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道体与心性》:在生生不息的哲学迷宫中触摸“道体”的温度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6

《道体与心性》:在生生不息的哲学迷宫中触摸道体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穿越中西的新形而上学拼图

本书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丁耘历时五年打磨,2024年10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平装本(ISBN978-7-108-07879-7),定价69元,388页中藏着九章哲学论文、两篇发言稿及一幅道体学气论思维导图。作为《道体学引论》的续篇,它以生生为针脚,将斯宾诺莎的力量哲学、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中国《易传》《中庸》的气论缝合成一套新气论体系——既回应了晚明以来气论的复兴,又直面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的困境,堪称当代中国哲学自立吾理的宣言书。

二、核心价值:在虚静活动间寻找生命的锚点

这本书最震撼的启示在于:它教会我们用力量现象学的透镜重新审视道体心性。当你在社交媒体陷入内卷躺平的撕裂时,这本书会告诉你——真正的生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像道体那样即虚静、即活动、即存有。书中提出的力量阶次学说更像一把手术刀,剖开西方目的论与中国生成论的表层,露出底层共通的力量逻辑——比如斯宾诺莎的实体即力量如何与《中庸》的致中和产生奇妙共振,让你在996诗和远方间找到第三条路。

三、内容亮点:显微镜下的力量哲学考古

书中藏着无数让人脊背发凉的具体细节:比如丁耘对斯宾诺莎情感学说的改造——传统斯宾诺莎认为情感是被动的,但丁耘却指出所有被动情感也想象着自身与他者的力量关系,就像你在职场中被迫加班时,内心其实在计算我与领导的权力差;更惊人的是新气论太一的诠释——道体不是僵化的本体,而是像热带雨林般虚静中藏着活动,活动里透着虚静,比如王夫之的气化流行与莱布尼茨的单子演化竟在力量维度上达成统一。这些碎片像考古现场的陶片,被丁耘用学术镊子一片片拼起,还原出一个比《庄子》更瑰丽、比现象学更深刻的生生宇宙

四、写作特点:双线折叠的时空折叠术

丁耘的笔法堪称哲学的诗学。他采用正文+夹注+图表的复调结构——正文是道体学气论的宏大叙事,夹注是《易传》《中庸》的原文碎片,图表是力量阶次的动态模型。比如写到心性与道体的统合时,突然插入牟宗三与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对比,让读者瞬间从中国生生传统跳进西方存在论的河道;又比如用道体学气论的思维导图,将虚静、活动、存有三义可视化,让抽象的力量概念瞬间有了温度。这种打铁式写作正如丁耘自己说的:真正的哲学,要像嵇康打铁那样——火与风交织,汗与啸歌共鸣。

五、阅读体验:热带雨林的气味与温度

读这本书像在哲学热带雨林探险——前一秒还在斯宾诺莎的力量世界里感受理性的冷光,下一秒就撞见王夫之气化流行的温暖雾气。最妙的是那些暗线:比如丁耘在分析生生问题时,突然插入自己在浙江农村调研的亲身经历,让抽象的力量哲学瞬间有了泥土的气息。我读到历史即生生的章节时,突然想起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宅家日常”——那些被困在原地的日子,不正是道体虚静中藏着活动的微观呈现吗?这种现实与哲学的模糊感,让人脊背发凉又欲罢不能。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全球共振的哲学新物种

这本书不仅被澎湃新闻评为2024年度好书提名,更在豆瓣获得9.4分的高分,56人评价中73.2%给出五星。学者张志强评价:它让中国哲学从心学理学的二元对立中走出,成为即存有、即活动、即虚静的立体存在。而我觉得它更像一面镜子——在今天这个精神内耗盛行的时代,照见我们如何用力量哲学重新理解焦虑:不是简单的对抗逃避,而是像道体那样在虚静中积蓄力量,在活动中释放可能。比如书中提到的儒瑜珈概念,不就是今天正念冥想的哲学源头吗?

七、个人意义:一场跨越千年的生生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像被施了时间咒。那些碎片化的哲学案例,让我突然理解:所谓道体与心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题,而是无数生命在生生中的动态平衡。丁耘在序言里写:生生不创造,而是成全’——成全每一种可能,包括你的犹豫与彷徨。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自我成长的重新理解——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虚静中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活动中释放可能性。当我在深夜重读历史即生生时,突然泪流满面——原来真正的哲学,从来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难所,而是让我们直面生生的勇气。

八、金句摘录与时代性

最后,请允许我摘录书中最戳我的句子:现象学的道体转向,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在的张力中,找到第三条路——既不是海德格尔的有生无成,也不是传统西方的有成无生,而是像中国哲学那样生生不息在今天这个内卷躺平撕裂的时代,这种对生生的尊重,比任何成功学都更接近人性的本质。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争论该卷还是该躺时,丁耘用这本书告诉我们:比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力量连接彼此,在虚静中积蓄,在活动中绽放。

所以,如果你也曾对道体与心性有过好奇,或者对如何在焦虑时代找到生命锚点有所思考——请打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给你一场比《庄子》更瑰丽、比现象学更深刻的生生之旅

“《道体与心性》:在生生不息的哲学迷宫中触摸“道体”的温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键词》:解锁时代密码的“思维解码器” | 爱阅读

《关键词》:解锁时代密码的“思维解码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小而悍”的跨学科神作 《关键词:权力与斗争中的词汇》(Key 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and Society)由英国文化研究巨擘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撰写,初版于1...

《国富论》:穿越时空的经济学“手术刀”,剖开现代社会的财富密码 | 爱阅读

《国富论》:穿越时空的经济学“手术刀”,剖开现代社会的财富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学“破圈”的奇书 1776年,当北美大陆的《独立宣言》点燃自由之火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的书房里,用十年心血雕琢出一部经济学界的“独立宣言”——《国富论》。这部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航空港:一部揭开机场神秘面纱的行业史诗》 | 爱阅读

《航空港:一部揭开机场神秘面纱的行业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机场跑道上的"社会解剖课" 阿瑟·黑利1968年创作的《航空港》像架精密的CT扫描仪,用72小时的时间切片,将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解剖成微型社会模型。这部被《纽约时报》评为"改变人类对交通枢纽认知"的小说,不仅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成为航...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 爱阅读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城堡线稿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古镇旅游宣传”的照片发呆——青石板路、木质商铺、手工艺人现场打铁,这些被包装成“穿越体验”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书里...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解锁法律规则与经济运行的深层关联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解锁法律规则与经济运行的深层关联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是美国制度经济学先驱约翰・R.康芒斯的代表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寿勉成翻译),堪称“打通‘法律’与‘经济’的跨界经典”。作者康芒斯深耕制度经济学与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