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长恨歌》:一部藏在上海弄堂里的女性命运史诗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2

《长恨歌》:一部藏在上海弄堂里的女性命运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长恨歌》是作家王安忆的巅峰之作,1995年首次出版,1998年获茅盾文学奖,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上海的文学名片’——既有弄堂的烟火气,又有女性的细腻魂。全书以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篇幅近400页,围绕普通女性王琦瑶的一生展开,跳出了传统大女主叙事的框架,借王琦瑶的经历串联起上海的城市变迁、市井生活与人性浮沉。它不是单纯的上海故事,而是通过一个女性的命运,探讨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美貌与人生的博弈”“平凡生活中的遗憾与坚守等深刻议题,既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也是读者读懂上海、读懂女性命运的经典文本,至今仍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影响深远。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把宏大的时代变迁揉进了弄堂的油烟、闺房的胭脂、街头的电车声里,像用细针绣一幅上海画卷,每一针都藏着女性在时代里的挣扎与温柔。比如对王琦瑶上海小姐时期的描写,王安忆没有写风光无限的加冕时刻,而是聚焦后台的小细节:王琦瑶坐在镜子前,化妆师给她涂口红时,她偷偷看了一眼镜中自己的倒影,手指紧张地攥着衣角,心里想这口红的颜色,会不会太艳了?”——这个细节戳中了很多女性的共鸣:哪怕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内心依然藏着普通女孩的忐忑,美貌带来的不是笃定,而是更多的不确定。再比如王琦瑶婚后的生活,没有王子公主的幸福结局,而是真实展现平凡婚姻里的细碎:她会在清晨的弄堂里买粢饭团,会和邻居阿姨聊家常,会在丈夫出差时,一个人坐在灯下缝衣服,哪怕后来经历变故,也依然能在弄堂小屋里煮一碗热汤,温暖自己。这种在风雨里守住烟火气的细节,让王琦瑶脱离了扁平的美女符号,变成了每个普通女性都能看见的自己。书中最戳人的,是对遗憾的描写:王琦瑶的一生,有过被追捧的风光,也有过被辜负的委屈,有过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却始终没说过后悔”——就像上海的弄堂,哪怕经历风吹雨打,依然保留着青石板路的温柔,王琦瑶也在命运的起伏里,保留着女性的韧性

三、写作特点

首先,王安忆擅长用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她的文字像上海的梅雨,细腻又绵长,能让你闻见弄堂的油烟味,看见闺房的碎花窗帘。比如描写上海弄堂:弄堂里的房子挨得近,东家的油烟能飘到西家的窗台,下午的时候,会有老太太坐在门口择菜,电车的叮当声从街头传到巷尾,连时光都走得慢了些”——这种充满画面感的环境描写,不是单纯的背景铺垫,而是王琦瑶性格的外化:她像弄堂一样,温柔、坚韧,藏着烟火气的温暖。其次,她的女性视角特别细腻,不刻意拔高或贬低女性,而是客观展现女性的欲望与脆弱。比如写王琦瑶对美貌的认知:她知道自己好看,却不把美貌当武器,反而觉得好看是麻烦,会引来太多不必要的目光;写她独自抚养女儿时的焦虑:夜里女儿发烧,她抱着孩子跑医院,路上怕孩子冷,把自己的外套裹在孩子身上,心里想只要孩子好好的,我什么都愿意’”——这种不回避脆弱,也不隐藏坚韧的描写,让女性形象更真实立体。另外,王安忆的语言自带上海腔调,偶尔会用”“晓得伐等上海方言,却不影响理解,反而像听上海阿姨讲故事,亲切又有韵味,比如她说上海的女人,就像弄堂里的花,不一定要开得轰轰烈烈,却要开得有自己的样子,一句话就写出了上海女性的特质。

