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一个世纪的传奇
杨振宁:一个世纪的传奇
从清华园到诺贝尔奖,从科学巅峰到情感归宿
天才少年的清华梦

1923年,十个月大的杨振宁与父母在合肥四古巷故居
1922年10月1日,在安徽合肥三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一个注定不凡的生命诞生了。这个名叫杨振宁的婴儿,他的父亲杨武之是留美归来的数学家,母亲罗孟华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襁褓中的孩子,将在一个世纪后成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数论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迪克森。1928年学成归国后,他受聘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该系的创始人之一。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母北上,搬进了清华园西院11号,开始了他在清华园的8年少年时光。
清华园的红砖青瓦,春风杨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构成了杨振宁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在这里,他与邓稼先成为毕生挚友,与王国维、朱自清等大师为邻,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当13岁的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神秘的宇宙》后,被书中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研究成果深深震撼,回家对父亲说出了这句豪言壮语。父亲听后并未当真,只当作少不知事的童言无忌。
然而,这个看似轻狂的预言,却在23年后成为了现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15岁的杨振宁随家人离开清华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正是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科学梦想不仅没有熄灭,反而燃烧得更加旺盛。
战火中的求学岁月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艰苦求学环境,却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15岁的杨振宁随家人离开清华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一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在这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
1938年秋天,16岁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这个年纪就能考入中国顶尖大学,足见其天资聪颖。在西南联大,他与黄昆(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张守廉(国际知名电机工程专家)并称物理系"三剑客"。
杨振宁、黄昆、张守廉住在同一间宿舍,每天一起上课,下课后泡茶馆讨论各种问题,整天形影不离。有一次,为了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们从白天讨论到晚上。躺下后,杨振宁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出海森伯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等权威资料,继续与舍友辩论。
在西南联大,对杨振宁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和王竹溪。吴大猷指导他完成了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学士论文,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域。王竹溪则指导他完成了硕士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将他引入了统计力学的殿堂。
"我对对称原理发生兴趣实起源于那年吴先生的引导。"——杨振宁
"在王(竹溪)先生指导之下,我写了一篇(硕士)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的。这篇论文把我引导到统计力学的领域。以后40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1945年8月28日,23岁的杨振宁离家从昆明飞往印度转去美国。在个人文选《曙光集》里,他写道:"父亲陪我去等公共汽车,四个弟妹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记得她没有流眼泪。"这是因为他奔向的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界,是为了实现13岁时立下的诺贝尔奖梦想。
宇称不守恒:颠覆物理学的革命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物理学界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导火索,正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发表的一篇论文,他们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大逆不道的观点: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
宇称守恒是指物理规律在空间反演(镜像)下保持不变。长期以来,物理学家都相信宇称守恒是自然界的基本对称性之一,就像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一样。这个信念被视为物理学的金科玉律。
1956年大约是4月底或5月初的一天上午,杨振宁开车从长岛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看李政道。在李的办公室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随后,他们走到街上的白玫瑰咖啡厅,边喝咖啡边继续讨论。就在这次讨论中,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
在125街和百老汇大街路口的白玫瑰咖啡厅里,李政道把最近的工作以及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统统告诉了杨振宁。杨振宁最初激烈地反对,但经过反复讨论,他逐渐被说服。午饭后,他们回到李政道的办公室,杨振宁已经完全被说服,并表示愿意合作。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杨振宁和李政道。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当站上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时,那个13岁少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杨-米尔斯理论:超越诺奖的贡献
在很多人只知道杨振宁因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自己和物理学界的同行们都清楚,他更重要的贡献是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著名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个理论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宇称不守恒的发现。
杨-米尔斯理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由此发展出"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迄今为止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最基础的理论,统一了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发表了《同位旋守恒和一个推广的规范不变性》及《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两篇论文。这些论文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人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这个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戴森评价说:"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标杆的一代大师。"
杨振宁后来回忆说,当他渐渐理解到规范场本质上是一种几何概念,对应于纤维丛上的联络时,他"喜不自胜,得意之情实难以用笔墨形容"。这样一个美妙的数学结构,不可思议地对应于物理世界,让人赞叹不已。
两段婚姻:从杜致礼到翁帆
杨振宁的情感生活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一生中有两段重要的婚姻:第一段是与杜致礼长达53年的相伴,第二段是与翁帆相差54岁的忘年之恋。这两段婚姻见证了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
1944年,22岁的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担任助教时,认识了学生杜致礼。杜致礼是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的女儿。194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厅,杨振宁偶然遇到了前来美国留学的杜致礼。他乡遇故人,这种被称为乡愁的感受,让两颗孤独的心迅速靠近。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些光辉岁月里,杜致礼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她不仅要应对丈夫成名后的各种应酬和媒体关注,还要独自承担照顾家庭的重任。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54岁的年龄差距让这段"爷孙恋"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1995年,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到汕头大学参加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翁帆负责接待他们。2003年杜致礼病逝后,2004年翁帆向杨振宁寄了一张新年贺卡,两人重新取得联系。
"那些说我们不会长久的人,现在都沉默了。因为真爱,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杨振宁的这句话,道出了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真谛。而翁帆用20年的温柔与陪伴,给出了最好的注解。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议论,杨振宁多次公开表示,他与翁帆之间的婚姻建立在真诚的情感基础上。他说:"我们相互理解、彼此扶持,这是人生后期最大的幸福。"翁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杨振宁是一位温和、谦逊且富有学识的人,自己从未因两人年龄差距而感到困扰。"
归根清华:晚年的使命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全职回国,定居清华园。这个决定让他完成了自己所说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回到故土。
当杨振宁再次踏足清华园时,这里曾是他幼年成长的地方。他说自己几乎"爬过其中的每一棵树"。红砖青瓦,春风杨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这些记忆中的画面依然清晰。但这次回来,他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完成"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2004年9月13日,81岁高龄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他说:"现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他每次课前都要花两小时认真备课。
在2021年9月22日于清华举办的"庆贺杨先生百岁华诞"研讨会上,杨振宁说,1971年,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好友邓稼先给他写了一封信,末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今天,他可以自信地对稼先回应道:"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2017年,95岁的杨振宁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这个决定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完成了他身份认同的最后一步。
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的归根之旅,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回归。
传奇谢幕,精神永存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从"我要拿诺贝尔奖"的童言无忌,到真正站上诺贝尔奖领奖台;从与李政道的辉煌合作,到与翁帆的忘年之恋;从远赴重洋求学,到归根清华园,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和深刻的情感冲突。
杨振宁,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人类科学的天空中,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史上。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不仅是他的治学态度,更是他的人生态度,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