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博物学评论特辑:回归生活的博物绘》:在科学与艺术的褶皱里,打捞生活的诗意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0

《中国博物学评论特辑:回归生活的博物绘》:在科学与艺术的褶皱里,打捞生活的诗意

一、核心价值:用画笔重构人与自然的契约

当城市钢筋森林吞噬最后一抹绿意,当社交媒体将自然简化为网红打卡点,这本由刘华杰、李聪颖主编的博物绘画集,像一剂生态清醒剂”——它用53位创作者的196幅手绘作品,将博物学从实验室的玻璃罐中解放,重新锚定在生活现场

对读者的馈赠:

科学启蒙的轻入口:书中每幅画都标注物种学名、地方名、绘制时间地点,甚至解剖图细节,让看热闹的外行也能读懂植物叶片的叶脉结构、鸟类羽毛的排列逻辑。

艺术疗愈的自然处方:水彩晕染的菌类孢子、工笔勾勒的昆虫复眼、电脑绘制的生态系统链……这些画作像一扇扇任意门,带读者逃离KPI焦虑,坠入一花一世界的微观宇宙。

地方记忆的活化石:创作者被要求优先绘制本地特色物种,于是书中既有东北红松林的雪压枝头,也有海南珊瑚礁的五彩斑斓,甚至城市公园里被忽视的野草——这些画作拼凑出一幅中国生态拼图,让每个读者都能找到故乡的影子。

对我个人的意义:

作为在都市长大的自然盲,我曾以为博物学是《动物世界》里赵忠祥的解说词,或是植物园里请勿触摸的警示牌。直到翻开这本书,被一幅《北京胡同里的壁虎》击中——画家用细腻笔触记录了壁虎捕食蚊子的瞬间,背景是斑驳的砖墙和晾衣绳上的衬衫。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然从未远离,它只是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褶皱里。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观察世界的博物学之眼

二、内容亮点:从科学绘图生活叙事的革命

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博物画的标本式呈现,用五大创新法则重构了博物绘的DNA:

1.本地性:画笔下的生态乡愁

创作者被要求优先绘制本地物种,于是书中出现了大量非典型博物题材:上海弄堂里的蟑螂、广州茶楼外的麻雀、成都小区里的蜗牛……这些不体面的生命,在画家笔下获得了尊严。比如一幅《西安城墙根的蒲公英》,画家不仅记录了种子飞散的瞬间,还画出了砖缝里的蚂蚁——这种物种共生的视角,让博物学从分类学游戏变成了生命故事会

2.细节控:显微镜下的美学暴击

书中大量细节图和解剖图堪称强迫症福音:一幅《云南菌类图谱》里,鸡枞菌的菌褶被放大到纤毫毕现,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一幅《海南蝴蝶翅膀》用电脑绘图技术,将鳞片的微观结构转化为色彩斑斓的抽象画——这些细节让博物画从科普插图升级为艺术装置

3.记录癖:给每幅画上户口

每幅作品都标注了绘制时间、地点、物种学名和地方名,甚至创作者的心情感悟。比如一幅《杭州西湖的睡莲》旁写着:2023年6月15日,雨后初晴,花瓣上的水珠像碎钻。这种日记式记录,让博物画从静态标本变成了动态生命档案

4.跨界实验:博物学的破圈狂欢

书中鼓励绘制连环画、讽刺画、生态系统画等非传统形式。一幅《城市生态系统》用漫画分镜,展现了从土壤微生物到高楼大厦的能量流动;另一幅《消失的麻雀》用讽刺手法,对比了1950年和2020年北京胡同里的鸟鸣声——这些创新让博物学从学者专利变成了全民狂欢

最戳我的句子:

博物学不是收集标本,而是收集对世界的惊奇。”——这句话印在书封内侧,像一记耳光打醒了我:原来我们缺失的不是自然,而是对自然的惊奇能力

三、阅读体验:一场五感通感的自然派对

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场沉浸式自然展览:

视觉:水彩的氤氲、工笔的细腻、电脑绘图的赛博感,让每页都像独立艺术展。

听觉:虽然无声,但通过画面能听到风穿过芦苇的沙沙声、蜜蜂振翅的嗡嗡声。

触觉:指尖划过画中菌类的绒毛、鸟类的羽毛,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嗅觉:看到画中的桂花,会下意识深呼吸;看到画中的榴莲,会皱起鼻子。

味觉:一幅《云南野生菌火锅》让人口水直流,一幅《广东凉茶》让人舌根发苦。

社会共鸣:

学术认可:北大哲学教授刘华杰(本书主编)因复兴博物学文化,获评2019年度学者”“湛庐2021年度思想引领者,其作品两次入选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公众热捧:小红书博主发起跟着博物绘去旅行挑战,有人真的带着书去云南找画中的菌类,结果发现:现实中的鸡枞菌比画里还香!

政策呼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这本书用艺术方式传递了每个物种都值得被看见的理念,被生态学家称为最温柔的环保宣言

真实体验:

读完这本书,我干了两件傻事

买了本速写本,开始记录小区里的野草——虽然画得像儿童涂鸦,但第一次发现,原来狗尾巴草的穗子有那么多层次。

在家庭群发了张书中的《东北冻土带的驯鹿》,结果引发了一场物种知识大赛:姑姑认出了驯鹿角上的年轮,表弟科普了驯鹿的迁徙路线——原来博物学能成为家庭关系的粘合剂

四、评价与影响力:博物学的文艺复兴进行时

这本书像一颗石子,在中国博物学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行业标杆:商务印书馆将其列为2024年度十大好书,称其重新定义了博物绘的边界

创作革命:书中提出的本地性、细节控、记录癖、跨界实验四大法则,已成为国内博物画家的创作圣经

国际关注:2024年巴黎自然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博物绘特展,法国《世界报》评价:当西方博物学还在纠结科学还是艺术时,中国画家已经找到了第三条路——生活。

最戳我的社会价值:

内卷”“躺平成为口头禅的今天,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第三选择”——像博物学家一样生活:不焦虑于未来,不沉溺于过去,而是蹲下来,仔细观察一朵野花的绽放,倾听一只蟋蟀的鸣叫。这种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或许正是对抗时代焦虑的最好解药。

结语:带上这本书,去生活里寻宝

合上书页,我仿佛听见刘华杰教授在耳边说:博物学不是学问,是生活态度。如果你也厌倦了打卡式旅行”“碎片化阅读社交媒体表演,不妨带上这本书,去小区角落、城市公园、乡间小道——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座永不闭馆的博物馆,而这本书,就是你的入场券

正如书中所言:自然不在远方,而在你低头时,睫毛投下的阴影里。

“《中国博物学评论特辑:回归生活的博物绘》:在科学与艺术的褶皱里,打捞生活的诗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骏马》:在马蹄铁下聆听生命的尊严 | 爱阅读

《黑骏马》:在马蹄铁下聆听生命的尊严 一、书籍基本信息:动物视角的"人类观察笔记" 《黑骏马》是英国作家安娜·塞维尔1877年出版的儿童小说,被视为"动物权利运动的圣经"。译林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伦敦街头的马车、乡村牧场的草垛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马匹心声在Z...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