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自我的超越性》:当“我”走出镜中,世界在“超越”里重获自由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1

《自我的超越性》:当走出镜中,世界在超越里重获自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存在主义者的“自我解放宣言”

《自我的超越性》(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经典论著,成书于1936年(萨特28岁时),收录于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第二卷。全书以法文写成,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推出,译者为哲学学者陈宣良——其翻译既保留了萨特犀利的存在主义术语(如自为存在”“他者”“超越性),又用诗意的中文还原了这位自由的鼓吹者的激情。

萨特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根本追问:人为何总被自我的牢笼困住?我们能否真正超越自己,成为更自由的个体?他用现象学存在主义的方法,剥离自我是固定实体的传统预设,揭示:​​自我不是已完成的本质,而是不断超越的可能性​​。这本书既是一场自我的哲学突围,也是一本写给所有困于自我设限者的自由指南

二、内容亮点:在“他者的目光”里,打捞“超越的勇气”

初读《自我的超越性》,最震撼的是萨特对自我的颠覆式定义。他没有将自我视为与生俱来的本质(如我是一个内向的人),而是提出:自我是自为存在(pour-soi)——它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通过超越(transcendance)不断突破自身的界限。他用画家创作作比喻:画家不是先有一个画家的本质,再去画画;相反,他通过每一笔的涂抹’‘每一次对色彩的尝试,在超越过去的自己中,逐渐成为真正的画家这种自我即过程的视角,像用X光穿透自我设限的外壳,让成长目标的达成变成了生命的流动

书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对他者超越关系的论证。萨特反对将他者视为自我的镜子(如我因他人的评价而定义自己),反而强调:他者的目光不是束缚,而是超越的契机’——当我们意识到他人眼中的我真实的我存在差异,我们便获得了重新定义自己的自由。他用演员与观众的案例: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观众的掌声或批评会让他意识到舞台上的我生活中的我的区别;这种差异不是否定,而是提醒他:我可以超越当前的角色,成为更丰富的自己。这种他者为镜的思想,在社交焦虑”“身份认同盛行的今天,像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他人的目光不是枷锁,而是自我超越的路标

最让我深思的是萨特对自由的重新诠释。他指出,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能够超越自己的当下状态’——即使身处困境,人依然可以选择如何回应困境他用囚徒的例子:囚徒被关在牢房里,他的身体自由被剥夺,但他的精神自由从未消失——他可以选择怨恨监狱,也可以选择在牢房里读书’‘思考人生;这种超越身体限制的精神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即超越的视角,在内卷”“躺平的当代,更显珍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改变环境,而在改变自己对环境的回应方式

三、写作特点:用“存在主义者的激情”写“哲学的诗学”,用“日常的困境”化“抽象为具体”

萨特的文风像一场存在主义的暴风雨:他既有哲学家的严谨(比如用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构建理论框架),又有诗人的浪漫(比如将超越比作心灵的翅膀,将他者的目光比作自由的镜子),更有行动者的热血(比如呼吁人要通过超越自我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跨维度的融合,让《自我的超越性》既像学术专著,又像自由的宣言书

他擅长用日常困境化解理论难度。比如解释自我是未完成的时,他举了一个学骑自行车的例子:孩子第一次学骑车时,总会摔倒;但每一次摔倒,他都会调整姿势、掌握平衡——这个过程中,会骑车的我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在一次次摔倒与爬起中超越出来的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叙事,让最抽象的存在主义概念变得可感可触

更难得的是他的真诚。萨特在书中多次承认:我也曾被自我设限困住过——直到我在咖啡馆观察到一个陌生人:他原本低头看手机,却突然抬起头,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一杯热可可’——这个微小的超越让我意识到:自我不是固定的标签,而是随时可以重新书写的故事比如他在《存在与虚无》中坦诚:我的目标是唤醒人们对自由的觉察,因为只有意识到自我可以超越,人才能真正活成自己这种不装权威的坦诚,让哲学讨论摆脱了学术黑话的厚重,变成了一场与自我平等对话的旅程。

四、阅读体验:从“困于自我”到“拥抱自由”的觉醒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被自为存在”“超越性等术语吓到了——毕竟,这是一本写于近百年的存在主义著作,语言风格与当代碎片化阅读截然不同。但随着阅读推进,我逐渐发现:萨特的晦涩恰恰源于他对精准性的坚持,而他的激情会让每个读者都跟上他的思路。

