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时英:罗平板桥镇的星芒 │ 游曲靖
周时英:罗平板桥镇的星芒
罗平板桥镇的老人们总记得,镇东头那座青瓦白墙的老戏台,台柱上曾刻过一副褪色的对联:"铁砚磨穿星斗焕,青春燃尽赤旗扬"。这副对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天,镇上的私塾先生带着学生们写的,而其中"星斗焕"三个字,正是为了纪念那个从板桥走出去、最终把生命燃给星辰的青年——周时英。
一、板桥镇的晨霜
1915年霜降那天,板桥镇的青石板路上结着薄冰。周家祠堂的后院里,周老汉蹲在灶前添柴,灶膛里的火光映着他鬓角的白霜。媳妇王氏抱着刚满月的男婴,眼里含着泪:"给孩子取个啥名?"周老汉搓了搓满是泥垢的手:"咱庄稼人,就盼着娃儿能像戏台子上的忠臣良将,有副硬骨头。"于是,这个在寒夜里诞生的孩子,有了个带着盼头的名字——周家祥。
小家祥的童年浸在板桥的烟火里。父亲租着地主家五亩薄田,春种秋收总不够交租;母亲王氏白天帮人浆洗衣物,夜里在油灯下纳鞋底,鞋底的麻绳勒得指腹生疼。可再穷的人家也惜书,王氏从箱底翻出半本《论语》,用浆糊粘好,教儿子认"学而时习之"。家祥七岁那年,跟着父亲去镇西头赶庙会,看见戏台上演《岳母刺字》,岳飞背后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得他眼睛发疼。散场时,他拽着父亲的衣角问:"爹,咱穷人能为国家做啥?"周老汉摸了摸他的头:"咱先把地种好,等娃儿读了书,说不定能寻个大道理。"
二、昆华园里的火种
1935年春,十六岁的周家祥站在昆华中学的校门前。他脚上的布鞋是用母亲连夜纳的,鞋帮上还沾着板桥的红土。门房先生看他穿得寒酸,皱着眉要拦,里头突然传来个清亮的声音:"这是读书会的周同学,陈老师让我等的!"
陈老师是地下党负责人,教国文时总爱在黑板上写"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家祥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图书馆的旧书堆里。陈老师递给他一本《新青年》,书脊已经磨得发毛:"你看这篇《青春》,李大钊先生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这才是咱们青年该读的。"
昆华中学的"读书会"就设在致知楼后的紫藤架下。每周三下午,十几个穿粗布长衫的学生围坐,或读《共产党宣言》的油印本,或讨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沦陷。家祥总爱第一个发言,他的声音带着板桥口音的厚重:"咱庄稼人被地主剥削,就像包谷秆子被虫蛀——虫蛀了秆子,穗子就结不出粮;官府和洋人吸着咱的血,中国就站不直腰!"
1935年12月9日清晨,昆明的天空飘着细雨。家祥跟着三千多名学生涌上街头,举着"反对华北自治"的标语。他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举着用母亲纳的鞋底线编的横幅——那是他和几个同学熬了三个夜赶制的。军警的警棍砸下来时,他把标语护在怀里,鲜血顺着额头流进眼睛。有人喊"快跑",他却扯着嗓子喊:"同学们!今日跪着求生,明日就要站着死!中国的未来,在咱们脚下!"
三、被开除后的星火
昆华中学的布告栏前围满了人。红纸上写着:"查学生周家祥,参与非法集会,扰乱治安,着即开除学籍。"家祥站在人群外,手指摩挲着胸前的校徽——那是他用攒了三个月的饭钱买的。有个同学塞给他半块烤红薯:"家祥哥,你别难过,我们去省外继续......"他摇头,把红薯分给路边的小乞丐:"读书会散不了,星星之火,能烧穿乌云。"
被开除后,家祥回到了板桥镇。他没回周家祠堂,而是在镇东头的老戏台住了下来。白天,他帮着镇上的穷人家挑水、犁地;晚上,他在戏台上挂起块旧门板当黑板,给识字的农民讲"耕者有其田",讲"抗日救亡"。有回讲着讲着,月光爬上了戏台的飞檐,他望着台下攒动的脑袋,突然笑了:"你们看,这月亮多亮?等咱把世道翻过来,月亮底下,人人都能分到地,都能念书识字。"
1936年春,陈老师辗转来到板桥镇。两人在老戏台的月光下见了面。陈老师从怀里掏出份文件:"家祥,组织批准你入党了。"家祥的手直抖,接过那份用油纸包着的入党申请书,上面"周时英"三个字是他亲手写的——他说"家祥"是父母给的乳名,"时英"才是他为革命取的名字,"要像星星一样,在时代的天空发光。"
四、星落滇东
1941年皖南事变后,云南的白色恐怖加剧。周时英负责联络滇东地区的地下党员,经常背着油印机在罗平、师宗的深山里转移。有回在九龙镇的山洞里,他对战友说:"咱们现在像包谷种,埋在土里越深,将来发芽越壮。"战友问他怕不怕,他指着洞外的星空:"怕啥?星星不会因为乌云多就不亮,咱们也不会因为敌人凶就低头。"
1948年12月,周时英在陆良县组织农民武装时被捕。敌人把他押到县政府大堂,用皮鞭抽、用烙铁烫,逼他说出地下党的名单。他咬着牙笑:"要名单?去问金沙江的流水吧,去问乌蒙山的石头吧!"最后一天,他遍体鳞伤地被押往刑场。路过板桥镇的老戏台时,他突然挣开押解的手,对着台下的乡亲们喊:"乡亲们!等解放军来了,分田分地,咱们一起过好日子......"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板桥镇的老人们都说,他们看见有颗星星从戏台的飞檐上坠落,落进了罗平的山山水水里。
如今的板桥镇老戏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台柱上的对联被重新刷了漆,"星斗焕"三个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每年清明,镇上的中小学生都会来这里,听老师讲周时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