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峥嵘记》:当尘埃落定,我终于读懂了“不凡”的重量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6

《峥嵘记:当尘埃落定,我终于读懂了不凡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小人物”写活大时代的“平民史诗”

《峥嵘记》是作家青苔2024年推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以清末民初的江南小镇为背景,聚焦剃头匠之子陈阿九的平凡一生。他从街头学徒到掌柜,从娶妻生子到丧妻守业,在战火、饥荒、变革中一步步活成了自己的碑。书中没有帝王将相的传奇,却用剃刀上的血渍”“账本里的泪痕”“老墙根的蝉鸣,串起了一个时代的烟火与风骨。自上市以来,该书连续6周登上豆瓣新书虚构类推荐榜前三,被读者称为比《活着》更贴地的时代寓言,更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评为2024年历史题材小说的平民标杆’”

二、书籍内容:剃刀下的光阴,是平凡人最烈的“峥嵘”

初翻这本书,我以为是市井爽文,结果被第一章剃头匠的刀惊到了——光绪三十年春,苏州阊门的老剃头铺里,12岁的陈阿九踮着脚磨剃刀,刀刃刮过师父的喉结,师父突然说:阿九,剃头不是刮胡子,是刮人心。他低头看刀,刀身映出自己皱巴巴的衣角,还有窗外飘着的柳絮——那年春天,他娘刚病逝,棺材钱还没凑齐。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平凡人的史诗感。作者用显微镜般的笔触,拆解了陈阿九的每一段人生:

他学剃头时,总把师父的茶盏擦得锃亮,因为师父说茶凉了,心就凉了

他娶亲那天,花轿经过护城河,新娘掀开盖头说我见过你磨剃刀的样子,比戏文里的英雄还好看

他守着剃头铺过了三十年,账本上记着:民国四年,涨租;民国七年,兵灾;民国十年,妻丧……”最后一页写着:阿九活了五十六岁,没做过大事,可每道剃刀印里,都刻着活过的证据。

这些平凡的细节,让大时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年份,反而像老剃头铺里的热毛巾,敷在读者脸上,暖得发疼。更绝的是时代洪流中的坚守”——陈阿九的儿子想跟他学剃头,他却送儿子去上海学生意:剃头是手艺,可人得往前看。儿子走那天,他往儿子包袱里塞了把旧剃刀:要是混不下去了,回来,爹教你刮干净心里的灰。这段对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心里的成功学:原来,峥嵘从来不是出人头地,是在泥里扎根,也能开出花

最戳我的是活着的证据。陈阿九临终前,让孙子把他剃了一辈子的剃刀熔了,铸成块铜牌,刻着:陈阿九,生于光绪三十年,卒于民国二十三年,剃过三千六百次头,养过五口人,没欠过一分债。孙子问他:爷,这牌有啥用?他说:等你老了,摸摸这牌,就知道你爷没白活。这段结局像一盆温水,浇醒了我心里的焦虑:原来,不凡从来不是被记住,是活过,爱过,守过

三、写作特点:用“剃刀的锋利”,磨出了时代的“颗粒感”

青苔的文字风格像极了老剃头铺的围布——素净、柔软,却又带着股子剪不断的烟火气。他写陈阿九磨剃刀:青石板上凝着露水,他蹲在地上,刀身贴着石板来回蹭,火星子溅在裤脚,像极了师父当年教他认刀纹时,用炭笔在他手背上画的记号。没有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摸到了石板的凉,闻到了露水的腥,甚至听见了剃刀刮过皮肤的刺啦声。

更妙的是他对时代细节的捕捉。书中不仅有剃头铺,还有:

巷口的糖粥摊:老妇人总爱用铜勺搅粥,说粥要慢熬,日子也要慢过

街角的评弹馆:艺人唱《珍珠塔》时,陈阿九总爱去听,因为阿娘活着时,最爱哼这调儿

陈阿九的账本:纸页发黄,字迹歪扭,却记着王裁缝借米五升”“李木匠修椅一条,连邻居家小孩偷摘了颗枣都标着未还

这些活的时代细节让清末民初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一个会呼吸、有温度的人间剧场。我有次在图书馆读熔剃刀铸铜牌那章,邻桌的历史系学生小声说:这哪是小说?分明是一部清末市井生存实录

四、阅读体验:从“看故事”到“懂活着”的“心灵刮刀课”

我对历史小说的最初印象,是大侠一人一剑走天涯,所以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结果刚读到剃头匠的刀,就被了进去——陈阿九磨剃刀时,刀身映出他娘的影子,他突然想起娘临终前说的话:阿九,别怕穷,人活一世,清清白白比啥都强。我突然想起自己18岁时,父亲送我去大学,说:妞妞,咱没本事大富大贵,可咱得活得堂堂正正。那一刻,我和清末的陈阿九,隔着百年纸页,成了同频的人

更触动我的是平凡人的选择。陈阿九的儿子在上海发了财,寄钱回来让他关了剃头铺,去城里享清福。他却把钱锁进柜子:我剃了三十年头,老主顾们都等着我刮脸呢。有天,一个白发老头颤巍巍走进铺子:阿九,你还认得我不?我是当年在你这儿剃头的秀才,现在老了,想再刮次脸。陈阿九笑着应下,剃刀在老头头上游走时,老头突然哭了:我儿子说我是老古董,可你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这段对话像一记钟,敲醒了我心里的功利主义:原来,峥嵘从来不是赚大钱、住大房,是守着一份热乎的手艺,等该来的人

