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2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月亮忘记了》是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经典作品,200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都市人的心灵创可贴’——既有童话的浪漫,又有现实的温柔。全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近120页篇幅围绕小男孩与掉落人间的月亮展开,没有复杂的文字叙事,却用细腻的插画和诗意的短句,讲述了一个关于陪伴、遗忘与守护的故事。它不是单纯的儿童绘本,而是借月亮这一意象,探讨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情感缺失,既是孩子们眼中会发光的童话,也是成年人在忙碌中找回初心的治愈读本,至今仍被多个国家翻译引进,成为几米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治愈系经典之一。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把孤独与温暖藏在月光与阴影的画面里,像在黑夜里点亮一盏小灯,让你突然发现原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成为别人的光。比如描写月亮掉落人间的场景,几米没有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插画展现巨大的月亮卡在城市的高楼之间,像个迷路的孩子,月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洒下破碎的银辉,搭配短句月亮不知道,它照亮过多少人的梦”——这个细节戳中了很多都市人的痛点:我们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感到孤独,却忘了每个人都像月亮一样,能在不经意间温暖别人。再比如小男孩守护月亮的片段,插画里小男孩把月亮抱在怀里,用自己的小被子给它保暖,在停电的夜晚,月亮的光越来越弱,小男孩就用手电筒照着月亮,嘴里念叨别怕,我会陪着你,旁边的文字写着有些守护,不需要大声说出口”——这种笨拙却真诚的陪伴,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关心却不善表达的人,比如深夜为你留灯的家人、下雨时递伞的朋友,平凡却充满力量。书中最独特的亮点,是对遗忘与记得的诠释:随着月亮慢慢恢复光芒,城市里的人开始忘记月亮曾掉落人间,只有小男孩记得和月亮一起度过的夜晚,插画里小男孩把和月亮的故事画在纸上,贴满整个房间,文字写着有些回忆,会永远住在心里”——这种不刻意留住,却永远记得的温柔,让遗忘不再是遗憾,而是记得的人更珍贵的证明。

三、写作特点

首先,几米擅长图文共生营造沉浸式氛围,他的插画像带着温度的电影镜头,文字则像画外音,两者结合能瞬间把读者带入故事。比如描写城市的孤独,插画里是深夜空无一人的街道,路灯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个人低头走着,搭配文字城市很大,大到能装下所有的孤独;城市很小,小到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画面与文字的碰撞,比单纯的描述更有冲击力,让你仿佛站在那个空荡的街道上,感受着同样的孤独。其次,他的色彩运用充满象征意义,全书以黑、白、银为主色调,黑色代表城市的孤独与阴影,白色象征纯粹的童心,银色则是月亮的光芒与温暖。比如月亮刚掉落时,画面以黑色为主,只有月亮和小男孩的衣服是白色,突出孤独中的微光;随着故事推进,银色的月光逐渐铺满画面,象征温暖与希望的蔓延”——这种色彩的变化,像情绪的温度计,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从孤独到温暖的心理转变。另外,几米的文字简短却充满诗意,没有复杂的句式,却像月光一样温柔,比如月亮会记得,每一个仰望过它的人”“有些光,需要在黑暗里才能看见,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在不经意间戳中人心,适合反复品读。

四、阅读体验

我读《月亮忘记了》时,正处于刚到陌生城市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的阶段:下班路上,看着城市的霓虹灯,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回到出租屋,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手机的光,孤独得想掉眼泪。翻到月亮卡在高楼之间的插画时,突然觉得月亮像极了迷路的自己,再看到小男孩守护月亮的片段,眼眶一下子就湿了——想起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我发早点休息的消息,哪怕我经常忘了回复,她也从未间断,原来我也像月亮一样,被人默默守护着。后来我把书放在床头,每次加班回家,都会翻几页,看着插画里的月光,心里的孤独好像被慢慢融化了。有一次我把书里有些守护,不需要大声说出口这句话抄在明信片上,寄给了妈妈,妈妈回复我说收到你的信,妈妈很开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温暖的传递,从来都很简单。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里像被月光照亮了:以前总觉得孤独是常态,现在明白哪怕再孤独,也有人在偷偷爱着你;以前总忽略身边的温暖,现在会主动跟妈妈说我爱你,会给朋友发最近还好吗,慢慢发现原来我也能成为别人的月亮’”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不仅治愈了我的孤独焦虑,更教会我“‘在忙碌中记得温柔’”。以前我总把赚钱、升职当成生活的全部,忽略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读了《月亮忘记了》才明白,生活的意义不是得到多少,而是付出多少温暖’”——现在我会在周末给妈妈打视频电话,听她讲家里的小事;会在朋友难过时,陪她吃一顿饭、聊聊天,这些小温暖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本书还让我养成了“‘记录小美好’”的习惯:我会把生活中遇到的温暖小事,比如陌生人帮我扶了一下门”“同事分享的小零食,像小男孩画月亮一样,记在笔记本上,每次翻看,都觉得生活很可爱

