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骥:从滇东少年到盐源悲歌的军阀沉浮 │ 游曲靖
张汝骥:从滇东少年到盐源悲歌的军阀沉浮
在云南曲靖寥廓山麓的董家村,1895年春,张汝骥诞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父亲张万春早年流落昆明当马夫,母亲为金姓把总之女,这样的出身让他自幼便在困顿中磨砺出坚韧性格。七岁入私塾时,他已能背诵《孙子兵法》片段;十三岁考入云南陆军小学堂,在演武场上第一次摸到冰冷的步枪时,便立下“以武安邦”的誓言。
一、少年从戎:重九起义的淬火之路
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爆发,十七岁的张汝骥手持长枪冲在最前,成为推翻清王朝的亲历者。次年随滇军援黔,他进入贵州陆军讲武堂深造,毕业后任唐继尧警卫团连长。护国战争期间,他率部在滇东迎战龙济光叛军,独创“分兵合击”战术,三日平定蒙自匪患,被擢升为靖国军第三军团长。1921年孙中山建立护法大本营时,他任北伐先遣军司令部前敌总指挥,率部经黔湘边境入桂作战,在桂西山区以少胜多击溃桂系军阀,获唐继尧亲授“靖国联军第十军军长”印信。
二、权力棋局:二六政变与六一四政变
1927年2月6日,张汝骥与龙云、胡若愚、李选廷发动“二六政变”,逼唐继尧下野。彼时的他身兼滇东镇守使与建国联军第十军军长,掌控着滇东二十余县军政大权。然而权力分配不均很快引发内讧——6月14日,他与胡若愚联合发动“六一四政变”,以骑兵突袭昆明北郊,将龙云囚禁于五华山。这场政变中,张汝骥首次展现出军事智谋:他派部下伪装成龙云卫队,在龙云官邸设下“鸿门宴”,待龙云赴宴时以信号弹为号,瞬间完成对龙云的擒获。
三、滇东血战:曲靖四十日围城
政变后,龙云部将卢汉率部反攻。张汝骥退守曲靖,与胡若愚会师后形成“滇东防线”。1927年秋,龙云派朱旭率部围城,张汝骥率两千余众据守曲靖城,与龙军展开四十日围城战。城破前夜,他派心腹用麻绳从城头垂下,秘密与龙云谈判,达成“板桥协议”:双方以曲靖为缓冲带,胡若愚部北伐,龙云部西进。然而协议未稳,张汝骥便因龙云未兑现弹药承诺再度起兵。1929年冬,他与胡若愚联合黔军周西成、川军刘文辉,三路大军直指昆明。在禄丰战役中,他亲率骑兵连夜突袭龙军粮仓,创下“以三千兵击溃万余人”的战绩,却因龙军伏兵于碧鸡关而败走滇西。
四、盐源绝唱:从镇守使到阶下囚
1930年春,张汝骥率残部退入川滇交界盐源县。此时的滇军已如强弩之末:部下叛变频发,粮草断绝,士兵以野菜充饥。龙云部将陈钟书率第三旅第六团穷追不舍,于盖租链子桥将其擒获。押解途中,张汝骥试图策反看守,反被识破。最终,龙云以“通匪”罪名将其枪决于下关郊外,终年35岁。临刑前,他面对行刑队高呼:“吾死不足惜,但滇人何时得见青天!”
五、余韵回响:滇东大地的历史印记
张汝骥的一生,恰似滇东大地的山峦起伏——少年得志,中年权倾,末路悲歌。如今,曲靖寥廓山的“二六政变”遗址仍存,董家村故居的石础上,刀痕犹在。他的军事著作《滇东防线战术》被云南陆军讲武堂列为反面教材,而他在盐源最后一战中使用的马刀,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成为民国军阀混战史的实物见证。正如他在遗书中写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这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军阀混战的洪流中,个人的权谋与理想,终被更宏大的历史潮流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