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马武安家公馆:一座百年老宅里的家族密码与时代回响 │ 游曲靖
会泽马武安家公馆:一座百年老宅里的家族密码与时代回响
在云南会泽县城东隅的老城区,青石板路蜿蜒至一处朱红门扉前。门楣上“武安世第”四个鎏金大字已有些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气度——这里便是马武安家公馆,一座承载着滇北马帮传奇、科甲世家荣耀与时代变迁的百年老宅。它不仅是会泽“铜商古道”上的活态标本,更是一部用砖瓦木雕写就的家族史书。
一、百年宅第:滇北高原上的家族密码
1.从马帮驮子到“武安”堂号:一个商帮世家的崛起密码
马武安家族的兴盛,与明清时期会泽的“铜政”密不可分。据《会泽县志·商业志》记载,清乾隆至光绪年间,会泽因“东川铜”成为全国铸币原料核心产地,每年数十万斤铜料经“铜商古道”运往京城,催生了一批“马帮巨贾”。马武安的曾祖父马怀仁,正是其中一员。
马怀仁年轻时仅带着3匹骡子走茶马道,凭借对川滇商路的熟悉和“诚信不欺”的口碑,逐渐攒下资本。至其父马永年一代,家族已成为拥有百匹骡马、覆盖“川—黔—滇”商线的马帮首领,并兼营盐巴、药材、布匹。为彰显“以义取利”的商道精神,马永年将家族堂号定为“武安”——取“止戈为武,安民则惠”之意,暗合马帮“保一路平安,护一方商道”的使命。
2.从商而优则仕:一个边地家族的“耕读传家”转型
真正让马家跻身会泽“名门”的,是马武安的祖父马启贤。这位目不识丁的马帮大佬,在积累财富后做出惊人之举:斥资修建私塾“养正堂”,请来昆明举人授课,并规定“族中子弟不论男女,须读满十年书方可继承家业”。
光绪十八年(1892年),马启贤之子马廷钧不负众望,考中三甲第127名进士,成为会泽自明清以来第7位文进士。消息传回县城时,百姓自发在“武安世第”门前挂起“青云接武,忠孝传家”的红绸。此后,马家“商而优则仕,仕而重教化”的模式延续百年:马廷钧曾任贵州镇远府教授,其子马伯庸(非作家马伯庸)留学日本学习实业,归国后创办会泽第一所现代小学;马廷钧之女马淑贞更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成为会泽首位女教师。
3.战火中的“守护者”:老宅见证的家国情怀
1942年,日军逼近云南,会泽成为大后方。马家将公馆后院腾出,作为“滇北难民营”,先后接纳200余名难民,其中不乏从昆明撤退的教师、学生和伤兵。据《会泽抗战记忆》记载,马伯庸曾变卖部分田产购买药品,妻子王氏每日带领女眷熬制“防疫汤”,免费发放给难民。
更传奇的是1943年冬夜:一名被日军追击的中共地下党员躲进公馆,马家人将其藏于夹墙暗格(今公馆二楼仍保留痕迹)。次日,日军闯入搜查,马伯庸以“祖宅供奉祖先牌位,外人不得擅动”为由严词拒绝,最终化险为夷。这段往事,至今仍在会泽老街坊中口耳相传。
二、雕梁画栋:藏在砖缝里的文化基因
1.“三雕”艺术:滇北民居的“立体史书”
马武安家公馆的建筑艺术,堪称会泽民居的巅峰之作。整座公馆坐北朝南,依“四水归堂”格局而建,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围合而成,占地12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初风格。最令人惊叹的是其“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工艺:
木雕:正厅梁枋上雕刻着“二十四孝”“松鹤延年”等传统故事,刀法细腻如工笔,连人物衣褶的褶皱都清晰可辨;
石雕:门廊柱础为“莲花纹+瑞兽”组合,莲花象征“清廉”(呼应马廷钧的仕宦身份),瑞兽则为“麒麟送子”与“麒麟献瑞”,暗含家族对子孙的期许;
砖雕:照壁中心是“渔樵耕读”图,人物均着清代服饰,樵夫担上的柴枝纹理、渔翁鱼篓的水痕,均以浅浮雕刻出立体效果,被誉为“会泽砖雕第一壁”。
2.“活态”的空间:藏在建筑里的“生活智慧”
公馆的布局并非单纯追求美观,更处处体现着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
天井设计:正房与厢房之间的“四合天井”宽4米、深6米,地面铺青石板,中间略低,四周设排水暗沟。会泽多阴雨,这种“漏斗式”天井既能快速排走雨水,又能通过青石板的吸热特性调节室内湿度;
火塘文化:东西厢房的耳房内均设火塘,塘边砌有“三脚架”(会泽少数民族常用炊具支架),墙上挂着熏肉的竹匾。马家虽为汉族,但因长期与当地彝族、回族通商,建筑细节中融入了多民族生活元素;
