用“田埂上的闲聊”“办公室的汇报”“饭桌上的碰杯”还原基层生态。比如尹正平和王老汉的对话:“叔,您家这地,要是砍了半亩,能多盖间房不?”“你这娃娃,就会哄我。”“叔,我骗您干啥?您看这政策,我给您申请补贴,够买砖够买瓦。”——这种“拉家常”式的对话,让“基层工作”变得“听得懂、记得住”。
“平视视角”的叙事节奏:李振华的语言像云溪县的风,轻柔却带着力量。比如写尹正平的胶鞋:“这双鞋跟了他二十年,鞋帮上的‘为民’二字早被洗得发白,可鞋底的泥,却一年比一年厚。他常说:‘泥越厚,说明走得越实。’”写悬崖村的小学:“教室的窗户破了洞,风灌进来,孩子们的课本被吹得哗哗响。尹正平站在门口,摸了摸自己的胶鞋——当年他在这儿当老师时,也是这样站着,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这种“平视的白描”,让“基层”的故事变得“有滋有味”。
四、阅读体验:从“隔阂”到“共情”的基层觉醒课
读《尹县长》的过程,像在喝一杯温吞的大米粥——前几章,我边看边皱眉:“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尹正平的胶鞋、皱巴巴的文件、村民的纠纷,像碗没放糖的粥,寡淡得很。但看到他为王老汉争取危房补贴,看到他坚持修改脱贫数据,看到他为了小学重建和领导拍桌子——突然想起自己的经历:去年回老家,听爷爷说村里的老卫生室要被拆,建什么“文化广场”。爷爷蹲在门槛上叹气:“当年我在这儿看病,大夫是个比我大两岁的姑娘,她走山路送药,鞋都磨破了。现在倒好,卫生室没了,广场建起来,谁来给我们看病?”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基层干部的难,不是‘做不做’,是‘怎么做’。你按政策办,老百姓说你‘不通人情’;你想通人情,上级说你‘不讲原则’。可你看那田埂上的稻穗,它弯下腰,不是认输,是为了结出更沉的穗子——我们基层干部,也得学会‘弯下腰’,才能‘扛得起’。”合上书页时,我站在阳台往下看,正好看见楼下的社区工作人员蹲在单元门口,给独居老人送菜。她的胶鞋上沾着泥,手里提着塑料袋,像极了书里尹正平的模样。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击中时代”的基层共鸣曲
《尹县长》上市三个月销量破40万,豆瓣评分8.8,被《人民日报》评为“年度最懂基层的现实主义力作”,更被翻译成英、日、法等三种语言。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哭到打鸣,尹县长的胶鞋像极了我爸的’,有人说‘笑到弯腰,王老汉的‘你骗我’太像我爷爷了’。”作家刘震云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官场’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人’的小说——李振华用一双胶鞋证明:真正的基层,不在文件里,不在报表里,在田埂上,在老房子里,在每一个老百姓的眼神里。”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基层治理”的真实讨论。某社交平台上,“我身边的基层干部”话题阅读量破25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我总觉得‘当官的’难相处,现在才知道,他们的‘难’,比我们想象的大十倍。”“看了这本书,我今天给社区工作人员送了瓶水,她说‘这是今天最甜的事’。”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李振华的采访,他举着尹正平的胶鞋说:“这不是‘旧物’,是‘基层的勋章’——每道泥痕,都是我们走过的路;每点磨损,都是我们扛过的责。”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基层’说‘你好’”
对我而言,《尹县长》的意义远超一本“官场小说”。去年我因“工作不接地气”被领导批评,总觉得“自己够努力”,直到读到尹正平在悬崖村说:“你坐在办公室里,看再多报表,都不如蹲在田埂上,听老百姓说句‘这地咋样’。”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心里的“机关气”。
现在的我,会在周末去社区做志愿者,蹲在老人身边听他们唠家常;会在工作中多跑现场,少看报表;会在深夜翻出尹正平的胶鞋照片(朋友送的,说“像你上次帮邻居修水管时穿的胶鞋”)。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基层干部的‘为民’,不在口号里,在皱巴巴的文件里,在沾泥的胶鞋里,在每一次‘弯下腰’的坚持里。”
如果你也曾对“基层”“官场”“民生”感到陌生,如果你总觉得“政策”离自己很远,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会让你看见:最难的“为民”,藏在皱巴巴的文件和沾泥的胶鞋里;最真的“初心”,写在“弯下腰”的每一个瞬间里。毕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政策”与“人情”的路上,学会与自己的“基层”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