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6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颠覆认知的“姓氏百科全书”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让历史学界炸锅的著作——《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作者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凭借《榆枋斋学术论集》《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等著作斩获王力语言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部精装书定价78元,却因内容厚重被读者戏称字字千金”——它用51万字的篇幅,将中国姓氏与避讳的起源扒得底朝天,连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都成了考古工具,堪称姓氏界的《人类简史》

二、核心价值:解开中国人“身份密码”的钥匙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终于搞懂了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们从小被灌输姓氏不分家,但虞万里用考古证据和文献互证,狠狠撕开了这层认知遮羞布

姓是政治符号: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统治,给三恪二王等显赫氏族赐姓,比如黄帝十二姓、尧之祁、舜之姚(妫)。这些姓不是血缘标签,而是姬周的统治工具包,目的是通过同姓不婚政策,让姬姓与异姓联姻,把诸侯变成姻亲联盟

氏是生存标识:远古先民以男性首领为氏族核心,手持标志物插地定居,就是他们的门牌号。比如孔子姓子、孔氏,因为祖先孔父嘉是宋国公族,五代后失去公族身份,子孙便以为氏。

更颠覆的是,虞万里指出:中国三万多个姓氏中,真正的古姓只有四十多个,《百家姓》开头的赵钱孙李全是!这就像发现你以为的家族族谱,可能只是姬周发的政治身份证’”,瞬间让人对我是谁产生哲学思考。

三、内容亮点:用“考古现场”式叙事,让历史“活”过来

虞万里的写作像一位历史侦探,带着读者钻进甲骨文的裂缝、金文的纹路里找线索:

姓氏起源:从的权力游戏

他扒出殷商甲骨文中没有字,只有上千个氏族族徽;西周金文中多从而非,直接打脸姓与母系社会有关的传统观点。更绝的是,他用同姓不婚政策反推:如果姓真代表母系血缘,为何周初只禁姬姓同婚,却鼓励与异姓联姻?答案很简单——姓是姬周的政治联姻通行证

避讳起源:从怕鬼敬权的文明进化

古人避讳不是矫情,而是源于原始巫术思维:先民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被鬼或人知道会遭殃,于是用代替名(比如孔子字仲尼)。周代将这种珍名心理制度化,形成上可名下、下不可名上的等级称谓制。虞万里还考证出殷商日干庙号的真相——不是生日或死日,而是商王下葬后刻在石主上的祔庙日,方便后代祭祀。这一发现直接让百年学术争论一锤定音

书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虞万里对姓氏合一的解读:东周灭亡后,姬周的失去政治光环,与混为一谈,就像贵族头衔沦为普通姓氏。他调侃: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秦王姓赵氏,其实是在说秦王以赵氏为姓,可惜后人没看懂,还怪太史公混淆姓氏,真是冤枉了千年!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性×趣味考古风,让硬知识“软着陆”

虞万里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既精准又带点冷幽默

学术深度:用显微镜看历史

他引用弗雷泽《金枝》中原始民族的名字禁忌,对比中国避讳习俗;用安阳后冈殷代墓葬出土的朱书石柄形饰,验证殷王日干是祔庙日的推论。书中光参考文献就列了40页,堪称学术界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叙事温度:让甲骨文开口说话

他写周代冠而字之的礼仪,说古人二十岁取字,就像今天年轻人发朋友圈官宣从此请叫我XX’”;讲殷商动态称谓时,比喻当时的社交场合,就像一场等级称谓的舞蹈,谁该叫什么,一步都不能错。这种写法让枯燥的学术话题变得像历史脱口秀

五、阅读体验:一场“认知大扫除”的爽感

合上书的那天,我盯着户口本上的姓氏栏发了半小时呆——原来我引以为傲的家族姓氏,可能只是姬周分封的政治遗!这种被历史戏弄的荒诞感,恰恰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更妙的是,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与当下社会热点不谋而合:

姓氏与文化自信:当年轻人热衷复姓改单姓”“网红姓氏,虞万里用考古证据提醒我们:姓氏的本质是文化符号,而非血缘标签

避讳与现代礼仪:古人避讳的等级智慧,在今天演变为职场称谓学”“社交分寸感。比如书中提到的上可名下、下不可名上,不就是领导可以叫你小张,你不能叫领导老王的古代版吗?

六、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封神”,读者圈“种草”

官方认证:入选《中华读书报》2023年度十佳图书,评委评价:胜义纷呈,论证绵密,值得学界重视。

读者口碑:豆瓣评分8.9,有读者留言:读完这本书,我终于能在饭局上装文化人——当别人聊姓氏时,我能淡定地说:其实赵钱孙李都是氏,姓是周武王发明的政治符号。’”

学术影响:书中提出的殷王日干祔庙说”“姓氏政治符号论,已被多篇论文引用,成为姓氏研究领域的新标杆

七、金句分享:一字千钧的历史洞见

姓是西周为稳定政局而创立的政治符号,氏是新石器时代氏族部落的名称。

避讳由鬼魂波及生人,由宗法推衍到社会,于是产生称谥号、称官职、称庙号之种种避讳方法,形成中国古代特殊的称谓系统。

八、为什么我推荐这本书?

它像一把时光钥匙,不仅解开了姓氏的千年谜团,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我们以为的血缘传承,可能是历史的偶然;我们习以为常的称谓规则,藏着古人的生存智慧。

如果你也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充满好奇,或者想在饭局上用姓氏冷知识惊艳全场,《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绝对是你的必读书单TOP1。毕竟,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定义现在——而这本书,就是那面最清晰的历史镜子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公子晋阳》:一场穿越千年的权谋与情衷,藏着成年人最向往的清醒与赤诚 | 爱阅读

《公子晋阳》:一场穿越千年的权谋与情衷,藏着成年人最向往的清醒与赤诚 最近刚合上《公子晋阳》,指尖还残留着书页的温度。作为今年读过最“解渴”的古言,它不像某些甜宠文那样靠撒糖续命,也不似传统权谋文般故作深沉,倒像一坛陈了十年的桂花酿——初尝是清冽的甜,细品方觉回甘里浸着岁月的厚重,连酒坛上的裂...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在快节奏时代重构心理边界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在快节奏时代重构心理边界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心理界的"产权说明书"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与约翰·汤森德合著,海天出版社于2021年4月推出修订版。作为"生活技巧界线系列"核心著作,该书通过家庭、职场、婚姻...

《哈利波特》:翻开这封“魔法信”,我找到了对抗世界的勇气 | 爱阅读

《哈利波特》:翻开这封“魔法信”,我找到了对抗世界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生长的童话书”,从伦敦破屋到全球文化现象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奇幻文学系列,1997年至2007年间陆续出版7部正文,后被改编为8部电影、舞台剧《被诅咒的孩子》,以及漫画、游戏、主题公园等多...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