从社会评价来看,这本书的治愈力艺术价值广受认可。作家余华评价它“‘几米用画笔和文字,给了都市人一个可以躲进去的童话,在那里,孤独会被温暖融化,初心会被重新找回’”;《新京报》将其列为“‘年度治愈书单’”,认为它“‘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提醒我们慢下来,感受身边的温暖,记得自己曾是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4%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读了这本书,不再害怕孤独”“把书送给朋友,帮她走出了低谷的经历,甚至有学校把它作为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温暖、表达爱意。作为几米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还推动了成人绘本的流行,让更多人意识到本不是孩子的专属,成年人也需要在童话里寻找治愈

在当下“‘孤独经济兴起,年轻人普遍感到情感缺失’”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人沉迷手机,却找不到一个能深夜聊天的人;很多人在社交软件上拥有上千好友,现实中却形单影只,这种群体性孤独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而《月亮忘记了》告诉我们: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如何感受温暖、如何去爱’”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月亮,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关心,都能照亮别人的世界。另外,在“‘内卷焦虑盛行,成年人童心缺失’”的当下,这本书也能帮我们找回初心”——它让我们想起小时候相信月亮会说话’”的天真,提醒我们哪怕长大了,也可以保留一点童话般的温柔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月亮会升起,也会落下,但总有人会记得,它曾照亮过黑暗;就像有些爱,会藏在心里,永远不会消失’”。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月亮忘记了》的核心: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童话绘本,而是一首关于温暖与守护的诗”——教会我们感受孤独中的温暖,记得身边的守护,在忙碌的生活里,保留一颗相信美好的童心。如果你也感到孤独,如果你想找回失落的童心,那《月亮忘记了》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光影交错的插画里,感受到月光般的温柔,慢慢明白:原来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总有人在等你成为他们的月亮



