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哲学:王健林首次自述经营之道》:一位千亿企业家的“商业裸奔”,藏着民营经济的“生存密码” | 爱阅读
《万达哲学:王健林首次自述经营之道》:一位千亿企业家的“商业裸奔”,藏着民营经济的“生存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盖房子”到“写哲学”,一个企业家的成长注脚
《万达哲学:王健林首次自述经营之道》是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2017年出版的首部个人商业思想著作,全书20余万字,以“自述”形式系统梳理了万达从1988年创立至今30余年的发展历程,涵盖战略决策、组织管理、创新转型、危机应对等核心命题。书中不仅有“万达广场如何从区域地标到全球网络”的扩张逻辑,更有“从房地产到文旅、影视、体育”的跨界转型心得,更像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备忘录”——它不仅是王健林的个人商业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缩影。
作为首部由企业家本人撰写的“经营哲学”著作,它的出版曾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长样本”;财经作家吴晓波直言“这是近年来最接地气的商业思想书”;甚至万达内部员工称其为“入职必读的‘老板心法’”。
二、内容亮点:不是“成功学鸡汤”,是“商战现场的手术刀”
若用一个画面概括《万达哲学》,我想是“工地上的指挥家”——王健林站在万达广场的工地上,手里拿着蓝图,嘴里念叨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钢筋要选哪种标号”“电梯井的位置是否影响未来业态”。书中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堆砌,只有“从实践中来”的硬核经验,每一个观点都带着水泥味和烟火气。
最震撼的“战略定力”案例:书中详细记录了2000年万达转型“商业地产”的决策过程。当时中国房地产正处黄金期,卖房子利润高、见效快,但王健林敏锐意识到“盖房子是‘一锤子买卖’,而商业运营是‘长久的生意’”。他力排众议,坚持“只租不售”的商业模式,甚至抵押全部身家引进沃尔玛——这个“疯决定”最终让万达广场成为“城市流量发动机”,也让万达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抗住了风暴”。这段“反周期决策”的细节,比任何“战略课”都更能让人理解:真正的战略,不是“跟风”,是“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未来”。
最鲜活的“组织管理”智慧:王健林对“人”的重视贯穿全书。他提到万达早期招聘时,坚持“不用‘关系户’,只用‘能扛事的人’”;他讲“总裁办公会”的规矩:“开会不许迟到,迟到者罚站10分钟”;他甚至透露,自己每年要和基层员工吃200顿饭,“听他们骂娘,才能知道公司哪里病了”。这些“土办法”听起来“不高级”,却让万达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正如他所说:“企业不是‘管’出来的,是‘带’出来的。”
最深刻的“转型反思”:书中不避讳万达的“至暗时刻”——2015年万达因海外投资激进陷入债务危机,王健林亲自带队“断臂求生”:卖酒店、卖文旅项目、收缩海外战线。他坦言:“转型不是‘换个赛道’,是‘刮骨疗毒’。”这种“直面错误的勇气”,比“一路高歌”的故事更有价值——它告诉我们:企业家的成熟,始于承认“我错了”。
三、写作特点:用“大白话”讲“大道理”,像和老朋友聊“生意经”
王健林的写作风格和他的性格一样:直白、务实、带点“江湖气”。他没有用“波特五力模型”“核心竞争力”这类学术术语,反而用“盖房子要打地基”“开车要踩刹车”这类生活化比喻,把复杂的商业逻辑拆解得明明白白。
其一,“现场感”的叙事节奏。全书以时间为轴,从1988年在辽宁大连“借债盖楼”讲起,到2017年万达成为全球最大商业地产企业,每一段都像“电影分镜”:有“跑断腿找银行贷款”的艰辛,有“签完合同手都在抖”的兴奋,有“被同行骂‘疯子’”的委屈。这种“在场感”让读者仿佛跟着王健林一起“创业”,而不是“看故事”。
其二,“反套路”的金句频出。王健林的“金句”不刻意煽情,却直击本质:“现金流比利润重要100倍”“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是‘解决问题’”“员工富了,企业才会强”。这些句子像“钉子”,扎进读者心里——比如他说“老板不是‘管’员工的,是‘给员工打工’的”,瞬间颠覆了“老板=权威”的传统认知。
其三,“接地气”的商业认知。书中没有“高大上”的国际案例,反而全是“中国式难题”:如何和地方政府谈土地?如何应对拆迁纠纷?如何让员工在“高压力”下保持积极性?这些“土问题”的解决思路,恰恰是其他商业书籍很少触及的“中国智慧”——比如他说“和政府打交道,要‘讲规矩’更要‘讲人情’”,道尽了民营经济“在体制和市场间找平衡”的生存哲学。
