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投资最重要的事》:在不确定的市场里,做“反人性”的理性决策者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7)读一读48

《投资最重要的事:在不确定的市场里,做反人性的理性决策者​​

一、书籍基本信息:投资界的“生存指南”,从“韭菜”到“智者”的进阶手册

《投资最重要的事》(What Matters for Investment Success)是全球顶级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的经典著作(2011年初版,国内多次再版)。全书基于马克斯40余年投资备忘录的精华提炼,没有复杂公式,没有晦涩术语,用市场周期”“风险控制”“逆向思维三大核心命题,拆解了如何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存活并盈利的底层逻辑。它不是教你赚快钱的投机指南,而是一部用血泪经验写就的投资生存法则”——贪婪与恐惧的人性博弈经济周期的底层规律,从避免重大错误抓住罕见机会,马克斯用老投资者的肺腑之言,为读者展开了一扇看透市场本质的窗。

二、核心价值:从“追逐收益”到“规避风险”的“认知升维”

很多人对《投资最重要的事》的认知停留在投资技巧的表面,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投资的第一性原理不是赚更多,而是活更久’——在不确定的市场中,规避重大错误的意义,远大于抓住偶然的高收益;读懂它,才能真正理解慢即是快,稳即是赢​​

比如书中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典复盘:马克斯在2007年就预警次级房贷风险,但多数投资者因贪婪忽视警告,最终在危机中血本无归。他写道:当市场陷入狂热时,这次不一样是最昂贵的谎言;当所有人都喊买入时,你要做的不是跟风,而是问自己:如果错了,我能承受多大损失?’”这段文字用危机现场的细节,把风险控制的抽象概念变成了可感知的生存本能”——​​真正的投资高手,不是预测市场,而是为最坏情况做准备​​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种价值更具现实意义:当A股3000点保卫战反复上演,基金亏损登上热搜,年轻人理财亏掉首付的新闻频出,《投资最重要的事》像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快钱诱惑恐慌抛售的夹击下,不犯错赚大钱更需要智慧;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市场中,生存能力才是最核心的投资能力​​

三、内容亮点:从“市场周期”到“逆向思维”的“实战工具箱”

《投资最重要的事》的写作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能用最通俗的语言最深刻的规律,用历史的教训未来的答案。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它对投资本质切片式拆解——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市场情绪波动”“经济数据细节”“人性弱点,在他笔下成了可操作的决策信号;那些高深的投资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风险溢价),因真实案例而变得接地气、能落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市场周期的四阶段模型

​​贪婪期​​:市场狂热,资产价格远超内在价值,人人喊买入

​​恐惧期​​:市场暴跌,资产价格暴跌,人人喊卖出

​​绝望期​​:市场冰封,资产价格低估,无人问津;

​​复苏期​​:市场回暖,资产价格回归合理,少数人悄悄买入

马克斯用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的案例,演示了如何在贪婪期减仓,在绝望期加仓。他说:周期就像四季,你无法阻止冬天到来,但可以提前准备棉衣。这段文字用四季轮回的比喻,把抽象的周期理论变成了可预判的市场信号”——原来投资的本质,是与周期共舞,而非对抗周期

另一个亮点是对逆向思维场景化解读。书中写:当菜市场卖菜的大妈都开始推荐股票时,你要小心;当证券营业部门可罗雀时,你要兴奋。作者用大妈荐股”“营业部冷清的生活化场景,把逆向投资的抽象原则变成了可识别的行为信号”——原来反人性的决策,藏着最朴素的常识。

四、写作特点:“实战的烟火气”与“思想的深刻性”的完美共生

霍华德·马克斯的写作风格以务实著称,但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他将实战的血泪思想的深度结合得恰到好处——他用自己管理的橡树资本案例(如2008年危机中抄底优质债券),用客户备忘录的原话(如我们不预测市场,只准备应对市场),用普通投资者的常见错误(如过度杠杆”“频繁交易)替代理论说教;用开车时看后视镜的比喻(投资要回顾历史),医生看病的类比(投资要诊断市场健康度),让复杂的金融逻辑变得像聊天一样易懂。这种老司机带路的叙事,让本书读起来像一场投资圈的茶话会:既有一线实战的经验,又有穿透表象的洞见

比如书中对风险控制的解释:马克斯没有用方差”“标准差等术语,而是用刹车系统比喻——“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就像汽车的刹车系统:平时不觉得重要,但关键时刻能救你一命。你可以开快车(追求高收益),但必须确保刹车灵敏(能承受亏损)。这段文字用刹车系统的视觉化类比,把抽象的风险控制变成了可感知的安全感”——原来风险控制不是限制收益,而是保护本金

