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 爱阅读

2周前 (09-21)读一读15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性科学的“破冰船”与“导航图”

《性心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性学先驱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 Ellis)耗时30年写成的经典著作,首版于1894年(后经7次修订)。这部近500页的大书,并非晦涩的学术专著,而是以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为底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梳理了人类性本能的本质、发展与表达。它像一把思想的手术刀,划开了维多利亚时代笼罩在性之上的道德面纱;又像一张人性地图,为现代性科学、性别研究、性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坐标——直至今日,它仍是全球高校性学课程的核心教材,被《纽约时报》称为改变人类对自身认知的100本书之一。

二、核心价值:把“性”从禁忌笼子里放出来,还给它本来的模样

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价值,或许是:​​它教会我们用科学的眼睛看性”——性不是道德审判的对象,而是人类自然的本能;不是需要隐藏的污点,而是理解人性的关键密码​​

在霭理士之前,西方社会对性的讨论充斥着宗教道德的偏见(如将自慰视为罪孽、将性少数群体标签为病态)。霭理士却用大量跨文化数据证明: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如同食欲、睡眠,其正常异常的边界,应建立在科学观察而非道德批判之上。这种视角的价值,远不止于解放性”——它更教会我们:​​理解性,就是理解人性中最真实、最鲜活的部分​​

三、内容亮点:用“人类学的显微镜”看性,在偏见裂缝中照见真实

霭理士的写作风格以实证包容著称,书中没有说教,只有扎实的案例与理性的推演。几个关键章节堪称性认知的重构器

1.性本能: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生命动力

霭理士用植物的向光性作比:性本能像植物追逐阳光一样,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生命动力”——它可能表现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美的欣赏,甚至对知识的探索(他甚至认为,科学家的求知欲、艺术家的创作欲,都与性本能的升华有关)。他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成年礼案例说明:部落通过仪式承认青少年的性觉醒,而非压抑它,反而让族群更具生命力。这种本能自然论,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性是罪恶的道德恐慌。

2.性倒错:不是病态,而是人性的另一种可能

性倒错(今称性少数群体)章节中,霭理士推翻了当时性偏离=精神疾病的主流观点。他指出:历史上许多伟人(如达芬奇、王尔德)都有非典型性取向,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在其他领域绽放光芒;所谓正常异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统计常态,而非正确的标签。他用光谱比喻性取向:就像颜色从红到紫是连续的,性吸引的指向也是在同性-异性-双性之间渐变的。这种连续性视角,比现代心理学早了近百年。

3.性教育:不是教坏孩子,而是保护孩子

针对当时性教育会诱发堕落的恐慌,霭理士用数据反驳:在性教育普及的瑞典,青少年怀孕率反而更低;在压抑性文化的国家,少女未婚先孕、性病传播更严重。他提出性教育应从儿童期开始:告诉孩子阴茎”“阴道是身体的正常部位,就像鼻子”“眼睛;解释自慰是健康的释放方式,而非肮脏的秘密。这种去神秘化的教育观,像给蒙在性之上的黑布撕开一道裂缝——原来,坦诚比遮掩更能保护孩子。

这些细节不是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用真实案例、跨文化数据拆解性的真相。读时你会频繁停下来思考:我从小被灌输的性羞耻,真的是正确的吗?”“我对性少数的偏见,是不是源于无知?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的台灯下拆信,每一页都有“人性松动的声响”

初读《性心理学》时,我曾被性本能”“性倒错等术语弄得有些紧张——毕竟,从小到大,是被家长藏起来的书,是课堂上避而不谈的话题。但随着逐章阅读,那种被理解的温暖逐渐浮现:

​​第一遍​​:像在听人性的辩护词”——霭理士用植物的向光性”“部落的成年礼等例子告诉我:你的困惑不是错,是人性本来的样子。

​​第二遍​​:突然扎心——他说我们恐惧性,本质是恐惧真实的自己,这不就是在说我因自慰而自责、因喜欢同性而隐藏自己的经历吗?

​​第三遍​​:合上书页时,我正和朋友聊起性教育。她感慨:现在的孩子太可怜了,什么都不懂就被贴上早恋的标签。我突然想起霭理士的话:性教育不是,而是说真话’——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很正常,不需要羞耻。

最触动我的是霭理士对性羞耻的剖析:他说羞耻不是道德的产物,而是恐惧的伪装——恐惧被评判,恐惧不被接纳。这种把羞耻还原为恐惧的视角,像一把温柔的刀,剖开了我们内心最隐秘的伤口,也让我们更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世纪的“性学灯塔”,至今仍在照亮前路

《性心理学》的地位,用性学大师金赛的话说:霭理士为我们铺好了路——他不是第一个讨论性的人,却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讨论性的人。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金赛的性行为研究,更推动了全球性教育运动(如瑞典的全面性教育模式)、LGBTQ+权益运动(如酷儿理论的早期思想源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到: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是性学研究的基石,其性作为自然本能’‘去病理化的观点,至今仍是性教育的核心原则。而对社会大众而言,它的价值更贴近日常——当我们讨论婚前性行为是否道德”“同性婚姻是否合法时,霭理士的科学视角提醒我们:​​道德判断应基于对事实的理解,而非对偏见的维护​​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用诚实面对人性,用包容拥抱差异”

对我而言,《性心理学》的意义远超性学阅读”——它是一次人性的觉醒课

去年我因工作需要参与编写青少年性教育手册,最初因如何描述自慰”“如何解释性取向而卡壳。重读霭理士时,他被去羞耻化的论述点醒了我:​​性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学会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诚实尊重他人的不同​​。我调整了内容:用身体会自然产生愉悦感解释自慰,用就像有人喜欢苹果,有人喜欢橘子比喻性取向。手册出版后,有位母亲留言:我的女儿看了后主动找我聊为什么会有月经,她说原来这是正常的,不用害羞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霭理士写的不仅是,更是如何用诚实与包容,让人性更自由

合上书时,我望着书架上那本泛黄的《性心理学》,忽然觉得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友——他没有说教,却用科学的严谨、人性的温度,教会我最珍贵的事:​​真正的成熟,不是压抑本能,而是理解本能;真正的包容,不是勉强接受,而是从心底承认不同的合理性​​

最后,送你我心中最能代表《性心理学》精髓的两句话:

性的本能像一条河流,强行堵塞只会让它泛滥成灾;唯有疏浚引导,才能让它奔涌向更广阔的田野。(关于性本能的科学认知)

所谓正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而异常,往往是未被理解的常态。(关于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视角)

如果你也曾因感到困惑、羞耻或偏见,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道德审判,但会给你理解的眼睛。毕竟,对所有渴望活得真实的人而言,​​诚实面对人性,或许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温柔的尊重​​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自闭症演员”撞上“深海霸总” 《海怪联盟》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天堂放逐者于2012年创作的现代科幻耽美小说,全文68.8万字,2016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豆瓣评分8.1分(307人评价),2020年衍生完结篇《...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初版于1986年,是“情感社会学”与“符号互动论”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跳出了“把互动当日常小事”的认知,第一次用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是“和朋友吃顿饭”“在电梯里...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 爱阅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护花铃”串起守护与成长的“烟火江湖志” 《护花铃》是青年作家“月见”2024年推出的古代言情小说,以晚唐“长安花市”为背景,聚焦16岁少女阿阮的“护花生涯”。她是长安最大的花坊“锦绣阁”最末等的“花仆”,却因一次...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 爱阅读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承袭之作 《化学原论》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出版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本书以原子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物质组成规律,被视为近代化学从炼金术转向科学...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