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涯:走近李振华》:一位教育家扎根沂蒙七秩春的精神密码 | 爱阅读
《大爱无涯:走近李振华》:一位教育家扎根沂蒙七秩春的精神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教育家李振华与资深教育媒体人陶继新合著,2025年2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系“教育家精神传习录”丛书首卷。全书通过对话体形式,将李振华70余年扎根沂蒙山区、践行“爱国、爱学生、爱教育”大爱精神的生平故事与教育思想娓娓道来。其核心价值在于向读者揭示:真正的教育不是功利计算,而是“以心传火”的生命实践——如李振华用破篮球胆做地球仪、将工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生、退休后仍捐献50万收入等细节,生动诠释了“教育是点燃火焰”的本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座“精神灯塔”。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教育史诗
书中无空泛赞美,唯有“显微镜式”的细节切片:
“破篮球地球仪”的创造: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李振华用破篮球胆制作地理教具,让孩子们在触摸中理解地球的形状;这种“变社会为课堂”的智慧,比任何理论都更具说服力。
“父病重”时的抉择:1980年高考前,李振华收到父亲病危电报,却选择留下陪伴即将高考的山区学生,让儿子代为尽孝。他说:“农民的孩子全靠高考改变命运”,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恰是教育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垃圾堆里的16000元”:退休后,李振华与学生共捡垃圾8年,卖得16000元全部捐给教育基金。这种“吝啬与慷慨”的辩证法,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具象为可触摸的行动。
三、写作特点:对话体中的思想共振
全书采用“即兴对话”形式,如《论语》般在“二对一”的辅导课场景中自然流淌。陶继新与李振华的对话,既保留了李振华的南京方言韵味,又融入了教育哲学的深度思考。例如,当谈及“为何坚守山区70年”时,李振华引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喻,而陶继新则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总结其信念。这种“平实、权威、感情、理性”交织的叙事,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感受思想的火花四溅。
四、阅读体验:穿越时空的沉浸感
读罢此书,仿佛置身沂蒙山区的课堂:李振华用“情动而辞发”的语文教学法让孩子们流泪,用“互动政治课”让抽象理论变得鲜活。最戳心的是“乡亲接力尽孝”的片段——8位沂蒙女孩轮流赴南京照顾李振华的老母亲,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情,让人想起“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沂蒙精神。书中附赠的“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故事,更让读者感受到教育精神的当代传承。
五、评价与影响力:破圈的教育启示
本书自出版即获学界与大众双重共鸣:顾明远教授称其“为教育强国提供精神滋养”,光明日报赞其“破解教育形式化危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李振华“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的理念,精准击中“教育焦虑”的痛点。更动人的是其“附加值”——书中附录的4300场师德讲座案例,成为教师培训的鲜活教材,而“振华基金”至今仍资助着2400余名贫困学子。
六、个人意义与社会热点:给教育者的精神火种
作为从教十年的语文教师,此书于我如同“精神的锚点”。当我在“分数焦虑”中迷茫时,李振华“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箴言让我重新审视初心;当我在“职业倦怠”中徘徊时,他“61岁退休仍住门卫房”的故事让我看见坚守的力量。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公平成为时代议题的今天,李振华的“大爱无涯”恰是对“教育为何”的最好回答——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生命点燃生命,让每个孩子都能“如苔花般绽放”。
结语:在教育的星河里照见自我
合上书页,李振华那句“我依然是教育的行者”仍在耳边回响。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教育家的传记,更是一面照见初心的镜子——当我们在“内卷”中追逐“顶刊论文”时,不要忘记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我们在“功利计算”中权衡得失时,不要忘记那些“如苔花般”坚持的教育者。愿每位教育者都能手持这本书,在教育的星河里,书写属于自己的“大爱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