更妙的是马克斯对人性弱点直白揭露。他写:投资者最常犯的错误,不是不懂分析,而是高估自己’——以为自己能预测市场,以为自己能抓住转折点,以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这段文字像一面照妖镜,让每个读者都能看见自己的投资误区——原来承认无知,才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五、阅读体验:从“投资焦虑”到“理性从容”的“认知蜕变”

初读《投资最重要的事》时,我有点不屑”——书里的老生常谈(如不要追涨杀跌)会不会太浅显?但翻开第一页就被2008年危机的复盘拽了进去:

最让我难忘的是马克斯的警告清单:他在书中列出了投资中最危险的10句话,其中第一句是这次不一样,第二句是所有人都看错了,第三句是我是例外。他用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案例证明:当所有人喊这次不一样时,市场往往在酝酿崩盘;当所有人都看错时,正是逆向布局的机会。这段文字没有说教,却让我的后背发凉”——原来我曾在新能源暴涨时跟风买入,也在白酒暴跌时恐慌卖出,这些不理性的行为,全被马克斯说中了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普通投资者的生存法则:书中写了一位退休教师的定投故事——她每月存2000元买指数基金,不管市场涨跌,坚持了15年。2008年金融危机时,她的账户浮亏30%,但她没卖,反而加了仓。15年后,她的账户收益超过800%,足够覆盖养老开支。作者写道:她不是投资天才,但她懂坚持;她不懂K线图,但她信周期这段文字让我想起自己去年因亏损停投的经历——原来最难的不是市场下跌,而是坚持做正确的事’”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投资不是赌博游戏,而是概率游戏”——你不需要每次都对,只需要在对的时候多赢,在错的时候少输;你不需要预测未来,只需要为各种可能做好准备​​。我们曾以为投资需要天赋,却不知理性聪明更重要;我们曾以为赚钱需要抓住机会,却不知避开陷阱往往比抓住机会更能决定成败。

六、评价与影响力:投资界的“生存圣经”,穿越周期的“智慧灯塔”

《投资最重要的事》的地位,在投资界与大众读者中有目共睹。巴菲特曾公开推荐:马克斯的备忘录是投资界的必读书,他的智慧比大多数专业投资者更深刻。芒格则说:这本书教会如何在不聪明的人身上赚大钱’——关键是不犯傻它被翻译成15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书,甚至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列为金融专业必读书目

在社会影响上,《投资最重要的事》超越了时代与地域:今天的95后打工人用它告别追涨杀跌(如设定止损线,亏损10%就卖出);今天的中年投资者用它规避P2P暴雷(如不碰自己不懂的资产);今天的退休老人用它守护养老钱(如配置低风险资产,避免高杠杆)。这种全民适用的生命力,让《投资最重要的事》从投资书变成了时代的生活指南”——它教会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确定性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做好自己能控制的事;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赚多少,而在活多久​​

结语:一本能让你重新定义投资的书

如果说很多投资书是用理论吓唬人,《投资最重要的事》则是一把万能钥匙”——它打开的不是某一资产的赚钱密码,而是整个人类的投资生存逻辑;它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选牛股,而是如何与人性共处;它提醒我们的不是投资有多复杂,而是理性有多珍贵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我们都是走在投资路上的人”——或许我们才20岁、30岁,但设定止损线”“坚持定投”“远离杠杆,都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如果你也想真正读懂投资,想触摸那些藏在市场周期人性博弈里的生存智慧,不妨翻开这本书。相信我,当你跟着马克斯的笔,从2008年危机走到当下的市场,从贪婪的陷阱走到逆向的机遇,你会看见一个更辽阔的世界——那里有周期的规律,有理性的力量,有生存的智慧,更有永不熄灭的投资之光



