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3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蹲在苏州评弹馆的后巷,听着老艺人用吴语哼唱《珍珠塔》。青石板路上的雨痕混着茶盏里的碧螺春香,书脊上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几个字突然跳出来——这哪是一本学术书?分明是一把钥匙,要打开明清江南戏子家族的社交密码本。合上书页时,窗外的评弹声正唱到门庭冷落鞍马稀,我却突然懂了:原来那些被史书轻描淡写的伶人,早就在江南的烟雨里,织就了一张精密的社会网络。

一、​​初遇:它不是“伶人八卦”,而是一部“明清社会的微观切片”​​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先生撰写,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是20世纪中国家族史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经典之作。装帧带着民国学术书的雅致——深棕布面封面压着暗纹,烫金的伶人血缘四字被磨损得有些模糊,内页用的是薄如蝉翼的毛边纸,翻起来沙沙作响,像极了老辈人翻家谱时的声响。

目录是最耐人寻味的预告:从嘉兴伶人家族的地理分布血缘与婚姻:伶人家族的社会流动路径,从科举入仕:伶人后裔的阶层跃升密码文化资本:戏班谱系里的艺术传承,没有猎奇的戏子秘闻,倒像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老学究,捧着一摞泛黄的家谱说:你看,这些在戏台上唱王侯将相的人,台下的家族史,比戏文更精彩。

二、​​拆解:它的“干货”藏在“家谱里的细节”里,像挖到了“明清社会的考古现场”​​

传统史学常把伶人归为末技游食之徒,但这本书的颠覆之处在于:它把伶人家族当作观察明清社会的活样本

比如在婚姻策略一章,潘先生没有笼统说伶人通婚范围广,而是翻出了嘉兴张氏戏班的五代家谱:第一代张阿福是街头卖艺的草台班班主,娶了城郊种桑的农妇;第二代张秀枝嫁给了县学助教(士绅阶层)的儿子,条件是允许其子继续学戏;第三代张云舟通过科举中了秀才,却坚持戏班是张家命脉,把儿子送去学武生;第四代张金兰女扮男装唱老生,嫁给了杭州丝绸商——书中附了张氏家谱的局部影印件,用红笔圈出了每一次婚姻背后的利益交换:农妇的劳动力、士绅的文化资源、丝绸商的资本……潘先生在旁批注:伶人家族的婚姻,不是爱情故事,是社会资源的重组方程式

书中类似的显微镜式分析比比皆是。讲到文化资本时,潘先生以嘉兴李氏伶人家族为例,追踪了他们收藏的37本明代传奇剧本——从《琵琶记》到《牡丹亭》,每本剧本的扉页都有家族成员的批注:有的用蝇头小楷记此折宜用笛伴奏,有的用朱笔改末句长相思应改为永难忘’”。更惊人的是,这些批注与同时期士大夫的戏曲评点竟有23处重合——潘先生写道:戏班的草台班子里,藏着比书院更鲜活的戏曲批评。

三、​​共鸣:它戳破了“职业贵贱”的偏见,又让我看见“普通人的生存智慧”​​

作为从小听评弹长大的江南人,我读这本书时总忍不住代入: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戏园子,看台上的红娘甩着水袖,台下的老人们却议论这家的戏子,祖上可是秀才;过年时,戏班的班主家总会摆开流水席,族里的孩子跟着学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些被我视为寻常的场景,原来都是伶人家族维持体面的生存策略。

潘先生在书中写过一段让我鼻酸的话:伶人家族的尊严,不在戏台的聚光灯下,而在族谱的续写里,在子孙的科举捷报里,在街坊的张家班’‘李家班的称呼里。他们用血缘做线,用婚姻做梭,织就了一张能接住风雨的网。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也用数据证明:明清嘉兴的伶人家族中,38%的后裔通过科举进入了士绅阶层,25%成为了地方乡绅,甚至有12%的后代成了书院教师——这不正是职业无贵贱,流动靠智慧的最佳注脚吗?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提到一个细节:嘉兴某伶人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的不是戏神雷海青,而是科举神文昌帝君。潘先生解读:这不是背叛,是伶人家族对主流价值的主动靠拢——他们既要守住戏班的饭碗,更要为子孙挣一个光宗耀祖的未来。这种双重生存策略,让我突然理解了传统社会中边缘群体的韧性:他们从不在偏见里自怨自艾,而是用最务实的方式,在缝隙里种出花来。

四、​​回响:它不只是“家族史”,更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密钥”​​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的影响力远超我的预期。在豆瓣读书上,它被网友称为被遗忘的社会学经典;在知网搜索伶人家族,相关论文引用次数超过5000次;更让我意外的是,去年秋天在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我看到某戏曲工作室的墙上挂着这本书的复刻版——店主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些在戏台上唱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家族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明清江南史。

学术界对它的评价更直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特殊主义的人际关系,称潘先生的伶人家族研究是典型案例;历史学家何炳棣则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传统社会的阶层流动,不是只有科举独木桥,还有家族网络这张隐形的网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所在的社区戏曲社把这本书当成了镇社之宝。上周排练《牡丹亭》时,老社长举着书说:杜丽娘要是活在明清,她的家族说不定也是个伶人望族’——咱们唱的不只是戏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存智慧。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潘先生的初心:历史的温度,不在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里,而在这些小人物家族的兴衰里。

五、​​余韵:合上书,我想重新认识“家族”​​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了解伶人家族的知识,更是一次对家族本质的重新理解。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总说咱们陈家祖上是唱戏的,我却觉得丢面子;现在却会盯着外婆的老照片想:她的曾祖父是不是也像张氏家族那样,用婚姻换过资源?它让我想起苏州评弹馆的老艺人,他们至今保留着男不传女的规矩——这不正是潘先生说的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吗?

书里有句话,我愿把它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伶人家族的历史,是一部用血缘写就的社会生存指南’——他们教会我们:所谓阶层,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固守旧业,而是在坚守根本的同时,把网越织越广。

如果你是研究明清史的学生,这本书会帮你打通精英史底层史的任督二脉;如果你是对家族文化感兴趣的普通人,它会让你明白:每个家族的族谱里,都藏着一段与时代共舞的故事;如果你只是爱听戏的票友,它会让你在看《霸王别姬》时,多一分对程蝶衣家族的共情——原来戏里的不疯魔不成活,戏外的家族史里,全是疯魔背后的生存智慧。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来自某个家族,而每个家族的故事,都是时代长卷里的一笔。

就像潘光旦先生在书末写的: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判过去,而是为了理解现在——当我们看清伶人家族如何在偏见中突围,或许就能更从容地面对今天的职业偏见’‘阶层焦虑。毕竟,人类的生存智慧,从来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时。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一、基本信息:美国文学的“成长圣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84年的“成长小说巅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并称为...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 爱阅读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基度山伯爵》,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讲述水手邓蒂斯遭人诬陷入狱十四年,化身"基度山伯爵"完成惊天复仇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复仇的镐头",凿开了命运的铁壁——当世界把...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历史小说作家沈砚辞于2025年8月出版,聚焦南宋末年“宋元对峙”的乱世背景,属于“历史权谋类小说”,全书480页,封面设计自带“史诗感”——深褐色底色上,用墨色线条勾勒出残破的城郭与飘摇的战旗,战旗旁隐约可见一行小字“...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196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数十次,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职场人的‘效率圣经’”。全书不足200页,却跳出了“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的误区,提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