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们仨》:在岁月的褶皱里,我们触摸“家”的温度 | 爱阅读

3周前 (09-16)读一读21

《我们仨》:在岁月的褶皱里,我们触摸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中国家庭的“精神暖炉”

《我们仨》是作家杨绛的回忆录代表作,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风靡全国,被《人民日报》评为21世纪最具温度的家庭记忆,更被读者称为用柴米油盐写就的亲情圣经’”。中文版全球销量超300万册,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4,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列为当代文学必读书目。书腰上印着杨绛的话:我们仨,就是三个小世界’——凑在一起,就是整个宇宙。

二、书籍内容:六十年光阴里的“烟火长卷”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煤炉烧水的咕嘟——1935年的北京清华园,24岁的杨绛穿着蓝布衫,蹲在宿舍门口等钱钟书下课。他抱着一摞书,眼镜片上蒙着雾气,见了她就说:我今天又写了首歪诗,你听听?这是《我们仨》的开篇,却也是杨绛与钱钟书、钱瑗一家三口六十年生活的微缩切片。全书以我们仨的聚散为线索,用48个浸透茶香与灯影的章节,串起从清华园到牛津,从抗战到改革开放,从钱瑗出生到离世的点滴:

​​书房里的痴气夫妻’”​​:钱钟书是出了名的书呆子”——煮鸡蛋能把蛋壳煮进蛋里,削苹果总把皮削得坑坑洼洼,却能在杨绛生病时,笨手笨脚熬出一锅能喝出星星的小米粥。杨绛写他:他像个孩子,把读书当游戏,把生活当诗。

​​病房里的生命课’”​​:1997年,钱瑗确诊癌症。杨绛在医院陪床,白天给她读《堂吉诃德》,晚上给她按摩发肿的脚。钱瑗疼得掉眼泪,却笑着说:妈,你读一段,我就不疼了。最戳心的是她临终前,用仅能活动的手摸着杨绛的脸:妈,我没白活。

​​老屋里的时光标本’”​​:晚年杨绛住在三里河的旧居,书房里堆着钱钟书的手稿、钱瑗的玩具,还有他们年轻时的合影。她写:我们仨的影子,都藏在老家具的纹路里——书桌的划痕是钟书刻的,沙发的凹陷是瑗瑗坐的,连窗帘的褶皱,都是我们一起叠的。

这些情节不是名人家庭的传奇,而是一场用日常写就的生命史诗”——当钱钟书把拙手笨脚写成情书,当钱瑗在病床上背唐诗,当杨绛在老屋里擦去丈夫的眼镜雾气,我们终于看见:所谓,从来不是豪宅里的盛宴,是煤炉边的热粥,是病房里的朗读声,是老家具里藏着的,三个人的体温

三、写作特点:用“素朴的诗意”写“深情的永恒”

杨绛的文字像碗温热的红豆粥,稠得化不开,甜得没掺糖:

​​细节的生活密码’”​​:她写钱钟书的痴气”——“他穿袜子总把左脚的塞到右脚里,说这样舒服’”;写钱瑗的可爱——“她小时候偷穿我的高跟鞋,摔了一跤,爬起来说妈,这鞋像小船,载着我过河呢’”;写自己的笨拙”——“我学做红烧肉,把糖炒糊了,钟书说这是焦糖味,新菜式这些细节像钥匙,打开读者记忆里的家庭相册

​​叙事的时间褶皱’”​​:杨绛用现在-过去-回忆的方式编织故事——今天整理旧物时翻到钱瑗的幼儿园作业,明天想起她在牛津大学帮他补课的夜晚,后天又回到病房里最后一次握她的手。这种时间的折叠,像把六十年的光阴揉成一团,却让每一寸都闪着光。

​​语言的素朴之美’”​​:