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府谷相册:一座中国县城的时代记忆》:当老照片开口说话,县城的褶皱里藏着整个中国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3)读一读38

《府谷相册:一座中国县城的时代记忆》:当老照片开口说话,县城的褶皱里藏着整个中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照片写史”的县城记忆博物馆

2022年11月,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一本非典型地方志”——《府谷相册:一座中国县城的时代记忆》。由政协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编著,全书388页,12个主题、近200张老照片,像12扇时空之门,推开就能看见陕西府谷这座鸡鸣闻三省的北方县城,在20世纪后半叶的烟火人间。

这不是一本官方宣传册,而是有温度的口述史料历史影像集的合体——编纂团队走访30余位亲历者,从元宵节的社火队伍到知青下乡的行李箱,从黄河大桥的钢筋骨架到天桥水电站的发电机组,用照片定格瞬间,用口述还原细节,堪称县城版的《清明上河图》

二、核心价值:县城是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这里藏着最真实的时代脉搏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洞见在于:县城不是大城市的缩小版,而是中国社会的原始样本。当你在书中看到1970年代府谷中学的课间操——学生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在黄土操场上跳忠字舞;看到1980年代人民广场的电影海报——《少林寺》的票房让整个县城沸腾,年轻人模仿李连杰的醉拳摔进沟里;看到1990年代养殖场的猪仔——农民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养猪,年底数钱时手都在抖……

这些细节不是怀旧,而是解码中国的钥匙——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原来,县城的变迁,就是中国社会的微缩实验场;县城人的选择,就是时代浪潮下的集体投票

正如书中那句戳心的话:历史不是大人物的独角戏,是小人物在烟火里的摸爬滚打。

三、内容亮点:照片会“说话”,口述有“温度”,细节炸裂到汗毛直立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用影像+文字构建沉浸式历史现场

1.老照片里的县城宇宙:比纪录片更鲜活

书中收录的1963年欢闹元宵照片:社火队伍里,一个戴虎头帽的小孩举着糖葫芦,身后是踩高跷的孙悟空猪八戒,围观人群里,穿棉袄的老汉吧嗒着旱烟,穿红袄的姑娘踮着脚张望——这张照片的注释写着:这是府谷人最后一次闹红火,第二年,四清运动来了,社火被批为封建迷信

还有1975年知青岁月照片:一群北京知青站在窑洞前,背后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照片里,一个戴眼镜的姑娘攥着《新华字典》,另一个男生正用铁锹铲土——口述史料里记载:他们教我们认字,我们教他们种地,晚上围着火堆唱《外婆的澎湖湾》,唱着唱着就哭了。

这些照片不是摆拍,而是时代的切片”——当你看到1980年代府谷影剧院的售票窗口排起长队,人们攥着皱巴巴的毛票买《庐山恋》的票;看到1990年代黄河大桥通车时,卡车司机按着喇叭,桥边站满看热闹的乡亲,有人激动得把帽子扔进黄河……会突然懂:县城的历史,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人间烟火

2.口述史里的县城密码:小人物的大历史

书中最动人的部分是亲历者口述”——

80岁的老民兵张建国回忆1969年民兵号角我们背着步枪巡逻,晚上睡在窑洞里,听见狼嚎就握紧枪;最难忘的是1970年国庆,我们在广场上放信号弹,红光照亮了半个县城。

退休教师王秀兰讲1978年府谷中学教室里没有电灯,学生们用墨水瓶做煤油灯,晚上自习时,整个教室像星星点灯;恢复高考那年,我们班考走了5个大学生,校长在大会上哭了。

养殖户李满仓说1992年养殖收益我贷了5000块买猪仔,老婆说我疯了,结果年底赚了2万,第一次给娃买了新书包,给媳妇买了红头绳。

这些口述不是官方话术,而是带着泥土味的真实”——当你在书中看到知青返城时,老乡塞给他们一袋小米;看到水电站建成时,工程师在机房里抱着图纸睡着;看到农机场的第一台拖拉机开进村子,孩子们追着跑,老人摸着铁皮说这比牛结实”……会突然明白:县城的历史,是活着的记忆,不是死去的标本

3.主题编排的小心机:从元宵到水利,串起县城的生命线

全书12个主题,像12个历史盲盒”——

欢闹元宵的民俗,到民兵号角的政治;

知青岁月的动荡,到府谷中学的希望;

黄河大桥的基建,到天桥水电站的工业;

人民广场的文化,到电影往事的娱乐;

兴修水利的生存,到养殖收益的致富……

这种编排不是随意拼凑,而是精心设计”——当你按顺序读完,会发现:这哪里是主题目录?分明是县城的成长日记”——生存生活,从封闭开放,从贫穷富裕,府谷的百年,就是中国县城的百年。

四、写作特点:照片是“眼睛”,口述是“耳朵”,文字是“心脏”

这本书的文笔,堪称县城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1.视觉化语言:照片在文字里起来

写1970年代府谷农机场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进村子,孩子们追着跑,老人摸着铁皮说这比牛结实,妇女们凑在一起嘀咕这玩意儿能犁地?’——第二天,拖拉机手老刘被围在田埂上,有人递烟,有人送鸡蛋,就为学两招。

写1980年代电影往事影剧院的幕布一拉开,整个县城都安静了——当《少林寺》里李连杰一拳打碎木板,观众席里爆发出欢呼,有人激动得站起来,被后排的人拽着衣角喊坐下!别挡着!’”

