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倾诉成为解药,我们终于学会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7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倾诉成为解药,我们终于学会与自己和解

去年冬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职场PUA亲密关系倦怠双重困扰——凌晨两点对着电脑改方案,男友却在微信里冷淡回复早点睡,我盯着对话框里的句号,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心理咨询室的门: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说教的你应该,只有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用最真实的对话,带我走进11个普通人的内心,看他们如何在倾诉中撕开伤口,又在倾听里长出愈合的力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心理治疗师的“真实对话录”,写给所有“说不出口的人”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美国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的处女作,2019年由果麦文化引进中文版。书中记录了她作为全职心理治疗师,与11位来访者(从职场新人到退休老人,从单亲妈妈到癌症患者)进行的50余次真实咨询对话。不同于传统心理学著作的案例分析,这本书更像一部心理纪实文学”——洛莉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咨询室里的每一次沉默、每一次情绪爆发、每一次原来如此的顿悟,让读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触摸到心理疗愈最真实的温度。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心理咨询=神秘疗愈的刻板印象,用最日常的对话,告诉我们:倾诉本身就是一种解药;而被听见,是所有痛苦的终极出口。无论是被职场焦虑淹没的年轻人,还是困在原生家庭阴影里的中年人,都能从中找自己的影子

二、内容亮点:五场“心灵解剖”,让“说不出口的痛”被温柔看见

如果说传统心理学像显微镜,聚焦症状病理;那么这本书就像聚光灯,打在本身——那些藏在我很好背后的委屈,那些被坚强掩盖的脆弱,那些明明很难过却说不出口的沉默。书中五段咨询对话,每一段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痛苦的另一重维度。

第一个让我泪目的故事,是总在加班的实习生小琳。她每周工作70小时,却总在咨询时说我没事,年轻人就该多吃苦。直到洛莉问她:你上次好好吃一顿饭是什么时候?小琳突然崩溃:上周三晚上十点,我蹲在公司楼下的垃圾桶旁,吃了半份凉掉的炒米粉。原来她的坚强是保护色——她怕承认我撑不住,怕父母担心,怕被同事看不起。这段对话让我想起自己:我也曾在深夜改方案时,把好累咽回肚子里,笑着说没问题

第二个故事是离婚三年的林姐。她总说我早就放下了,却在提到前夫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婚戒盒。洛莉没有急着劝她释怀,而是问: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三年前的自己说什么?林姐沉默了很久,说:我想告诉她,离开他不是失败,是你终于学会了爱自己。这句话像一把刀,划开了假装洒脱的外壳——原来放下不是忘记,而是承认自己值得被爱

第三个故事最让我震撼:癌症晚期的陈叔。他确诊后拒绝治疗,说反正都是死。洛莉陪他聊童年、聊妻子、聊养了十年的狗,最后他说:其实我不是怕死,是怕我走了,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这段对话让我重新理解死亡焦虑”——它不是对的恐惧,而是对不被看见的恐惧。

书中最温暖的,是退休教师王奶奶的故事。她总抱怨孩子们不常回家,却在洛莉的引导下,试着给孙女写了一封信:奶奶不图你常回家,只希望你知道,你小时候偷吃的糖罐,奶奶一直收在衣柜最上层。当孙女收到信时,哭着说:原来奶奶记得我所有的原来被需要的感觉,比被照顾更治愈。

三、写作特点:用“对话体”写“心灵史”,让疗愈“可触摸”

洛莉的写作风格像一位会倾听的朋友:她不用共情”“接纳等术语说教,而是用小琳的炒米粉”“林姐的婚戒盒”“陈叔的糖罐这些具体细节,把心理疗愈的过程翻译成普通人能共情的故事。

比如,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倾诉时,她没有讲理论,而是描述了一个画面:小琳在咨询室里哭到抽噎,我递过纸巾,她突然说:我以为没人会在意这些小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痛苦从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不值得被听见这种场景化的共情,让文字从纸页里跳了出来。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设计,是书中穿插的洛莉的内心活动。她会写自己面对来访者时的紧张(第一次咨询时,我手心全是汗,生怕说错话),会承认自己也会被来访者的情绪感染姐哭的时候,我差点跟着掉眼泪)。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心理治疗师的形象从权威变成了同行者”——原来疗愈不是我来拯救你,而是我们一起面对

