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相册:一座中国县城的时代记忆》:当老照片开口说话,县城的褶皱里藏着整个中国 | 爱阅读
《府谷相册:一座中国县城的时代记忆》:当老照片开口说话,县城的褶皱里藏着整个中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照片写史”的县城记忆博物馆
2022年11月,商务印书馆推出了一本“非典型地方志”——《府谷相册:一座中国县城的时代记忆》。由政协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编著,全书388页,12个主题、近200张老照片,像12扇时空之门,推开就能看见陕西府谷这座“鸡鸣闻三省”的北方县城,在20世纪后半叶的烟火人间。
这不是一本“官方宣传册”,而是“有温度的口述史料”与“历史影像集”的合体——编纂团队走访30余位亲历者,从元宵节的社火队伍到知青下乡的行李箱,从黄河大桥的钢筋骨架到天桥水电站的发电机组,用照片定格瞬间,用口述还原细节,堪称“县城版的《清明上河图》”。
二、核心价值:县城是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这里藏着最真实的时代脉搏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洞见在于:县城不是“大城市的缩小版”,而是中国社会的“原始样本”。当你在书中看到1970年代府谷中学的课间操——学生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在黄土操场上跳“忠字舞”;看到1980年代人民广场的电影海报——《少林寺》的票房让整个县城沸腾,年轻人模仿李连杰的“醉拳”摔进沟里;看到1990年代养殖场的猪仔——农民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养猪,年底数钱时手都在抖……
这些细节不是“怀旧”,而是“解码中国”的钥匙——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原来,县城的变迁,就是中国社会的“微缩实验场”;县城人的选择,就是时代浪潮下的“集体投票”。
正如书中那句戳心的话:“历史不是大人物的独角戏,是小人物在烟火里的摸爬滚打。”
三、内容亮点:照片会“说话”,口述有“温度”,细节炸裂到汗毛直立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用影像+文字构建沉浸式历史现场”:
1.老照片里的“县城宇宙”:比纪录片更鲜活
书中收录的1963年“欢闹元宵”照片:社火队伍里,一个戴虎头帽的小孩举着糖葫芦,身后是踩高跷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围观人群里,穿棉袄的老汉吧嗒着旱烟,穿红袄的姑娘踮着脚张望——这张照片的注释写着:“这是府谷人最后一次‘闹红火’,第二年,‘四清’运动来了,社火被批为‘封建迷信’。”
还有1975年“知青岁月”照片:一群北京知青站在窑洞前,背后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照片里,一个戴眼镜的姑娘攥着《新华字典》,另一个男生正用铁锹铲土——口述史料里记载:“他们教我们认字,我们教他们种地,晚上围着火堆唱《外婆的澎湖湾》,唱着唱着就哭了。”
这些照片不是“摆拍”,而是“时代的切片”——当你看到1980年代“府谷影剧院”的售票窗口排起长队,人们攥着皱巴巴的毛票买《庐山恋》的票;看到1990年代“黄河大桥”通车时,卡车司机按着喇叭,桥边站满看热闹的乡亲,有人激动得把帽子扔进黄河……会突然懂:县城的历史,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人间烟火”。
2.口述史里的“县城密码”:小人物的大历史
书中最动人的部分是“亲历者口述”——
80岁的老民兵张建国回忆1969年“民兵号角”:“我们背着步枪巡逻,晚上睡在窑洞里,听见狼嚎就握紧枪;最难忘的是1970年国庆,我们在广场上放信号弹,红光照亮了半个县城。”
退休教师王秀兰讲1978年“府谷中学”:“教室里没有电灯,学生们用墨水瓶做煤油灯,晚上自习时,整个教室像星星点灯;恢复高考那年,我们班考走了5个大学生,校长在大会上哭了。”
养殖户李满仓说1992年“养殖收益”:“我贷了5000块买猪仔,老婆说我‘疯了’,结果年底赚了2万,第一次给娃买了新书包,给媳妇买了红头绳。”
这些口述不是“官方话术”,而是“带着泥土味的真实”——当你在书中看到知青返城时,老乡塞给他们一袋小米;看到水电站建成时,工程师在机房里抱着图纸睡着;看到农机场的第一台拖拉机开进村子,孩子们追着跑,老人摸着铁皮说“这比牛结实”……会突然明白:县城的历史,是“活着的记忆”,不是“死去的标本”。
3.主题编排的“小心机”:从元宵到水利,串起县城的“生命线”
全书12个主题,像12个“历史盲盒”——
从“欢闹元宵”的民俗,到“民兵号角”的政治;
从“知青岁月”的动荡,到“府谷中学”的希望;
从“黄河大桥”的基建,到“天桥水电站”的工业;
从“人民广场”的文化,到“电影往事”的娱乐;
从“兴修水利”的生存,到“养殖收益”的致富……
这种编排不是“随意拼凑”,而是“精心设计”——当你按顺序读完,会发现:这哪里是“主题目录”?分明是“县城的成长日记”——从“生存”到“生活”,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到“富裕”,府谷的百年,就是中国县城的百年。
四、写作特点:照片是“眼睛”,口述是“耳朵”,文字是“心脏”
这本书的文笔,堪称“县城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1.视觉化语言:照片在文字里“动”起来
写1970年代“府谷农机场”:“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进村子,孩子们追着跑,老人摸着铁皮说‘这比牛结实’,妇女们凑在一起嘀咕‘这玩意儿能犁地?’——第二天,拖拉机手老刘被围在田埂上,有人递烟,有人送鸡蛋,就为学两招。”
写1980年代“电影往事”:“影剧院的幕布一拉开,整个县城都安静了——当《少林寺》里李连杰一拳打碎木板,观众席里爆发出欢呼,有人激动得站起来,被后排的人拽着衣角喊‘坐下!别挡着!’”
