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们一齐长大》: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懂你的每一步” | 爱阅读

3周前 (09-16)读一读19

《我们一齐长大》: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懂你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老照片”串起的成长纪录片

《我们一齐长大》是作家苏棠耗时六年,以自己与三位发小(小竹、阿杰、阿敏)的真实成长经历为蓝本创作的纪实散文集,202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不同于闺蜜情深的甜腻叙事,也非兄弟情义的热血渲染,作者用200多张老照片、157段未公开聊天记录、8次深度对谈,还原了一群85后从幼儿园到而立之年的友情图谱:有小学时挤在小卖部分半根辣条的窃喜,有中考前夜互相抄笔记的慌乱,有大学毕业各奔东西时的沉默拥抱,也有工作后为彼此婚礼推掉升职机会的不理智。书中没有永远亲密的滤镜,却用最真实的裂痕与和解,写出了一起长大的重量。作者说:我想记录的,不是我们多好,而是我们一起’——那些没说出口的委屈、没说尽的感谢,都藏在一起两个字里。

二、书籍内容:成长路上的“时间琥珀”,比小说更动人的真实切片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发小变闺蜜/兄弟的常规故事,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小学三年级的辣条分食案:苏棠和小竹把妈妈给的5毛钱凑起来买辣条,小竹偷偷把辣油抹在自己嘴角,说看,我吃最多,结果苏棠舔了下她的嘴角,被辣得直吐舌头,两人笑到蹲在教室后排;

中考前夜的错题本大交换:阿杰数学差,苏棠把整理了三个月的错题本抄了半本给他,阿杰却在苏棠英语作文里夹了张纸条:你写的阳光穿过梧桐叶比我妈煮的鸡蛋还暖,别怕考砸,大不了我陪你复读。

工作第五年的婚礼互怼现场:阿敏要嫁去深圳,苏棠请了三天假当伴娘,却在试纱时吐槽:你这婚纱腰线勒得像根胡萝卜,我上次见你还是个能吃三碗饭的瘦子!阿敏笑着捶她:你呢?当初说要当科学家,现在不也在咖啡店写方案?

这些细节像一颗颗被时光打磨的琥珀,裹着青春的甜、成长的涩、离别的痛、重逢的暖。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作者记录的十年之约:四个发小在高中教室的黑板上写20年后一起退休,如今有人成了投行经理,有人当了小学老师,有人在创业,有人在带娃,但每年生日,他们依然会发一张现状自拍”——穿西装的小竹举着咖啡,系围裙的阿杰端着炒锅,戴眼镜的阿敏抱着学生,苏棠抱着电脑笑:退休?先把今年的KPI搞定再说!所谓一起长大,从来不是永远同步,而是哪怕走散了,回头就能看见彼此的影子

三、写作特点:用“老物件”的温度,把成长写成了一首散文诗

苏棠的写作手法像极了她整理旧物的方式:不急着下结论,先把老照片”“旧笔记本”“褪色的发卡摊开,再慢慢讲背后的故事。

​​时间线的蒙太奇叙事​​:她会用季节串联不同阶段的友情——春天的教室后窗的玉兰花、夏天的操场边的卖冰棒三轮车、秋天的走廊里的考试倒计时、冬天的教室里的暖风机。比如写大学毕业:我们挤在宿舍阳台吃散伙饭,阿杰把最后一罐啤酒砸在地上,碎片溅到我鞋上,小竹边哭边用纸巾擦,阿敏突然说等我们老了,还要来这里吃火锅’——那时我们都以为老了是很远的事,现在才懂,原来老了就是下一次聚会,有人带了降压药,有人开始聊孙子。这种季节+场景的切换,让成长变得可触可感。

​​未完成感的细节捕捉​​:苏棠不刻意营造圆满,反而用没说出口的话增加真实感。比如小竹结婚时,苏棠因为工作缺席,只在视频里说了句对不起,小竹却在婚礼后寄来一盒喜糖,附纸条:我等你补上那句恭喜,等了三年。;阿杰创业失败时,苏棠想转账帮他,他却发来一张照片——他们在初中教室拍的合影,背面写着当年你说大不了复读,现在我想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些未完成的细节,比圆满结局更让人揪心,也更动人。

​​口语化的诗意表达​​:苏棠的语言像朋友聊天,却藏着细腻的诗意。比如写童年:我们的书包比人还大,装着半块橡皮擦、皱巴巴的糖纸,还有小竹偷偷塞的驱邪符’——她说这样考试就不会漏题写中年:我们在微信群里聊娃的作业、聊老公的臭袜子、聊体检报告上的箭头,偶尔发张旧照片,配文那年你扎着羊角辫,现在我抱着娃,可你笑起来,还是和小学时一样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读者仿佛坐在她们身边,听她们唠家常。

