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改进》:破解教育内卷的“微革命”密码 | 爱阅读
《学校如何改进》:破解教育内卷的“微革命”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学校如何改进》由教育学家储朝晖执笔,福建教育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ISBN9787575800525。作为“梦山书系”代表作,本书以“学校如何变得更好”为轴,构建起“魂、基、行、治”四维改进框架——从教育价值观重构到治理体系革新,从课程创新到生态优化,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复制的“微改进”工具箱。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真正的教育改进不是颠覆性改革,而是“小步迭代、持续进化”的智慧,如书中所言“改进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把列车调到最佳状态”,恰逢AI时代教育转型的痛点,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实操指南。
二、内容亮点:从理论到实践的“破界”细节
书中藏着诸多“教科书级”的实践智慧:在“魂”篇,储朝晖以锡山高级中学110周年庆为例,揭示“文化自信”如何成为改进内驱力——当校长默念学生名字时,教育温度已悄然渗透;在“基”篇,他批判“唯分数”评价痼疾,提出“多元发展性评价体系”,并援引深圳零一学院“X3聚变生态”案例,印证“实证研究支撑决策”的可行性;最震撼的是“行”篇的“实验思维”:某校标榜“实验”却无行动,恰如书中警句“名不副实”,而南昌大学本硕实验班“6次破格选拔”机制,则生动诠释“改进需要亲身的实践判断”。这些细节如手术刀般精准,直击“形式主义困局”。
三、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诗性表达的双螺旋
储朝晖的文字兼具学者的深刻与诗人的灵动。在“治”篇讨论县域教育生态时,他用“数字赋能”与“乡土资源”的辩证,勾勒出城乡教育协调的未来图景;在“伦理力量”章节,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个体”的哲学思辨,消解校园等级壁垒。这种“硬核浪漫”的叙事,让理论不显枯燥——如“改进需要智慧与耐心”的断言,配以“荷戟独彷徨”的鲁迅式清醒,让每个教育者看见自己的影子。
四、评价与影响力:教育界的“清醒剂”
本书获《中国教育报》权威推荐,被曹文轩、李政涛等名家盛赞为“年度教育观察力作”。社会影响已超越学术圈:深圳零一学院将其纳入教师培训书单,南澳岛支教团队更以书中“诗教”理念重构课堂。更深远的是,它回应了“AI时代教育何去何从”的时代命题——当算法统治课堂,教育者更需要“人”的温度与智慧。正如储朝晖所言:“改进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寻找内生性力量的均衡点。”
五、个人意义与社会共鸣:在碎笔中照见自我
这本书于我,是“教育原乡的地图”。读至“教师从被管理者转变为合伙人”的论述时,我仿佛看见自己初入教坛的迷茫——那时总在“教技巧”与“育人”间挣扎,而书中“专业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拉锯”分析,让我明白教育是“既要又要”的平衡艺术。如今在团队管理中,我常默念“责权明晰、自主活动、交互互惠”,既保持专业度,又避免过度消耗。正如储朝晖所言:“真正的教育革命,始于教育者目光的转变。”
此刻合卷,窗外桂花香隐隐飘来。这本书像一盏灯,照亮了教育者的孤独,也点燃了希望——在AI时代,教育最珍贵的,永远是“人”的温度与智慧。它不仅是一部教育指南,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启示录”——在数智时代,教育创新不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正如书末那句振聋发聩的箴言:“放弃启蒙和教育,就等于向无知、愚蠢和绝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