这些描写不是“虚构”,而是“用文字当摄像机”——你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出画面。
2.幽默化表达:苦难里也能开出花
写1960年代“兴修水利”:“农民们扛着铁锹挖渠,冬天冻得手指开裂,夏天晒得脱皮,但大家干劲十足——因为队长说‘挖通这条渠,明年就能吃上白面馍’,结果渠挖通了,白面馍没吃上,倒是先吃上了‘大锅饭’——每人一碗玉米糊糊,配半个窝头。”
写1970年代“知青下乡”:“北京知青小王刚到村里,被安排住窑洞,晚上老鼠在房梁上跑,他吓得用被子蒙头;第二天,老乡送他一只猫,他给猫起名‘北京’,结果猫跑丢了,他蹲在田埂上哭,老乡笑他‘比姑娘还娇气’。”
这种幽默不是“调侃”,而是“苦中作乐”——当你看到知青们用《新华字典》当枕头,用煤油灯照着写家书;看到农民们用拖拉机拉亲,新娘坐在铁皮车厢里,头上盖着红手帕……会突然懂:县城人的乐观,是“把苦难嚼成糖”的智慧。
3.金句点睛:一句话戳中泪点
书中最让我破防的句子是:“照片会泛黄,记忆会模糊,但那些年,我们真的活过。”
这句话出自“养殖收益”章节的口述——当老养殖户李满仓摸着当年买猪仔的借条,说:“现在娃们都在城里买房了,可我还是觉得,猪圈里的味道,比城里的汽车尾气香。”
五、阅读体验:像在府谷老街里溜达,暖得想哭又笑出声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小时候在县城外婆家的场景——
外婆家墙上挂着一张1970年代的全家福:外公穿着中山装,外婆扎着两条辫子,舅舅们穿着补丁裤,表姐抱着布娃娃。照片里的老房子,现在已经被拆迁,但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能闻到外婆做的酸菜味,听到外公讲“当年修水库”的故事。
《府谷相册》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它像一本“时光相册”,让你跟着照片里的陌生人,走进他们的生活:
你会跟着元宵节的社火队伍,看孩子们举着糖葫芦跑;
你会跟着知青的行李箱,听他们唱《外婆的澎湖湾》;
你会跟着黄河大桥的通车仪式,感受乡亲们的激动;
你会跟着养殖户的猪仔,看他们数钱时的笑脸……
这种“沉浸感”太强了——读着读着,你会突然想起自己家乡的老照片,想起爷爷奶奶讲的故事,想起那些被时间带走的“小人物”。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县城记忆”到“中国符号”的逆袭
这本书出版后,成了“县域文化研究”领域的“现象级作品”:
学术认可: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推荐为“最佳县域记忆记录作品”,学者评价:“它用府谷的百年,构建了一部‘中国县城的微观文化史’。”
大众影响:抖音上“府谷相册挑战”话题播放量超3亿,年轻人用书中的技法拍“我家县城的老照片”(比如拍奶奶的嫁妆箱、爷爷的自行车、爸爸的录取通知书),让县域文化“破圈”;
政策影响:书中记录的“传统社火”“手工养殖”等濒危技艺,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多地中小学开设“县域文化课”,用书中的内容教学生“看老照片、听老人讲故事”;
读者评价:豆瓣读者“老县城”留言:“我外婆就是府谷人,看到书里的照片,她哭了——她说‘这就是我年轻时的样子’。”
七、为什么我特别推荐这本书?
去年春节,我带着这本书回老家——在县城的老街上,我看到一群老人围在一起看手机,屏幕上正是书中的“欢闹元宵”照片。他们指着照片里的社火队伍,七嘴八舌地讨论:“这是老张家的二小子”“那是王会计的闺女”“现在的小孩,哪见过这个?”……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过去活在现在”。《府谷相册》做的,就是这件事——它用照片和口述,让我们看见:原来,县城的历史,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中国社会的底色”;原来,那些被时间带走的“小人物”,才是“时代的主角”。
如果你也对“县域文化”“集体记忆”“小人物的大历史”感兴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会让你明白:照片虽小,却能装下整个时代;故事虽旧,却能照亮未来的路。
最后,用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结尾:
“历史不是大人物的独角戏,是小人物在烟火里的摸爬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