四、阅读体验:从“看热闹”到“找方法”,一场“商业认知的重启”
初读《万达哲学》时,我也被“千亿企业家”的光环吓到,觉得“离自己太远”。但当我读到王健林第一次贷款被拒,在银行门口抽了半包烟的细节,突然“破防”了——原来“成功”不是“天生富贵”,是“被拒绝100次后,第101次依然敲门”。
真正让我“陷进去”的是书中对“坚持”的解读。王健林说:“做企业就像挖井,挖10米没水就换地方,永远找不到泉眼。”他用万达做“城市综合体”的经历举例:前3个项目亏损,第4个才开始盈利,但他坚持“把每个项目都做成标杆”。这段话像一记重锤:我们总抱怨“运气不好”,却忘了“坚持”本身就是“运气”。
合上书时,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项目进度表”发了很久呆。以前做方案总想着“快速出成果”,现在却会不自觉地问自己:“这个决定是否‘能扛10年’?”“如果失败了,我能不能‘从头再来’?”这些改变不是“刻意模仿”,而是王健林教会我:商业的本质是“长期主义”,不是“赚快钱”。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企业自述”到“行业教科书”,它活成了“民营经济的灯塔”
《万达哲学》的影响远超一本“企业家自传”的范畴:它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列为“EMBA推荐读物”,被中小企业协会作为“创业培训教材”;万达内部将书中的“战略复盘”“组织管理”方法论转化为“万达商学院”课程;甚至地方政府将“万达转型经验”纳入“民营经济扶持政策”参考。
但最让我触动的是普通读者的反馈:有位创业5年的小老板说:“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小公司不需要战略’,现在才明白‘战略是‘活下来’的底线’”;有位国企高管说:“王健林讲‘员工富了企业才强’,让我重新思考‘激励机制’的设计”;甚至在抖音上,#万达哲学#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年轻创业者们用“王健林金句”给自己打气。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31条”“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万达哲学》的价值反而更清晰——它不是“成功学”,而是“生存学”:当我们讨论“中小企业如何穿越周期”“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企业家精神如何传承”,王健林早就在书里给出了答案: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颠覆”,在“扎根”;不在“模仿”,在“坚持”。
六、核心价值:它教会我们,比“赚钱”更重要的,是“活成一个有韧性的企业”
如果说《万达哲学》有什么“用”,我想是它教会我们:企业的生命力,不在“规模多大”,在“抗风险能力多强”;企业家的格局,不在“赚多少钱”,在“能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书中有两句话,我反复读了十遍:
“做企业就像做人,要‘站着挣钱’,更要‘跪着挣钱’——前者是尊严,后者是韧性。”(道破“企业生存的底线”)
“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为了解决客户的问题’——客户痛了,机会就来了。”(揭示“商业创新的本质”)
最后:它不是“富豪的自白”,是我们身边的“商业导师”
合上书页时,我突然明白:王健林写的从来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我走过哪些坑,踩过哪些雷,又如何爬起来的”——他用“自述”的方式,把“商业哲学”从“云端”拉到“地面”,让我们看见:所谓“成功”,不过是“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这部“看起来很严肃”的书,我会说:它或许没有小说的情节,没有散文的抒情,但绝对值得你花一个周末读。当你在某个深夜读到王健林抵押房产引进沃尔玛的决绝,或在某个清晨想到“员工富了企业才强”的朴素道理,你会突然发现:那些让你纠结的“创业方向”、让你头疼的“团队管理”、让你迷茫的“转型焦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被王健林写透了。
毕竟,读《万达哲学》的过程,就像和一位“走了很远路”的老朋友聊天——他不会说教,但会告诉你:“别慌,我走过的坑,你不用再踩;我找到的路,你可以跟着走。”而这,或许就是“经验”最珍贵的意义:它让我们在“未知”中,多了一份“确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