“《月亮忘记了》:一本藏在光影里的治愈绘本,帮成年人找回失落的童心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给神的诗"为副题,通过103首短诗构建起神性与人性交织的哲学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瑰宝",全球销量突破5000万册,影响百年文学发展。 二、核心价值:从"宗教颂歌"到"普世哲学"的精神突围 1.理论奠基:打破"神性=神秘"的传统认知 泰戈尔通过"神在尘世中"的核心命题证明,宗教体验可...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1991年间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冷战铁幕与全球化的历史多米诺效应,被视为20世纪史研究的巅峰之作。全书分为四部:首部勾勒“世纪危机”的爆发(1914-1945),第二部解析“黄金时代”的虚幻繁荣(1945-1973),第三部直面“天崩地裂”的转型阵痛(1973-1991),尾部以“21世纪的预...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执行的“心脏部门”——公开市场交易室操盘多年。这本书以美联储为解剖样本,用“一线操盘手”的视角,将央行如何“指挥”全球货币交响乐的秘密,拆解成普通人也能听懂的音符。 二、核心价值:读懂央行,就是读懂经济危机的“防爆指南”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央行“神秘巨人”的面纱,揭示了一个真...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疾病不是洪水猛兽,是我们与生命对话的另一种方式。” 二、书籍内容:病菌的“人类观察日记” 翻开书,你会先听见一阵咳嗽声——那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时期,一名护士在日记里写的:“病房里像被按下了慢放键,病人的喘息声比钟表还清晰。”全书以20种经典疾病为线索,从黑死病到新冠,从肺...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学论文、奏折、书信、笔记等80余篇,近50万字。这部文集诞生于中国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沈家本既是传统法律的“守护者”(曾任刑部侍郎,主持修订《大清律例》),又是现代法治的“先驱者”(参与制定《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其文字既浸透着对传统法律的深刻理解,又闪耀着对现代法治的探索光芒。它...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字词背后的故事,还配了明代画家仇英的《诗经图》插画,古风与现代感碰撞得恰到好处。书的封面是月白色底,印着一枝带露的荇菜(《关雎》里的“参差荇菜”),翻开内页,左边是原诗,右边是白话解读,字大行疏,读起来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 市面上《诗经》译注本众多,但这本的特别之处在于“温度”:它不只是“翻译...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合起来便是一幅从先秦到明清、从雅文学到俗文学的“文学全景图”。 这部由鲁迅(1881-1936)撰写的经典合集,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192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小说发展脉络的专著;其二为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仅存10篇),是鲁迅对中国汉代文学的“断代考古”。两本书虽体...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哲学解剖学” 1937年,当中国哲学界还在“玄学循环”与“科学主义”之间摇摆时,张岱年以一部《中国哲学大纲》劈开了传统研究的“认知迷雾”。这位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用“辩证唯物论”与“问题史”双重框架,将中国哲学史从“经学附庸”升华为“人类理性演化的标本”。书中没有枯燥的教条宣讲,却像一场思想手术,用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墨子的“兼爱”等案例,重构了先秦哲学如何从“巫术思维”走向“逻辑论证”的演化密码。 二、核心价值:打破“中西对立”的认知革命 这本书最颠覆的启示是:中国哲学史...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宗教“思想年轮”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宗教史研究泰斗王治心1933年的经典著作,出版时正值“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自觉”的碰撞期。不同于同时代“西方中心论”的宗教史研究(如明末传教士的“中国宗教观”),也不同于传统“佛教史”“道教史”的单一视角,王治心以“文化融合”的视野,用近400页篇幅,将中国宗教思想从先秦巫觋到近代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编织成一幅“思想共生的动态图谱”。 书中没有枯燥的“教义罗列”,反而充满鲜活的“信仰现场”:从商周“卜筮”的占卜逻辑,到...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学子的犀利提问与台大学子的温润思考,余秋雨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历史长河中抛锚、掌舵,带读者打捞散落的文明珍珠。繁体版2010年率先在台湾掀起热潮,简体版更被读者誉为“当代人理解中华文化的‘急救包’”。 二、核心价值:给精神世界装上“文化GPS” 在“内卷”与“躺平”撕裂现代人生活的今天,余秋雨...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重构契丹早期史》是历史学者苗润博2024年推出的学术力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像一把考古刷,轻轻拂去契丹早期历史的“神话迷雾”——通过分析墓志铭、壁画、突厥文碑刻等“非传统史料”,重新定义了“何为契丹文明的底层代码”。它不仅还原被《辽史》扭曲的细节,更让读者学会“在边缘史料里看见被遮蔽的文明真相”:当读到“契丹首领如何用‘可汗权杖’构建联盟”时,能立刻联想到现代企业的“股权激励”;当看到“草原壁画中的狩猎场景”时,能清晰感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逻辑。 二、内容亮点:在碎片中解码契丹的“文明...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历史小说作家沈砚辞于2025年8月出版,聚焦南宋末年“宋元对峙”的乱世背景,属于“历史权谋类小说”,全书480页,封面设计自带“史诗感”——深褐色底色上,用墨色线条勾勒出残破的城郭与飘摇的战旗,战旗旁隐约可见一行小字“以一人之躯,担一国之望”,右下角烫金印着书名,像在历史的尘埃里烙下的印记。上市仅10天就登上当当“历史小说榜”TOP2,豆瓣评分8.8,评论区里既有历史爱好者点赞“考据扎实”,也有普通读者感慨“被角色的信念戳中”,甚至有高校历史系老师推荐“可作为通俗历史读物辅助理解南宋政局”。 二、书籍内容 全书以...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到“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庭矛盾、性向觉醒等元素,被读者称为“青春版《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传统成长文中注入现代性别思考。 二、内容亮点:在竹床与拳击间,写尽少年的隐忍与爆发 副本设计:从“竹床夜话”到“拳台对峙” 书中“初遇篇”堪称经典:付坤为安抚被校园霸凌的继弟付一杰,深夜抱着他睡在竹床上,手指轻轻擦过他后颈的伤疤:“...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记录了她对宗教的困惑、身体的觉醒、友情的拉扯,以及最终找到“自我认同”的成长轨迹。这部作品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在“成为自己”路上跌跌撞撞的灵魂。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封写给青春期的“情书”——既不美化成长的疼痛,也不回避灵魂的褶皱。读者将跟随玛格丽特在宗教课笔记里画乳房模型,在朋友南希的“完美身...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主流经济学“沉默”的“资本主义透视镜”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杰弗·霍奇森1982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导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理论危机”的年代。不同于教科书中“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简化表述,霍奇森用近300页的篇幅,结合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跨学科视角,完成了一场对资本主义“价值-剥削”机制的深度解构。 书中没有晦涩的术语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经济现场”:从19世纪纺织厂的童工计时,到20世纪超市收银员的“微笑服务”,他用这些日常场...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 爱阅读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 爱阅读