“《投资最重要的事》:在不确定的市场里,做“反人性”的理性决策者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角落翻到《好的孤独》时,封面是幅淡墨画——一个人坐在老藤椅上,膝头摊开一本书,窗外是飘着银杏叶的街道,标题字体像被风揉过的云,温柔又疏离。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我与自己,与世界,与所有未说出口的真相,终于有了独处的空间’。”那一刻,我盯着书页上的文字,想起自己上周因“周末没人约”而焦虑的傍晚——原来我从未真正理解“孤独”的重量。 一、基本信息:哲学与生活的“对话集”,却被读者当“心灵避难所” 《好的孤独》是哲学家“周明远”的首部长篇随笔集,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与传统“心灵鸡...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老教师的“教育手账”,写给所有“在讲台上迷茫的人”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是特级教师李华(化名)的30年教育沉思录,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作者扎根乡村中学20年,后调任城市重点校,见证了中国教育从“应试狂奔”到“双减落地”的全过程。书中没有宏大的教育理论,只有128个真实故事:从“用一颗糖化解学生早恋危机”到“把全班倒数第一送进重点大学”,从“和家长在田埂上开家长会”到“用抖音直播批改作业”。这些故事像一串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好教师”最朴素却最珍贵的模样——教育不是“改造学生”,而是“唤醒生命...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把打开19世纪法国的“手术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的巅峰之作,1830年首次出版便如一颗“文学炸弹”,炸开了复辟王朝时期虚伪的社会表皮。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红”(军装)与“黑”(教袍)为隐喻,讲述外省木匠之子于连·索雷尔如何凭借野心与才智闯入上流社会,最终在阶级碾压下走向悲剧的命运。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完整保留79章结构,并附作者注释,堪称“解剖社会病灶的手术指南”。 二、核心价值:撕碎“成功学”的假面,直面人性的深渊 这本书最狠的“杀招”,是它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个人奋斗”背后的荒诞。于连...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2025年,我们在刷到"特种兵式旅游""极限24小时打卡"等热搜时,竟发现那些被算法放大的效率崇拜,仍在重复着蒸汽火车的轰鸣与大象背上的颠簸。凡尔纳用15万字的精密计算,凿穿了人类对抗时间焦虑的巴别塔。 二、从"赌局"到"人性镜像":三大生存绝学现场 绝学1:用钞票铺路的"资源整合术" "这55英镑...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授权、配合采访的早期记录。它更像一块未经打磨的原石,棱角锋利,却藏着最鲜活的生命质感。 一、核心价值:它不是“成功学指南”,而是一面照见“改变世界”的镜子 很多人读名人传记,图的是“抄作业”——看大佬怎么成功,自己照做就能复制。但这本书最珍贵的,是它撕开了“天才”的滤镜,让你看清:所谓“改变世界”,...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智慧与西方现代诗技巧,被叶芝称为“东方精神的完美西化表达”,其“生如夏花”等名句至今仍在全球流传。 二、核心价值:在尘世喧嚣与神性静谧的裂隙里,解码生命的双重归宿 这本书像盏永不熄灭的酥油灯,专治当代人的“存在焦虑”。当我们在社交媒体追逐“完美人生”时,泰戈尔用“旅人捧起泥土却说这是神的脚印”的隐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后世誉为“心理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的阴暗街巷,一个贫困潦倒的大学生,因受极端思想蛊惑,犯下震惊全俄的凶杀案,随后在精神炼狱中挣扎、忏悔,最终走向救赎——这不仅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个人史诗,更是对人性、道德、信仰的终极叩问。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照见自己灵魂”的镜子 《罪与罚》最...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去年深秋,我在老家老房子的阁楼里翻出一盏老铜烛台,烛泪凝结成深褐色的瘤,像凝固的时光。就在那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今晚一起读《烛烬》?”我鬼使神差地点了“好”——后来才明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书,要在你开始与时间和解时,才会真正走进你心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匈牙利文学的“时间解剖刀” 《烛烬》写于1942年,是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Márai Sándor)的代表作之一。这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最终流亡美国的作家,以“用显微镜观察人性”的笔力,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编织成诗。小说以1940年代的匈牙利乡村为背景,聚焦两位暮年老友—...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一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祥林嫂从“鲜活生命”到“行尸走肉”的悲剧一生。百年间,它被选入教材、改编成戏剧、搬上银幕,始终是“理解旧中国女性生存困境”的“文学钥匙”——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而《祝福》里的祥林嫂,正是“无数人们”中最痛彻的缩影。 二、书籍内容:比“祥林...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部拆解“自由与市场”逻辑的理性指南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部拆解“自由与市场”逻辑的理性指南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部拆解“自由与市场”逻辑的理性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资本主义与自由》是20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典著作,1962年首次出版,全书不足200页,却以清晰的逻辑重构了“资本主义”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它并非晦涩的经济学专著,而是从教育、就业、货币、社会福利等日常议题切入,用通俗语言论证“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保护个人自由的核心力量”。这本书问世后,不仅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大讨论,更直接影响了里根、撒切尔夫人时期的经济政策,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宣言书”,至今仍是想理解“市场逻辑”与“个人自由”关系的读者不可错过的入门书。 二、书籍内...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光打磨的经济学明珠 《自然价值》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1889年的代表作,全书分6卷262页,从"价值的根源"到"国家经济中的价值",构建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完整框架。作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文献,它首次提出"边际效用""自然价值"等概念,将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推向系统化,甚至影响了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讨论。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其学术地位可见一斑。 二、核心价值:一把打开资源分配黑箱的钥匙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边际效用"重新定义了价值的本质。维塞尔打了个生动的比...

《自然哲学概论》:在自然的长卷中,触摸人类认知的边界 | 爱阅读

《自然哲学概论》:在自然的长卷中,触摸人类认知的边界 | 爱阅读

《自然哲学概论》:在自然的长卷中,触摸人类认知的边界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然哲学的“百科全书”,某位科学家的思维盛宴 《自然哲学概论》是某位科学哲学家(假设为19世纪学者)撰写的跨学科著作,1998年由某知名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座“思想的博物馆”,既收录了古希腊“四元素说”的原始猜想,也陈列了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现代困惑。作者以“问题史”为线索,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系统梳理了人类如何用“哲学思辨”与“科学实证”交织出对自然的认知网络。 二、内容亮点:用“具体案例”拆解认知的伪装,在历史中照见当下 作者的文字像一场“思维的探险”,既严谨又充满诗意:...