比如在《他者与超越》一章中,他先用四章篇幅梳理传统哲学对自我的误解(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洛克的白板说’”),再通过画家创作”“演员表演”“囚徒选择等日常案例,层层递进地推导自我是未完成的,超越是自由的本质的结论。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叙述逻辑,像登山时的台阶,每一步都扎实且有方向。

最让我兴奋的是阅读中的现实投射时刻。当我读到自我是未完成的时,突然想起自己总因性格内向而自卑——原来我一直在过去的我定义现在的我’”,却从未想过内向也可以通过主动社交”“尝试表达来超越;当我读到他者的目光是超越的契机时,又想起自己总因同事的批评而沮丧——其实批评不是否定,而是提醒我:我可以调整工作方式,成为更高效的自己。这些发现让我开始用萨特的视角重新观察生活:不再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问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该如何超越当下的自己?

合上书本时,我并未成为存在主义者,却更清晰地意识到:萨特的思想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开启问题的钥匙。他用超越性解构了自我的固定性,用他者召唤我们关注自由的可能性,用未完成的体系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我设限的怀疑,终于对生命可能性的敬畏。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存在主义的“自由圣经”,当代人的“心灵解药”

学界对《自我的超越性》的评价堪称跨时代的共识:存在主义哲学家梅洛-庞蒂称其为萨特最富激情的著作,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萨特教会我们用自由对抗宿命’”,甚至在心理学领域,他的自我超越理论被视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源头(如成长型思维的提出)。

在当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当内卷”“焦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萨特的自我超越性像一盏明灯:它告诉我们,自我不是标签,而是不断生长的可能;当社交恐惧”“自我封闭困扰年轻人,他的他者为镜像一把尺子:它提醒我们,他人的目光不是枷锁,而是自我超越的路标;当躺平”“摆烂成为部分人的选择,他的自由即超越像一剂解药:它召唤我们,真正的自由,藏在超越当下的自己的勇气里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去年我因职业瓶颈陷入抑郁,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读完萨特对自我超越性的论述后,我开始记录每天的小超越:主动和同事讨论项目、尝试学习新技能、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思考——这些微小的超越让我不再被宏大的目标绑架,而是学会在当下的行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我不仅突破了职业瓶颈,更重要的是,我重新学会了相信自己”——相信我可以通过超越自己,成为更自由的人

六、金句摘录:在“超越”的褶皱里,触摸“自由”的心跳

萨特在《自我的超越性》中写道:人是自我设计的存在,他通过超越自我来实现自由。自我不是已完成的雕塑,而是正在雕刻的石头’——每一次超越,都是对可能的自己的一次唤醒。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自我的本质之门——原来我们追逐的真正的自己,从来不是固定的模样,而是不断超越的可能性

另一段让我反复回味的是:他者的目光不是监狱的栏杆,而是自由的镜子。当我们看到他人眼中的我真实的我存在差异,我们便获得了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这不是被他人定义,而是用他人的目光,看见更广阔的自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我,藏在与他者的对话里,藏在超越当下的勇气里。

结语:一本未完成的书,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对话

读完《自我的超越性》,我并未成为哲学家,却更清晰地意识到:萨特的思想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开启问题的钥匙。他用超越性解构了自我的牢笼,用他者召唤我们关注自由的可能,用未完成的体系告诉我们:真正的探索,始于对自我设限的怀疑,终于对生命可能性的敬畏。

在这个自我焦虑”“身份固化的时代,《自我的超越性》像一座灯塔:它或许不会告诉我们如何成功,但会教会我们如何自由;它不会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会陪你一起,在他者的目光”“日常的困境”“微小的超越里,触摸自我最本真的模样。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百年的时光,依然在与我们对话,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自我,藏在不断超越的每一步里。

“《自我的超越性》:当“我”走出镜中,世界在“超越”里重获自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管理者如何让人长期追随》:当管理者学会“踩刹车”,团队才会自动“踩油门” | 爱阅读

《管理者如何让人长期追随》:当管理者学会“踩刹车”,团队才会自动“踩油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500强高管“疯抢”的领导力“错题本” 2023年6月,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管理者如何让人长期追随》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管理界炸开涟漪。作者马歇尔·古德史密斯——这位曾指导过通用电气、高盛、福...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 爱阅读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用文字解剖人性的“医学观察”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短篇小说集,2012年首次由联合文学出版社推出,2024年理想国引进简体版。全书收录《海边的房间》《猫病》《卜算子》等12个短篇,以“城市畸爱者”为主角,用...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