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 爱阅读

2周前 (09-23)读一读11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去年春天读这本书时,我正为性别平等的议题焦虑——刷到新闻里阿富汗女性被禁止上学的报道,盯着手机里女性职场歧视的讨论,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翻开它,像是拆开一沓泛黄的家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冰冷的统计数据,只有一个阿富汗女人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在信里写今天给女儿编了辫子”“邻居家的石榴树开花了”“我偷偷去市场卖了手工毯。这些琐碎的日常,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战争中的女性的全新认知。

一、书籍基本信息:战火中的“女性日记”,用书信串联起一个国家的呼吸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作者是阿富汗女性作家法齐娅·库菲(FawziaKoofi),她是阿富汗历史上首位女性议员,也是塔利班政权下少数公开发声的女性权益活动家。本书是她以母亲”“女儿”“议员三重身份写下的28封书信,时间跨度从1990年代塔利班崛起,到2021年美军撤离后的动荡。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引进,译者是长期关注中东女性议题的学者李娟,翻译保留了原文的质朴与温度。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本关于阿富汗女性的报告,而是一个阿富汗女性的自白。法齐娅用最私人的视角,将战争、贫困、性别压迫这些大词,拆解成给女儿补课时的蜡烛”“被塔利班没收的手工毯”“深夜躲在被子里写信的恐惧无论是想了解阿富汗现实的读者,还是关注女性议题的普通人,都能从中触摸到战争里最真实的人性

二、内容亮点:五封“灵魂书信”,照见战争中的“她力量”

如果说传统战地报道像摄像机,客观记录发生了什么;那么这本书就像显微镜,用女性的眼睛,聚焦这些事如何影响了一个个具体的人。书中五封书信,每封都藏着震撼人心的细节。

第一封是给女儿的生日信。法齐娅在信里写:今天是你十岁生日,可我没有蛋糕,只能用面粉烤了块饼。邻居家的女孩们都被关在家里学《古兰经》,但你不一样——我希望你能读书,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字里行间没有抱怨,却藏着最尖锐的控诉:战争夺走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女孩们的未来。

第二封是市场里的秘密。法齐娅描述自己偷偷去市场卖手工毯的场景:我把毯子裹在罩袍里,心跳得比敲鼓还响。有个老妇人摸了摸毯子,说这花纹真好看,我差点哭出来——这是三个月来第一次有人夸我的手艺。这段偷偷赚钱的经历,让我看见阿富汗女性在被禁锢求生存间的挣扎:她们不是等待拯救的弱者,而是在夹缝中创造可能的战士

第三封是与塔利班的对话。法齐娅记录了一次与塔利班官员的面谈:他问我女人为什么要读书?我回答因为知识能让我们的手更巧,心更自由。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回去吧,别再让我看见你出门这封没有答案的对话,撕开了性别压的荒诞逻辑——当权者用传统绑架女性,却不敢直面自由本身的力量。

第四封是大选日的恐惧。法齐娅作为首位女性议员参选,信里写:选民们举着我的海报,有人喊女人也能当议员!,也有人扔石头。我站在台上,手心里全是汗,却突然笑了——他们害怕的不是我,是改变这段恐惧中的勇气,让我想起身边那些为性别平等奋斗的女性:她们的脆弱,恰恰是坚韧最动人的注脚。

第五封是给未来的信。法齐娅在信末写:亲爱的女儿,无论你将来生活在和平还是战火中,都要记得——我们的手虽被束缚,但心仍向往自由。你要替我去看那些我没见过的山,去读那些我没机会读的书,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封跨越时空的叮嘱,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每个读者的心里。

三、写作特点:用“家书体”写“大历史”,让战争“软着陆”

法齐娅的写作风格像一位坐在篝火旁聊天的奶奶:她不用人权”“解放等术语说教,而是用烤饼的面粉”“手工毯的花纹”“女儿的笑声这些日常细节,把战争”“性别压迫这些沉重的话题,翻译成普通人能共情的语言。