合上书页时,我摸着自己办公桌上的旧钢笔发了会儿呆——以前总觉得平凡没出息,现在却觉得:它像块被岁月磨圆的石头,棱角没了,却更贴人了。就像陈阿九说的:剃刀再快,刮不完人间的苦;日子再难,过不够的是人心的暖。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历史小说的“破圈者”,年轻人的“心灵归处”

《峥嵘记》的走红,恰逢国潮平民叙事兴起的时代。知名作家汪曾祺研究专家王干在推荐语里写: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用剃头匠的意象,重新定义了峥嵘’——它不是高不可攀的传奇,是剃三次头、喝三碗茶、等三个人的平凡日子。

在社交媒体上,这本书引发了大量共情式讨论:有北漂留言:陈阿九守剃头铺的样子,像极了我每天挤地铁上班——累,但踏实。有职场新人说:他儿子的大款生活,像极了我领导画的,现在我懂了:有些成功,不如守着老本行实在。甚至有社区工作者把它推荐给退休老人读陈阿九的故事,就像在看咱们自己——一辈子没干过大事,可街坊邻居都记着咱的好。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改变了我身边人对历史小说的看法。我弟以前觉得历史书太闷,现在天天追更:姐,陈阿九下章要咋样?我能猜到他肯定会给老主顾留碗茶!我妈则跟着学用细节写温暖书里说陈阿九的账本记着邻居家小孩偷枣,我这记账本,也得记着对门张婶送的饺子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在平凡里,活成自己的碑”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位沉默的摆渡人。去年我因项目失败陷入自我否定,总觉得我太普通,什么都做不好。有天深夜翻到陈阿九的话:我没做过大事,可每道剃刀印里,都刻着活过的证据。我突然想起,每次加班到深夜,楼下早餐摊的阿姨都会给我留个热乎的包子;每次项目卡壳,同事都会拍着我的肩说再来一次。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峥嵘,从来不是被全世界看见,是身边人有需要时,我能伸把手;自己难过时,能有处可躲

现在的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加班到深夜时,翻到陈阿九磨剃刀的段落,会觉得眼前的报表没那么刺眼;遇到人际矛盾时,翻到他送儿子去上海的情节,会突然想起父亲的堂堂正正;甚至在刷到躺平”“摆烂的言论时,翻到陈阿九守剃头铺的章节,会忍不住转发:真正的成功,是活成自己的碑——碑上不用刻名字,只要有人记得你刮过脸、煮过粥、陪过笑,就够了。

最后想说:峥嵘从未远去,它藏在我们的剃刀里、账本里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读了好多遍:剃刀会钝,日子会老,可人活过的心跳,永远新鲜。

在这个急于求成的时代,《峥嵘记》像一坛埋在老剃头铺地下的酒,初尝清苦,细品却满是回甘。它教会我们:大时代的峥嵘,从来不是英雄的独角戏,是小人物的千万种活法不凡的重量,从来不是站在聚光灯下,是在泥里扎根,也能开出花

如果你也想:

看一部不装、不端、不矫情的平民史诗;

从剃头匠的一生里,读懂活着的真正含义;

在迷茫的日子里,找回踏实活着的勇气;

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答案,但会陪你一起,在剃刀的锋利里,在账本的褶皱里,在每一次好好活着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

最温暖、最有力量的,

属于你的,

峥嵘之光。

“《峥嵘记》:当尘埃落定,我终于读懂了“不凡”的重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与细节,讲好人间故事 | 爱阅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与细节,讲好人间故事 一、书籍核心价值:非虚构写作的“全能指南” 这本书像一把瑞士军刀,拆开是50余位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编剧的实战经验,合起来是一本覆盖非虚构写作全流程的“方法论圣经”。从如何挖掘一个能引发共鸣的主题(比如书中提到的“婴儿被劫案”如何通过细节选择升...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 爱阅读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汉学的“破冰之旅” 1917年,当欧洲汉学家还沉迷于“四书五经”的文本考据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一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劈开西方汉语研究的“铁幕”。这位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方言、用物理实验室设备分析汉字音韵的学者,用“...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 爱阅读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923年创作的《好兵帅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傻瓜士兵"帅克用天真逻辑在奥匈帝国军营中制造连环荒诞的黑色喜剧。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傻瓜的手术刀",剖开了战争的华丽外套——...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 爱阅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定位 《合伙人》由全球顶尖人才顾问费洛迪撰写,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本书聚焦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的变革,提出“潜力”已取代体力、智力、能力,成为人才评价的新标准。作者基于亿康先达公司8000余个高管寻访案例,系统阐述如何甄别、培...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 爱阅读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血色写尽人性的现实主义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红与黑》(司汤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译本),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40万字“个人奋斗悲剧史”、以“于连·索雷尔”为主角的阶级突围记、提...

《忽必烈的挑战》:在马蹄与账本间重构的欧亚帝国启示录 | 爱阅读

《忽必烈的挑战》:在马蹄与账本间重构的欧亚帝国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传统认知的"全球史实验" 日本史学大家杉山正明用十年心血完成的《忽必烈的挑战》,彻底打破了"成吉思汗西征—忽必烈建元"的线性叙事。全书以"跨文明网络构建者"的视角,将忽必烈定位为13世纪欧亚大陆的"首席架构师"。书...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 爱阅读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作家许佳19岁时创作的青春小说,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故事以女高中生解颐的视角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串联高考前后的生活碎片,展现一代青少年“乐观而气馁,勇敢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