《自然法典》:刻在人心中的“永恒法则”,教我们读懂“人为何需要法律”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自然法先知”的“法则解剖书” 《自然法典》(Code Naturel)并非某一位学者的单一著作,而是17-18世纪欧洲自然法哲学的理论合集,核心思想可追溯至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如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部“非一人一时之作”的思想集成,以“自然法”为核心,系统探讨了“人类为何需要法律”“法律的本质是什么”“自然权利与人为法的关系”等根本命题。它像一把“思想手术刀”,剖开了“人为规则”与“自然法则”的边界,为现代法治文明奠定了哲学根基。 若用一句...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本带你看懂宗教如何塑造社会与集体精神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本带你看懂宗教如何塑造社会与集体精神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本带你看懂宗教如何塑造社会与集体精神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奠基人爱弥尔・涂尔干(也译作迪尔凯姆),初版于1912年,是社会学与宗教学领域“用科学方法研究宗教”的奠基之作。它不像传统宗教书籍那样谈论“教义对错”或“信仰真假”,而是以澳洲原始部落(如阿兰达部落、瓦拉蒙加部落)的图腾崇拜为研究对象,用近十年田野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宗教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社会创造的——它到底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哪怕你没有宗教信仰,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宗教能凝聚人心”“集体仪式背后的社会逻辑”,是至今仍被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学生...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 爱阅读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 爱阅读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译成14种语言的政治学圣经 作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代表作,《政府论》是1689-1690年出版的政治哲学著作,201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中文译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驳斥君权神授学说,下篇通过社会契约论阐释政府起源与目的,提出立法权、执行权与对外权分立学说。这部"政治解剖刀"般的著作,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研究体系的奠基性文献,2007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洛克〈政府论〉导论》更揭示其批判菲尔默而非霍布斯的学术背景。 二、核心价值:现代政治文明的基因解码手册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青铜手术刀,剖开了政治...

《政治经济学概论》:一本帮你理清“生产-分配-消费”逻辑的古典经济学框架书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概论》:一本帮你理清“生产-分配-消费”逻辑的古典经济学框架书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概论》:一本帮你理清“生产-分配-消费”逻辑的古典经济学框架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萨伊,初版于1803年——彼时拿破仑刚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国正从大革命后的动荡中恢复经济,商人们困惑“怎么组织生产才赚钱”,普通人不懂“工资、利润从哪来”,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因体系庞大,普通读者难以消化。萨伊以“斯密思想的传播者与体系化者”身份,写下这本“通俗化的政治经济学指南”,首次将政治经济学清晰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大部分(即“三分法”),从“商品怎么造出来”到“赚的钱怎么分”,再到“东西怎么卖出去”,层层递进搭建完整逻辑链。...

《政治经济学理论》:19世纪的“效用显微镜”,如何重塑我们对“价值”的认知?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理论》:19世纪的“效用显微镜”,如何重塑我们对“价值”的认知?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理论》:19世纪的“效用显微镜”,如何重塑我们对“价值”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斯坦利·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奢侈品限量款抢购”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逻辑学家兼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煤油灯下写下“效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会在一百五十多年后,成为理解“消费主义”“用户体验”“行为经济学”的底层密码。 作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与门格尔、瓦尔拉斯并列),杰文斯(1835-1882)的身份标签远比“经济学家”更鲜活:他是曼彻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