四、阅读体验:从“回忆”到“珍惜”的友情觉醒课

读《我们一齐长大》的过程,像在翻一本自己的童年相册——前几章,我边看边笑:这和我们小时候太像了!看到她们分辣条、抄错题本、在黑板上写20年后退休,突然想起自己和发小小芸:我们曾挤在小区滑梯上吃冰淇淋,曾为抢秋千哭鼻子,曾在毕业纪念册上写要做一辈子的朋友

但看到后面,我又红了眼眶——苏棠和小竹因为工作异地,两年没见;阿杰创业失败时,没人知道他偷偷吃了三个月泡面;阿敏婚礼上,苏棠因为航班延误,赶到时已经散场。这些不完美的友情,反而让我想起最近和小芸的对话:她抱怨现在大家都忙,连视频都凑不齐时间,我安慰她等有空了再聚,却没意识到有空可能永远不会来。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友情不是永远热络的聊天记录,而是你发我今天加班到十点,她回我点了小龙虾,给你留了一份;是你忘了她生日,她却在你朋友圈点了个赞,配文老规矩,明年补蛋糕;是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她却说你小时候能把树上的知了抓下来,现在能把方案写得这么漂亮,已经很厉害了合上书页时,我立刻给小芸发了消息:这个周末,我们去吃小时候常去的冰淇淋店吧?她秒回:好!我请你,这次我来挑口味!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本“不煽情”却“唤醒友情记忆”的现象级作品

《我们一齐长大》上市四个月销量破40万,豆瓣评分8.9,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治愈的成长纪实。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看哭了,想起和发小的那些年,有人说笑到打鸣,太像我和闺蜜了作家庆山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友情的书,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最好的成长,不是一个人拼命往前跑,而是一群人互相拉一把,哪怕跑慢了,也不孤单。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友情保鲜的真实讨论。社交媒体上,和发小多久没见话题阅读量破2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不止我,大家都在忙工作,忙恋爱,忙生活。”“看了这本书,我明天就给发小打电话。”“友情不需要刻意维持,只要记得彼此就够了。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苏棠的采访,她举着和发小的旧合影说:我们不是永远的好朋友,我们是一起长大的人’——一起经历过童年,一起走过青春期,一起面对成年人的兵荒马乱,这就够了。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本书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友情说‘慢慢来’”

对我而言,《我们一齐长大》的意义远超一本友情散文。去年我因工作忙碌,和小芸的聊天记录停留在三个月前的早安,总想着等忙完这阵子再约,却差点错过她奶奶生病住院的消息——她在朋友圈发了条奶奶加油,我点了赞,却没追问,直到她发消息说奶奶走了,我好难受,我才慌了神。

读苏棠的书时,我读到一句话:友情里最遗憾的,不是架分开,而是明明在意,却用当借口,把对方推得越来越远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心里的懒惰

现在的我,每周三晚固定和小芸视频,哪怕只是吐槽工作、分享娃的糗事;她生日时,我坐了三小时地铁去她家,带了她最爱的芒果蛋糕;她奶奶的忌日,我陪她去墓地,听她讲奶奶以前总给我们煮酒酿圆子。上周小芸说:你最近怎么变了?我笑:因为我知道,有些一起,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机会了。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我们一起长大的,不是年龄,是彼此生命里的重量。那些一起哭的日子,一起笑的时刻,一起走过的弯路,都变成了我懂你的底气——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不用解释,你就懂

如果你也在忙碌中疏远了发小,如果你总觉得友情会变,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大道理,但会让你想起:​​那些和你一齐长大的人,从来没离开,只是等你一句好久不见,我们一起去吃辣条吧​​

“《我们一齐长大》:原来最好的友情,是“我懂你的每一步”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行善圣人朱利安的传奇》:当善意成为日常,平凡人也能活成光 | 爱阅读

《行善圣人朱利安的传奇》:当善意成为日常,平凡人也能活成光 去年深冬在旧书市集淘到这本书时,书脊已经有些磨损,深棕色封面上印着个模糊的修士剪影——他挽着粗布长袍,怀里抱着一筐刚烤好的面包,嘴角挂着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拽进了13世纪的法国乡村:寒风卷着麦香掠过修道院的石墙,朱利安正踮脚把最后一...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 爱阅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护花铃”串起守护与成长的“烟火江湖志” 《护花铃》是青年作家“月见”2024年推出的古代言情小说,以晚唐“长安花市”为背景,聚焦16岁少女阿阮的“护花生涯”。她是长安最大的花坊“锦绣阁”最末等的“花仆”,却因一次...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 爱阅读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会下金币的母鸡” 《幻想农场》是晋江签约作者西子绪于2018年创作的现代奇幻轻喜剧,全文52.3万字,2020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8万册。故事以“龙溪镇”为背景,将被迫辞职的社畜林洛,与神秘...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