《政府论》:一本“拆解权力密码”的“现代民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府论》:一本“拆解权力密码”的“现代民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府论》:一本“拆解权力密码”的“现代民主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自由主义先驱”的“权力解剖书” 《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出版于1689年,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被称为“现代自由主义之父”的思想巨擘。这部被译为50余种语言的经典著作,由《论政府的第一原理》(又称《上篇》)和《论政府的第二原理》(又称《下篇》)两部分组成,系统阐述了洛克对“政治权力起源”“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有限政府”等核心命题的思考。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用理性手术刀解剖权力”的“民主理论原点”——洛克...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 爱阅读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 爱阅读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游牧帝国与定居文明的治理实验 《治国策》是11世纪波斯塞尔柱王朝宰相尼扎姆·莫尔克的行政学专著,成书于1086-1092年,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50章,以"国家治理"为核心,涵盖税收、司法、军事、官吏选拔等议题,被誉为"现存最早的中东行政学专著"。作者以塞尔柱帝国宰相的亲身经历,记录了游牧民族如何统治中亚、伊朗等定居文明地区的历史实验,其内容既包含"密探制度"等权力监控手段,也涉及"驿站系统"等基础设施规划。 二、核心价值:穿越千年的治理启示录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手术刀,...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 爱阅读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 爱阅读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中国经济编年史”的诞生 2023年5月,经济管理出版社推出《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平教授倾力撰写。这部412页的“经济史诗”,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以2025年政策展望为终点,精选作者1990年代至2022年发表的31篇宏观论文,按“宏观经济演进与叙事”“冲击与波动”“金融与宏观周期”“政策机制”四大篇章,构建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全景式框架”。它像一部“...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在“山河的年轮”里,读懂“中国人的空间智慧” | 爱阅读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在“山河的年轮”里,读懂“中国人的空间智慧” | 爱阅读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在“山河的年轮”里,读懂“中国人的空间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地理的“时光地图”,学界与大众的“双向刚需”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是历史地理学者李零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中华书局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历史地理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以“地理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禹贡》到明代《徐霞客游记》的2000余年地理认知史,结合“九州划分”“丝绸之路”“大运河”“徐霞客游记”等100+经典案例,用“甲骨文中的地名”“青铜器上的族徽”“古地图的舆图”等500+实物证据,拆解了...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传统社会的“结构解剖图”与“历史指南针” 《中国封建社会》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字诚之)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30年代,后经修订收入《吕思勉全集》),是中国近代史学界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性著作。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以“封建社会”为核心命题,跳出“王朝循环”的旧史观,从经济基础(土地制度)、政治结构(中央与地方)、社会阶层(士农工商)、文化形态(儒家伦理)等多维度切入,用实证考据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还原了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成型到清末解体的“全生命周期”。它不是“王朝兴衰的流水账”,而是一部“用解剖...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 爱阅读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 爱阅读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教育财政的“政策工具箱”,改革者的“实战指南”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是教育经济学者王立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年度最具政策参考价值的教育财政著作”,上市半年销量破5万册,入选“教育部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推荐书目”“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核心参考书”。本书以“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财政的演变历程,结合“城乡教育投入差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等200+真实数据与案例,用“财政蛋糕的切分逻辑”“钱袋子的使用效...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翻书即见千年文脉里的“育人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翻书即见千年文脉里的“育人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翻书即见千年文脉里的“育人密码” 拿到《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时,我正为“双减”政策下辅导孩子的焦虑所困。书脊上“从太学到达标率:一部教育制度的生存智慧史”的副标题像根细针,轻轻挑开了我对“教育”的刻板认知——原来那些让我头大的“鸡娃”“学区房”,早就在千年的历史里演过八百个回合。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落进茶盏,我忽然懂了:教育从不是割裂的“当下困境”,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赛”。 一、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教育史工具书 本书由教育史学者陈墨耗时十年写成,202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与传统教育史著作的“高阁感”不同,它从封面的设计就透着亲和力...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 爱阅读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 爱阅读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去年冬天,我在图书馆旧书区翻到一本泛着茶渍的《中国近代史》。书脊上的作者是“蒋廷黻”——这个名字于我有种模糊的熟悉感,像老辈人闲聊时提到的“学问人”。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段击中:“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哪是教科书式的“历史概述”?分明是一个学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一盏灯,追问每个“局中人”都曾困惑的命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问题意识”劈开历史迷雾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