“避煞”玄机:正门上方悬挂“八卦镜”,门槛下埋有“五帝钱”,照壁后侧刻有“泰山石敢当”——这些民俗符号并非迷信,而是马家对“平安经商、家族和睦”的朴素祈愿。
3.修复难题:老房子的“新生之痛”
历经百年风雨,公馆曾一度面临坍塌风险:20世纪80年代,因年久失修,东厢房山墙出现3米长的裂缝;2010年,正厅一根直径30厘米的木梁因虫蛀断裂。
2015年,会泽县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工程”,马武安家公馆被列入首批修缮名单。但修复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
材料选择:为还原清代木构,工匠们专程到滇南深山寻找“红椿木”(与原建筑木料同属樟科,材质相近),但因红椿木生长周期长,仅采购就耗时半年;
工艺复原:砖雕“渔樵耕读”图的修补,需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师傅带队,采用“分层剔补法”——先清理破损处的旧砖灰,再用新砖雕填补,最后用矿物颜料调制成与原图一致的色彩(红色用朱砂,青色用石青);
争议与平衡:是否安装现代消防设施?是否保留部分“破损痕迹”以体现历史感?最终,文物部门采取“最小干预”原则:安装隐蔽式烟感报警器,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位置增设消防栓,裂缝处用“环氧树脂+棉麻纤维”进行结构性加固。
三、薪火相传:老房子里的新活法
1.从“宅第”到“客厅”:社区共有的文化空间
2020年,完成修缮的马武安家公馆正式对外开放。与许多“锁在玻璃罩里的文物”不同,这里被定位为“社区文化客厅”:
每周故事会:老住户马奶奶(92岁,马家旁支后人)坐在天井的石凳上,给孩子们讲“马帮驼盐”“抗战难民营”的往事;
非遗体验课:会泽斑铜制作技艺、迤车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在厢房开设工作坊,游客可以亲手打磨一块斑铜片,或剪一幅“马到成功”窗花;
家风学堂:会泽县纪委监委将公馆列为“廉洁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从马氏家训看家风建设”讲座——马氏族规中“重信守诺、轻财重义”的条目,至今仍被当地企业奉为经商准则。
2.年轻人的“老宅实验”:当Z世代遇见百年建筑
2022年,会泽籍青年设计师李雨桐团队入驻公馆,打造“马武安文化实验室”:
数字孪生计划:用3D扫描技术对公馆进行全景建模,建立“线上数字馆”,即使无法亲临,也能通过VR设备“走进”1900年的马家大院;
主题快闪展览:联合本地画家,以“马帮的一天”为主题创作系列插画,在公馆各房间布置场景——正厅挂“商路地图”,厢房摆“马帮行头”(铜壶、皮囊、算盘),让观众“穿越”成马帮学徒;
跨界文创开发:以公馆砖雕“渔樵耕读”为原型,设计笔记本、书签、茶具;将马氏家训“读书明理,诚信立本”印在帆布袋上——这些文创上线3个月,销售额突破15万元,部分收益用于公馆日常维护。
3.争议与思考:文物保护能否“活”起来?
公馆的“活化”并非一帆风顺。有文保专家担忧:“过度商业化会破坏历史原真性”;也有居民建议:“应该恢复部分居住功能,让老房子‘有人气’”。
对此,会泽县文旅局给出了“分区域管理”方案:
核心保护区(正厅、东西厢房):严格限制改造,仅用于展示家族历史、建筑艺术;
互动体验区(倒座房、天井):允许设置文创店、工作坊,但要求“装修风格与传统统一”;
外围空间(门前广场、巷弄):定期举办“马帮文化节”“非遗市集”,吸引人流但不干扰主体建筑。
这种“保护为主、活态利用”的模式,让马武安家公馆既保留了“百年宅第”的厚重,又焕发出“社区客厅”的活力。正如李雨桐所说:“老房子的生命力,不在‘冻龄’,而在‘生长’——它需要被看见、被使用,更需要被新一代人赋予新的意义。”
站在马武安家公馆的天井里,阳光透过屋檐洒在青石板上,照出斑驳的光影。这里的一砖一瓦,曾见证过马帮的驼铃、科举的捷报、抗战的烽火;如今,它又容纳着孩子们的笑声、创客的讨论、游客的好奇。
百年公馆的故事,从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讲述着滇北高原上的家族记忆、文化基因,以及一个边地小城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