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现代伊朗的政治经济学(1926-1979)》:解码“石油帝国”的兴衰密码与现代性悖论 | 爱阅读

3周前 (09-19)读一读20

《现代伊朗的政治经济学(1926-1979)》:解码石油帝国的兴衰密码与现代性悖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显微镜+望远镜”解剖伊朗的学术巨著

202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牛津大学伊朗学泰斗霍马·卡图赞的《现代伊朗的政治经济学(1926-1979)》。这部418页的跨学科著作,以1926年礼萨汗加冕为起点,至1979年伊斯兰革命为终点,通过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四维透视,揭示了伊朗从伪现代主义专制石油资本主义的转型逻辑。书中融合了定量数据(如石油收入占GDP比重曲线)与定性案例(如1953年英美策划的摩萨台政变),被誉为理解伊朗现代史的《资本论》

二、核心价值:照见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性陷阱”

这本书最颠覆的认知是:伊朗的现代化幻象本质是一场用石油美元购买的文明戏。作者用石油专制主义理论证明,巴列维王朝通过垄断石油收入,将经济资源转化为政治控制工具,最终催生了一个富得流油却民不聊生的畸形社会。

读者收获:

理解资源诅咒的伊朗版本:1970年代伊朗石油收入占GDP的40%,但农村贫困率高达60%,城市中产与底层差距如天堂与地狱的垂直落差

破解伪现代主义的悖论:礼萨汗和巴列维父子用西式建筑、高速公路和选美比赛包装专制统治,却始终拒绝真正的政治改革,最终被民众用石头与火焰推翻。

看见数据背后的人性温度:书中引用1979年革命前一位德黑兰出租车司机的日记:我开着进口汽车,却付不起女儿的学费;国家出口石油,却进口不了公平。

三、内容亮点:用“手术刀”解剖伊朗的“现代性尸体”

1.细节控的狂欢:从宫廷阴谋到街头抗争

1926年礼萨汗加冕时,为彰显现代性,特意从法国订购了一套西装,却在典礼上因不合身全程揪着裤腰带”——这个细节被作者用来隐喻伊朗现代化进程的水土不服

1963年白革命土地改革中,一位库尔德农民分到10公顷土地,却因缺乏灌溉技术和信贷支持,三年后被迫将土地卖给政府关联企业,沦为农业工人——揭示形式改革实质公平的鸿沟。

1978年德黑兰大学抗议现场:学生高举面包、工作、自由标语,而警察用催泪瓦斯驱散人群时,空中飘落的传单上印着你们在为国王的瑞士银行账户而战”——经济危机与政治压迫的共振在此达到顶点。

2.理论创新的锋芒:挑战西方中心主义叙事

作者提出石油专制主义模型,颠覆传统依赖理论

资源控制权:石油收入占政府预算的80%以上,使国家无需向民众征税即可维持统治,形成无税而治的悖论。

经济分配权:1970年代,政府将70%的石油收入用于军事和安全部门,仅5%投入教育,导致枪杆子比笔杆子更硬

文化霸权:通过控制媒体和教育,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最终引发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反弹。

3.跨时空的镜像:伊朗与中国的发展对话

书中对比伊朗1960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换技术,揭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共同困境。

引用达龙·阿西莫格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评价:伊朗的故事,是所有试图用换汤不换药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的缩影。

作者在序言中坦言:这本书不是为了批判伊朗,而是为了警告所有国家:现代化不是一场西式时装秀,而是一场需要扎根本土的持久战。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的“完美混搭”

1.数据叙事:用经济曲线勾勒人性图谱

作者构建了伊朗1926-1979年石油收入、GDP、基尼系数等20组核心数据序列,但拒绝为数据而数据。例如,在分析1970年代经济危机时,他写道:

石油收入的曲线像一列失控的过山车,从1973年的30亿美元飙升至1977年的200亿美元,又因革命在1979年归零。而普通伊朗人的生活,却像被卡在过山车轨道下的蚂蚁——被颠簸得头晕目眩,却始终找不到出口。

2.场景化写作:让历史在当下

描写1926年德黑兰街头:西装革履的官员与长袍加身的毛拉擦肩而过,法国香水味与羊肉汤的膻气在空气中厮杀。

还原1979年革命现场:霍梅尼的支持者挥舞着《古兰经》,而国王的坦克喷着黑烟——这是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终极对决

3.学术彩蛋:隐藏的思想交锋

书中暗藏对诺奖理论的挑战:

针对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作者指出:伊朗的制度变革从未触及土地所有权这一核心问题,就像给一辆破车刷新漆——外表光鲜,发动机早已报废。

回应阿马蒂亚·发展即自由观点,卡图赞用伊朗案例证明:没有经济公平的自由,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游戏。

五、阅读体验:一场“穿越半个世纪的头脑风暴”

1.真实触动:在失衡中看见中国的影子

读到伊朗1960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失败时,我瞬间联想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换技术争议;看到1970年代石油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又想起当前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资源诅咒讨论。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不断反思:中国如何避免伊朗式陷阱?如何在开放中保持制度韧性?

2.幽默时刻:学术著作的反差萌

作者吐槽巴列维王朝的现代化秀这位国王像一位焦虑的时尚博主——今天穿西装打领带,明天换长袍戴头巾,却始终搞不清自己是谁。

3.视觉化语言:让历史起来

形容伊朗经济政策摇摆:像波斯地毯上的图案,一会儿是西方的几何图形,一会儿是东方的花卉纹样,却始终织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描写全球化影响:国际资本像一群贪婪的蜜蜂,在伊朗经济花园里采蜜,却把蜂刺留给了底层劳动者。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政策界的“现象级著作”

1.学术认可

获2024年清华大学地区研究丛书·译著年度图书奖,评委评价:用伊朗的案例,重新定义了发展政治经济学的边界。

达龙·阿西莫格鲁、施展等学者联名推荐,称其为理解资源型国家命运的必读书

豆瓣评分7.8,读者评价: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了伊朗现代化的病灶

2.社会反响

在2025年全球发展中国家治理峰会上,多位政策制定者引用书中石油专制主义理论,讨论资源型国家的治理挑战。

书中对伪现代主义的分析,被纳入2025年中央党校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课程案例库。

3.金句分享

现代化不是一场西式时装秀,而是一场需要扎根本土的持久战。

当石油收入成为政府的免费午餐,民众的面包就成了最先被牺牲的代价。

七、结语: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

《现代伊朗的政治经济学(1926-1979)》不是一本一次性阅读的书,而是一部国家转型的启示录。它用伊朗的200年,照见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命运——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平衡开放与自主?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协调效率与公平?在制度变迁中,如何驯服非正式权力

如果你对国家如何在历史重负下突围充满好奇,这本书会带你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雨,在数据与故事中,看见一个国家的韧性与迷茫。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征途,都是在伪现代主义的迷雾中寻找光明的永恒旅程。

“《现代伊朗的政治经济学(1926-1979)》:解码“石油帝国”的兴衰密码与现代性悖论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时间循环”引发的都市逃亡 《终夜》是晋江文学城作者青丘夜雪创作的悬疑推理小说,全文32万字,以“时间循环+心理惊悚”为标签,被读者称为“都市版《开端》”。故事围绕广告公司策划陆明远展开,他因一场车祸被卷...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