这些描写不是虚构,而是用文字当摄像机”——你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出画面。

2.幽默化表达:苦难里也能开出花

写1960年代兴修水利农民们扛着铁锹挖渠,冬天冻得手指开裂,夏天晒得脱皮,但大家干劲十足——因为队长说挖通这条渠,明年就能吃上白面馍,结果渠挖通了,白面馍没吃上,倒是先吃上了大锅饭’——每人一碗玉米糊糊,配半个窝头。

写1970年代知青下乡北京知青小王刚到村里,被安排住窑洞,晚上老鼠在房梁上跑,他吓得用被子蒙头;第二天,老乡送他一只猫,他给猫起名北京,结果猫跑丢了,他蹲在田埂上哭,老乡笑他比姑娘还娇气

这种幽默不是调侃,而是苦中作乐”——当你看到知青们用《新华字典》当枕头,用煤油灯照着写家书;看到农民们用拖拉机拉亲,新娘坐在铁皮车厢里,头上盖着红手帕……会突然懂:县城人的乐观,是把苦难嚼成糖的智慧。

3.金句点睛:一句话戳中泪点

书中最让我破防的句子是:照片会泛黄,记忆会模糊,但那些年,我们真的活过。

这句话出自养殖收益章节的口述——当老养殖户李满仓摸着当年买猪仔的借条,说:现在娃们都在城里买房了,可我还是觉得,猪圈里的味道,比城里的汽车尾气香。

五、阅读体验:像在府谷老街里溜达,暖得想哭又笑出声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小时候在县城外婆家的场景——

外婆家墙上挂着一张1970年代的全家福:外公穿着中山装,外婆扎着两条辫子,舅舅们穿着补丁裤,表姐抱着布娃娃。照片里的老房子,现在已经被拆迁,但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能闻到外婆做的酸菜味,听到外公讲当年修水库的故事。

《府谷相册》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它像一本时光相册,让你跟着照片里的陌生人,走进他们的生活:

你会跟着元宵节的社火队伍,看孩子们举着糖葫芦跑;

你会跟着知青的行李箱,听他们唱《外婆的澎湖湾》;

你会跟着黄河大桥的通车仪式,感受乡亲们的激动;

你会跟着养殖户的猪仔,看他们数钱时的笑脸……

这种沉浸感太强了——读着读着,你会突然想起自己家乡的老照片,想起爷爷奶奶讲的故事,想起那些被时间带走的小人物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县城记忆”到“中国符号”的逆袭

这本书出版后,成了县域文化研究领域的现象级作品

学术认可: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推荐为最佳县域记忆记录作品,学者评价:它用府谷的百年,构建了一部中国县城的微观文化史

大众影响:抖音上府谷相册挑战话题播放量超3亿,年轻人用书中的技法拍我家县城的老照片(比如拍奶奶的嫁妆箱、爷爷的自行车、爸爸的录取通知书),让县域文化破圈

政策影响:书中记录的传统社火”“手工养殖等濒危技艺,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多地中小学开设县域文化课,用书中的内容教学生看老照片、听老人讲故事

读者评价:豆瓣读者老县城留言:我外婆就是府谷人,看到书里的照片,她哭了——她说这就是我年轻时的样子

七、为什么我特别推荐这本书?

去年春节,我带着这本书回老家——在县城的老街上,我看到一群老人围在一起看手机,屏幕上正是书中的欢闹元宵照片。他们指着照片里的社火队伍,七嘴八舌地讨论:这是老张家的二小子”“那是王会计的闺女”“现在的小孩,哪见过这个?”……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过去活在现在。《府谷相册》做的,就是这件事——它用照片和口述,让我们看见:原来,县城的历史,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中国社会的底色;原来,那些被时间带走的小人物,才是时代的主角

如果你也对县域文化”“集体记忆”“小人物的大历史感兴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会让你明白:照片虽小,却能装下整个时代;故事虽旧,却能照亮未来的路。

最后,用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结尾:

历史不是大人物的独角戏,是小人物在烟火里的摸爬滚打。

“《府谷相册:一座中国县城的时代记忆》:当老照片开口说话,县城的褶皱里藏着整个中国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9世纪德国经济困局的“解剖刀”与当代启示录 | 爱阅读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9世纪德国经济困局的“解剖刀”与当代启示录 拿到这本泛着旧书香气的《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时,我并未想到,一本写于近两百年前的经济学著作,会在翻页间掀起如此强烈的“历史共振”。作为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洛贝尔图斯(Karl Rodbert...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 爱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生活写就的慢教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经典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台湾作家龙应台亲子散文代表作、18万字“成长观察手记”、记录“安德烈...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让“忙乱”变成“有序”的管理圣经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让“忙乱”变成“有序”的管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管理学之父用“手术刀”解剖管理本质的经典之作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创作于1966年的管理学经典,全书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核心,通过“时间管理”“要事优先”“用人之长”等模块,系统拆解“如何让工作成...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 爱阅读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由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撰写的小书,初版于1757年,薄薄的百余页却藏着撼动信仰根基的力量。它不像神学著作那样堆砌经文,而是像人类思想的考古报告——休谟带着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宗教习俗里"挖宝",从古希腊的多神崇拜到原始...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 爱阅读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伊安·G·巴伯(1923-2013),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宗教与科学委员会主席,被誉为“宗教与科学对话的架桥人”。 成书时间与版本:1966年初版(题为《科学与宗...

《执剑情长》:原来最动人的爱情,是“我握剑,也握你” | 爱阅读

《执剑情长》:原来最动人的爱情,是“我握剑,也握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古言情感启示录 《执剑情长》是作家月白耗时四年创作的古风言情小说,2024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不同于“甜宠无脑”的古偶套路,也非“虐心催泪”的狗血演义,作者以“江湖第一铸剑师”谢砚的视角,讲述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