比如,解释塔利班对女性的限制时,她没有罗列政策条文,而是描述了一个画面:我女儿想上学,可学校门口有塔利班士兵。她站在台阶下,书包里装着课本,眼里含着泪。我蹲下来帮她理了理头巾,说明天我们不去学校了’——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我不想让她看见,她的母亲为了她的教育,在人前低头。这种不煽情的真实,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量。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设计,是书中穿插的阿富汗民俗细节。法齐娅写婚礼上的撒糖仪式”“开斋节的油香”“冬天的土炉烤馕,这些被战争打断的传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阿富汗文化的韧性。读者不仅能了解战争中的女性,更能看见阿富汗作为一个国家的生命力

更难得的是,法齐娅始终保持温柔的坚定。她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用给女儿编辫子”“偷偷卖手工毯”“在信里写希望这些微小的反抗,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选择如何活着的权利。

四、阅读体验:从“陌生”到“共情”的心灵地震

说实话,初读前两章时,我有点犹豫。毕竟阿富汗”“战争”“女性这些词,对我来说是新闻里的符号,而非具体的人。但当我读到给女儿的生日信里那句我用面粉烤了块饼,你吃得很香,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战争不是远处的炮火,而是一个母亲无法给孩子买蛋糕的无奈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希望的诠释。法齐娅不是盲目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她承认战争还在继续”“改变很难,但她用行动证明:希望不是等来的,是我偏要做的勇气。比如,她明知出门会被骂,却依然偷偷去市场;明知当选议员会被攻击,却依然为女性权益发声。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让我想起自己曾因性别歧视放弃的某个机会——原来退缩才是最大的失败

合上书页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妈妈打电话。我说:妈,谢谢你一直供我读书。电话那头的妈妈愣了一下,笑着说:傻闺女,这不是应该的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法齐娅写的不只是阿富汗女性的故事,更是所有被束缚的女性的故事”——我们的理所当然,可能是别人的奢侈梦想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文化的“女性共鸣器”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范畴:

​​国际认可​​:它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法齐娅本人因这本书被称为阿富汗女性的声音

​​公众认知​​:豆瓣评分8.9,读者评论里常见破防”“重新理解战争等关键词。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阿富汗女性可怜的受害者,现在才知道,她们是在废墟里种玫瑰的人

​​社会影响​​:书中对女性教育的呼吁,被联合国妇女署引用;法齐娅的书信体写作,成为用个人故事推动社会变革的典型案例。

作家毕淑敏评价:法齐娅用家书的温度,让战争变成了人性的试金石。她没有控诉,而是见证’——见证阿富汗女性的坚韧,见证所有女性对自由的渴望。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在苦难中看见光”

对我来说,《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的意义远不止读一本书。它更像一面镜子,让我在性别平等的讨论中,看见己的幸运;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理解他者的大门;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我对微小反抗的信心。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社区的女性读书会,分享了这本书。有位阿姨说:我年轻时也被女人就该在家束缚过,现在才明白——‘反抗不一定是大喊大叫认真活着就是最好的反抗。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法齐娅在信里写的:我们的手虽被束缚,但心仍向往自由。

最后:用一句话记住《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

书中有句金句,我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战争会摧毁房屋,但摧毁不了母亲给女儿编辫子的手;塔利班会没收书本,但没收不了女孩眼里的星光。​​

在这个性别议题”“战争议题被频繁讨论的时代,《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拯救他人,而是如何看见他人”——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看见束缚中最坚韧的力量,看见每个背后的故事与希望。

如果你也曾对战争”“性别感到遥远,如果你想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人性的共鸣,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解决方案,但会给你看见真相的眼睛。毕竟,​​真正的理解,从听见一个具体的人的声音开始​​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初版于1776年(恰好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市场经济原理的著作**,也被称为《国富论》。它诞生于工业革命萌芽...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 爱阅读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演讲与书信铸就的建国纲领 1789年,乔治·华盛顿在就任美国首任总统前,系统整理其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形成《华盛顿选集》。这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称为"美国政治思想的《圣经》"的著作,1983年由商务印书...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 爱阅读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孤独的“治愈解药”,2024年现象级温暖文学黑马 《足下的恋人》是青年作家“晚棠”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情感志”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生活感——深棕色牛皮鞋旁散落着几片银杏叶(...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