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6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月亮忘记了》是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经典作品,200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都市人的心灵创可贴’——既有童话的浪漫,又有现实的温柔。全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近120页篇幅围绕小男孩与掉落人间的月亮展开,没有复杂的文字叙事,却用细腻的插画和诗意的短句,讲述了一个关于陪伴、遗忘与守护的故事。它不是单纯的儿童绘本,而是借月亮这一意象,探讨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情感缺失,既是孩子们眼中会发光的童话,也是成年人在忙碌中找回初心的治愈读本,至今仍被多个国家翻译引进,成为几米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治愈系经典之一。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把孤独与温暖藏在月光与阴影的画面里,像在黑夜里点亮一盏小灯,让你突然发现原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成为别人的光。比如描写月亮掉落人间的场景,几米没有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插画展现巨大的月亮卡在城市的高楼之间,像个迷路的孩子,月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洒下破碎的银辉,搭配短句月亮不知道,它照亮过多少人的梦”——这个细节戳中了很多都市人的痛点:我们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感到孤独,却忘了每个人都像月亮一样,能在不经意间温暖别人。再比如小男孩守护月亮的片段,插画里小男孩把月亮抱在怀里,用自己的小被子给它保暖,在停电的夜晚,月亮的光越来越弱,小男孩就用手电筒照着月亮,嘴里念叨别怕,我会陪着你,旁边的文字写着有些守护,不需要大声说出口”——这种笨拙却真诚的陪伴,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关心却不善表达的人,比如深夜为你留灯的家人、下雨时递伞的朋友,平凡却充满力量。书中最独特的亮点,是对遗忘与记得的诠释:随着月亮慢慢恢复光芒,城市里的人开始忘记月亮曾掉落人间,只有小男孩记得和月亮一起度过的夜晚,插画里小男孩把和月亮的故事画在纸上,贴满整个房间,文字写着有些回忆,会永远住在心里”——这种不刻意留住,却永远记得的温柔,让遗忘不再是遗憾,而是记得的人更珍贵的证明。

三、写作特点

首先,几米擅长图文共生营造沉浸式氛围,他的插画像带着温度的电影镜头,文字则像画外音,两者结合能瞬间把读者带入故事。比如描写城市的孤独,插画里是深夜空无一人的街道,路灯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个人低头走着,搭配文字城市很大,大到能装下所有的孤独;城市很小,小到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画面与文字的碰撞,比单纯的描述更有冲击力,让你仿佛站在那个空荡的街道上,感受着同样的孤独。其次,他的色彩运用充满象征意义,全书以黑、白、银为主色调,黑色代表城市的孤独与阴影,白色象征纯粹的童心,银色则是月亮的光芒与温暖。比如月亮刚掉落时,画面以黑色为主,只有月亮和小男孩的衣服是白色,突出孤独中的微光;随着故事推进,银色的月光逐渐铺满画面,象征温暖与希望的蔓延”——这种色彩的变化,像情绪的温度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从孤独到温暖的心理转变。另外,几米的文字简短却充满诗意,没有复杂的句式,却像月光一样温柔,比如月亮会记得,每一个仰望过它的人”“有些光,需要在黑暗里才能看见,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在不经意间戳中人心,适合反复品读。

四、阅读体验

我读《月亮忘记了》时,正处于刚到陌生城市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的阶段:下班路上,看着城市的霓虹灯,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回到出租屋,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手机的光,孤独得想掉眼泪。翻到月亮卡在高楼之间的插画时,突然觉得月亮像极了迷路的自己,再看到小男孩守护月亮的片段,眼眶一下子就湿了——想起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我发早点休息的消息,哪怕我经常忘了回复,她也从未间断,原来我也像月亮一样,被人默默守护着。后来我把书放在床头,每次加班回家,都会翻几页,看着插画里的月光,心里的孤独好像被慢慢融化了。有一次我把书里有些守护,不需要大声说出口这句话抄在明信片上,寄给了妈妈,妈妈回复我说收到你的信,妈妈很开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温暖的传递,从来都很简单。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里像被月光照亮了:以前总觉得孤独是常态,现在明白哪怕再孤独,也有人在偷偷爱着你;以前总忽略身边的温暖,现在会主动跟妈妈说我爱你,会给朋友发最近还好吗,慢慢发现原来我也能成为别人的月亮’”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不仅治愈了我的孤独焦虑,更教会我“‘在忙碌中记得温柔’”。以前我总把赚钱、升职当成生活的全部,忽略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读了《月亮忘记了》才明白,生活的意义不是得到多少,而是付出多少温暖’”——现在我会在周末给妈妈打视频电话,听她讲家里的小事;会在朋友难过时,陪她吃一顿饭、聊聊天,这些小温暖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本书还让我养成了“‘记录小美好’”的习惯:我会把生活中遇到的温暖小事,比如陌生人帮我扶了一下门”“同事分享的小零食,像小男孩画月亮一样,记在笔记本上,每次翻看,都觉得生活很可爱

从社会评价来看,这本书的治愈力艺术价值广受认可。作家余华评价它“‘几米用画笔和文字,给了都市人一个可以躲进去的童话,在那里,孤独会被温暖融化,初心会被重新找回’”;《新京报》将其列为“‘年度治愈书单’”,认为它“‘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提醒我们慢下来,感受身边的温暖,记得自己曾是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4%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读了这本书,不再害怕孤独”“把书送给朋友,帮她走出了低谷的经历,甚至有学校把它作为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温暖、表达爱意。作为几米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还推动了成人绘本的流行,让更多人意识到本不是孩子的专属,成年人也需要在童话里寻找治愈

在当下“‘孤独经济兴起,年轻人普遍感到情感缺失’”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人沉迷手机,却找不到一个能深夜聊天的人;很多人在社交软件上拥有上千好友,现实中却形单影只,这种群体性孤独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而《月亮忘记了》告诉我们: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如何感受温暖、如何去爱’”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月亮,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关心,都能照亮别人的世界。另外,在“‘内卷焦虑盛行,成年人童心缺失’”的当下,这本书也能帮我们找回初心”——它让我们想起小时候相信月亮会说话’”的天真,提醒我们哪怕长大了,也可以保留一点童话般的温柔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月亮会升起,也会落下,但总有人会记得,它曾照亮过黑暗;就像有些爱,会藏在心里,永远不会消失’”。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月亮忘记了》的核心: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童话绘本,而是一首关于温暖与守护的诗”——教会我们感受孤独中的温暖,记得身边的守护,在忙碌的生活里,保留一颗相信美好的童心。如果你也感到孤独,如果你想找回失落的童心,那《月亮忘记了》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光影交错的插画里,感受到月光般的温柔,慢慢明白:原来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总有人在等你成为他们的月亮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青少年觉醒圣经”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首印20万册,两年内销量突破1亿,被《纽约时报》评为“2008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更被《卫报》称为“21世纪最具...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记忆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199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青少年小说”,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影响美国的88本书”。中文版由接力出...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一、书籍基本信息:硅谷神话的"管理解剖刀" 《重新定义公司》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前产品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2014年合著的企业管理著作,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数字时代的管理圣经"。中信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案例版...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 爱阅读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进化生物学的“认知革命手册” 《自私的基因》是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经典科普著作,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发全球科学界震动,被《自然》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颠...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 爱阅读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由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撰写的小书,初版于1757年,薄薄的百余页却藏着撼动信仰根基的力量。它不像神学著作那样堆砌经文,而是像人类思想的考古报告——休谟带着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宗教习俗里"挖宝",从古希腊的多神崇拜到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