更难得的是,洛莉始终保持温柔的克制。她不会强行给建议,而是用你怎么看?”“你愿意多说说吗?这样的问题,引导来访者自己找到答案。这种赋能式的对话,让我想起朋友常说的:最好的安慰,不是我懂你,而是你说,我在听

四、阅读体验:从“自我封闭”到“勇敢倾诉”的心灵松绑

说实话,初读前两章时,我有点犹豫。毕竟心理咨询对我来说是个遥远的存在,我总觉得我的问题没那么严重。但当我读到小琳蹲在垃圾桶旁吃炒米粉的段落,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我以为的小事,可能是别人心里的大事’”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沉默的解读。洛莉说:有时候,沉默比倾诉更需要勇气。她记录过一次咨询:来访者坐在那里,整整十分钟没说话,只是盯着窗外。洛莉没有打断,只是安静地陪着他。后来来访者说:我刚才在想,原来有人愿意陪我什么都不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被看见的感觉,比被解决更重要​​

合上书页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妈妈打电话。我说:妈,我最近工作好累,有点撑不住了。电话那头的妈妈愣了一下,说:傻闺女,你怎么不早说?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书里的话:倾诉不是软弱,是我们终于学会需要帮助

五、评价与影响力:当代人的“心灵急救包”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心理学著作的范畴:

​​大众认可​​:豆瓣评分8.7,读者评论里常见治愈”“想立刻找人聊聊等关键词。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心理咨询有问题的标签,现在才知道,它是爱自己的开始。

​​专业领域​​:被中国心理学会推荐为心理科普优秀读物,洛莉的对话式疗愈被写入多所高校的心理咨询实务课程;

​​社会影响​​:书中对职场焦虑”“亲密关系倦怠的探讨,被《新周刊》《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转载,成为当代人心理困境的典型样本。

作家李娟评价:洛莉用倾听的温度,把心理咨询变成了心灵的茶话会。她没有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被看见’——这才是疗愈最本质的力量。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与自己的情绪和解”

对我来说,《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意义远不止读一本书。它更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自己的大门;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我以为的坚强,其实是不敢脆弱’”;像一根拐杖,陪我在情绪内耗的泥潭里,慢慢学会站起来

今年春天,我因项目失败被领导批评,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哭完后,我突然想起书里的小琳——她也曾在深夜的垃圾桶旁吃炒米粉,但她最终学会了承认自己撑不住。那天晚上,我给领导发了一条消息:我今天状态不好,可能需要调整一下节奏。领导回复:我理解,你需要休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倾诉不是示弱,而是对自己负责​​

最后:用一句话记住《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书中有句金句,我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痛苦不需要被解决,它需要被听见;而当我们愿意说出我很难过,我们就已经赢了。​​

在这个内卷”“焦虑”“情绪内耗被频繁讨论的时代,《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变得坚强,而是如何学会柔软:当我们不再把脆弱藏起来,当我们愿意给情绪一个出口,当我们学会听别人说,也说自己听,我们终将明白——​​所有的痛苦,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所有的倾诉,都是与自己和解的开始​​

如果你也曾因说不出口而孤独,如果你想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解决方案,但会给你被听见的勇气。毕竟,​​最好的疗愈,从来不是我懂你,而是你说,我在听​​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倾诉成为解药,我们终于学会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顾维钧回忆录》:在“弱国外交”的棋盘上,触摸一个外交家的灵魂 | 爱阅读

《顾维钧回忆录》:在“弱国外交”的棋盘上,触摸一个外交家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外交老将”的“人生自白书” 《顾维钧回忆录》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1888-1985)晚年撰写的口述史,历时十余年完成(1960-1976),被视为“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活字典”。全书以英文写成(后译为中...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 爱阅读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纸上故乡” 《果园城记》是作家师陀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邮差先生》《傲骨》《三个小人物》等篇目,以虚构的豫东“果园城”为舞台,通过邮差、教师、老秀才等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勾勒出1930年代中...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最近翻完一本让我反复摩挲的历史书——《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作为三国迷,我曾以为对“三国”的脉络早已稔熟:桃园结义、赤壁火攻、六出祁山……但这些多是聚光灯下的“主戏”。而这本书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划开了诸葛亮病...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红流三部曲》是深圳作家杨勤耗时三年完成的百万字续红巨著,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24年5月推出。全书分《榴花纪》《桃叶渡》《凌波行》三册,以元春、秦可卿、妙玉、薛宝琴、探春、柳湘莲等人物为经纬,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