四、阅读体验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是因为想了解老上海的生活,却没想到一翻开就被王琦瑶的普通打动——她不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仙女,而是会为口红颜色纠结、会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女孩,像极了身边的闺蜜。读到王琦瑶独自抚养女儿时,我突然想起我妈妈: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妈妈也是一个人又上班又带我,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做早饭,晚上还要辅导我写作业,哪怕再累,也从不说苦,那种女性的韧性,和王琦瑶一模一样。不过读这本书也有心里发紧的时刻,比如看到王琦瑶被喜欢的人辜负,却依然笑着说没什么,日子总要过下去,我忍不住想为什么善良又坚韧的女性,总要经历这么多委屈?但读到最后,看到王琦瑶在弄堂里慢慢变老,依然能在午后晒晒太阳、和邻居聊聊天,又觉得这样也很好”——不是所有人生都要轰轰烈烈,能在平凡里守住自己的节奏,也是一种幸福。读完这本书,我特意去了一趟上海的老弄堂,走在青石板路上,看着路边的老房子,突然觉得王琦瑶好像就住在其中一间屋里,心里既温暖又有点怅然,像刚和一位老朋友告别,却把她的故事深深记在了心里。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女性命运的认知。以前我总觉得女性要活得轰轰烈烈,才算有价值,读了《长恨歌》才明白,能在平凡的生活里守住自己,在命运的起伏里保持韧性,也是一种了不起的人生。有一次我工作遇到挫折,想辞职回家,翻到书中王琦瑶说的“‘日子就像弄堂里的阳光,有时被云挡住,有时又会照进来,总会好的’”,突然就有了勇气:比起王琦瑶经历的困难,我的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不放弃,总会看到阳光。这本书还让我更懂得欣赏平凡的美好’”:以前总追求精致的生活、光鲜的工作,现在觉得能和家人一起吃一顿热饭、能在周末晒晒太阳、能有自己的小爱好,这些平凡的小事,才是生活最珍贵的部分。

从社会评价来看,《长恨歌》的文学价值文化意义广受认可。茅盾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评价它“‘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王琦瑶这一经典女性形象,用一个人的命运折射了一座城市的变迁,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家铁凝曾说“‘读《长恨歌》,像在听一首关于上海的老歌,温柔又有力量,能让你读懂女性,也读懂生活’”;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4%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读了这本书,开始理解妈妈的辛苦”“去上海旅行时,特意去了书中的弄堂的经历,甚至有高校将其列为女性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引导学生理解女性的多元命运。这本书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上海文化的传播,很多游客因为读了《长恨歌》,特意去探索上海的老弄堂、老建筑,推动了上海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下女性独立”“女性价值多元成为热点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现在很多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传统与现代中纠结,觉得必须做出选择,才算成功,而《长恨歌》告诉我们:女性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的,无论是选择轰轰烈烈,还是选择平凡安稳,只要是自己的选择,能守住自己的内心,就是有价值的人生。另外,在快节奏生活”“焦虑盛行的当下,这本书也能帮我们慢下来: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不是一场赛跑,不用追求速度,也不用和别人比较,像王琦瑶一样,在弄堂里慢慢走,慢慢感受,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上海的弄堂是有魂的,它藏着无数人的故事,也藏着无数女性的韧性——她们像弄堂里的草,不显眼,却能在石缝里扎根,在风雨里生长,活出自己的样子’”。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长恨歌》的核心:它不是一本上海风情录,而是一首女性的赞美诗”——赞美那些在平凡里坚守、在风雨里成长的女性,也赞美每一种不被定义的人生。如果你也想读懂女性的韧性,想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平凡的力量,那《长恨歌》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上海的弄堂里,遇见王琦瑶,也遇见那个平凡却坚韧的自己。

“《长恨歌》:一部藏在上海弄堂里的女性命运史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 爱阅读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餐饮业服务假象的认知革命 黄铁鹰2012年完成的这部管理学案例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服务业"微笑服务"的表演假象。这位北大光华教授用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案例,重构了餐饮业的管理认知图景,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话拆解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和教师的谈话》(假设为教育哲学家范梅南/一线教师陈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经典、15万字“对话体教育手记...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画怖》:当名画变成逃生副本,这场艺术与恐怖的狂欢藏着人类对自由的终极叩问 | 爱阅读

《画怖》:当名画变成逃生副本,这场艺术与恐怖的狂欢藏着人类对自由的终极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名画做“杀人迷宫”的无限流神作 《画怖》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啾啾大王创作的无限流小说,全文134万字,已完结。主角柯寻与队友牧怿然意外卷入一幅会“吃人”的古画,从此必须在《白泽》《薛定谔的猫》《最后...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