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象与骑象人》:在理性与情感的迷宫中,找到幸福的出口 | 爱阅读

3周前 (09-19)读一读22

《象与骑象人》:在理性与情感的迷宫中,找到幸福的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跨学科的智慧探险

201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像一颗石子投入心理学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作者乔纳森·海特,这位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用十年时间打磨出这本融合神经科学、哲学、伦理学的幸福指南。书中以(情感本能)与骑象人(理性控制)的隐喻为核心,将人类心理的双重性比作一场永不停歇的拔河比赛——大象渴望即时满足,骑象人试图规划长远;大象用直觉做判断,骑象人用逻辑分析;大象的情绪如潮水般汹涌,骑象人的意志却像风中残烛。这场内战如何和解?海特用10个章节、280页的篇幅,给出了答案。

二、核心价值:给现代人的“幸福工具箱”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撕开了理性至上的虚伪面纱。我们总以为只要足够自律就能成功,但海特用越南儿童营养不良干预项目的案例戳破了这个幻想:当营养学家斯特宁发现贫困母亲们明知小虾小蟹能补营养却因这是大人吃的而拒绝时,他没有选择开讲座灌输知识,而是组织烹饪小组,让母亲们亲手用虾蟹做饭。大象需要的不是命令,而是体验——当她们看到孩子因一顿饭而眼睛发亮时,骑象人的规划才有了土壤。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减肥经历:过去总用明天开始节食的誓言对抗食欲,结果屡战屡败;后来学着像斯特宁一样,先满足大象对美食的渴望(每周一顿欺骗餐),再用骑象人规划运动计划,反而坚持了半年。海特的幸福方程式(H=S+C+V)更像一把手术刀:遗传的幸福范围(S)占50%,生活条件(C)仅10%,而可控选择(V)高达40%。这意味着,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能通过调整对事件的诠释(比如把堵车当成听播客的黄金时间),重新掌控幸福的主导权。

三、内容亮点:用故事讲透硬核科学

海特的写作像一场学术脱口秀”——他能把枯燥的神经科学实验变成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比如,在解释负面偏好(人类对坏事的反应强于好事)时,他引用进化心理学:远古人类若对草丛里的rustle声无动于衷,可能早已葬身虎口;而过度关注树上的果实则不会致命。这种生存本能延续至今,导致我们总为同事的一句批评失眠,却对朋友的十个赞美习以为常。更妙的是,他引入提升感概念: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蒙娜丽莎》时,迷走神经会被激活,催产素分泌增加,这种被艺术震撼的瞬间会让我们更愿意帮助他人——原来幸福不是独享的蛋糕,而是越分享越大的火种。

书中对道德判断的剖析更颠覆认知:海特用电车难题实验证明,我们的道德直觉(大象)比理性(骑象人)更快做出判断。当被问是否会推人挡电车时,90%的人第一反应是拒绝,随后才用功利主义为自己辩护。这让我反思:我们是否总用理性本能找借口?比如,有人反对同性婚姻时,常说这是传统,但海特指出,传统只是骑象人为大象的偏见披上的外衣,真正的动机可能是对异己的恐惧。

四、写作特点:比喻大师的“视觉化语言”

海特的文字像一幅幅动态漫画。他形容骑象人拿着地图的导游,而大象是渴望探索的游客;描述心流体验时,用像冲浪者与海浪共舞——挑战与能力完美匹配,时间感消失,只剩下纯粹的投入;甚至把自我欺骗比作律师为罪犯辩护——不是否认事实,而是重新诠释动机。这种比喻让抽象概念瞬间具象化。我读到大象的适应原则时,立刻想到自己刚换工作时的不安:前三个月,新环境的刺激让大脑持续兴奋;三个月后,神经元逐渐习惯,幸福感下降——原来七年之痒不是爱情消逝,而是大脑的适应机制在作怪!

五、阅读体验:一场“自我解剖”的狂欢

合上书的那晚,我躺在床上,感觉大脑像被X光扫过。海特让我意识到,我的拖延症不是,而是骑象人大象的博弈:当骑象人制定每天写2000字的计划时,大象却因目标太大而抗拒;后来我改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给大象小步快跑的成就感,效率反而提升。书中最触动我的,是海特对逆境的重新定义:他引用尼采的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但补充道——“只有当逆境与个人价值观匹配时,创伤才能转化为成长。这让我在面对职场挫折时,不再盲目自我否定,而是问自己:这次失败是否让我更接近成为专业作家的目标?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火到大众圈

这本书堪称心理学界的《人类简史》”——它被《自然》《卫报》《人物》等顶级媒体联名推荐,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之父)盛赞:海特重新定义了幸福的研究框架。在知乎哪本书改变了你的人生观问题下,它被高频提及;豆瓣短评中,有人写道:它让我从对抗自己理解自己,像给内心装了一面镜子。更难得的是,它的影响力超越了心理学领域:谷歌在员工培训中引入象与骑象人模型,帮助团队平衡创新与执行;新加坡教育部将其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培养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

七、金句分享:直击灵魂的“幸福密码”

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这句话让我在疫情封控期间,把被困家中重新定义为充电期,学会了烘焙和吉他。)

人类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当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

(原来我写不出文章时,不是没灵感,而是大象在抗议——它需要散步、聊天或一杯咖啡的情感燃料。)

八、为什么你该读这本书?

内卷躺平撕裂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自己:为什么明明知道熬夜伤身却刷手机到凌晨?为什么总在冲动消费后后悔?海特用象与骑象人的框架,给了我们一张自我和解的地图——幸福不是消灭大象或骑象人,而是让它们手拉手,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内心的战争,从不是缺陷,而是进化的礼物。

“《象与骑象人》:在理性与情感的迷宫中,找到幸福的出口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 爱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上周接女儿放学时,她突然扑过来拽我袖子:“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丑小鸭》,老师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你说,我要是现在不够漂亮,以后还能变厉害吗?”我蹲下来抱她,想起半年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做的笔记——“孩子的自信,藏在每一...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一、书籍核心价值:一场献给所有"社会攀爬者"的镜像剧场 翻开这本19世纪的阶层启示录,你会发现它竟是部精妙的"社会生存模拟器"。于连从锯木厂少年到市长秘书的蜕变史,暗藏阶层跃迁的隐秘法则:当他在市长家抄写拉丁文典籍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 爱阅读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玄幻版的"极限修炼启示录" 《极限大魔尊》是网络作家"魔尊本尊"自2024年起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玄幻小说,目前已更新至138.21万字。小说以"主角通过极限修炼突破九重天劫"为核心设定,构建了涵盖魔功、天劫、宗门争霸的...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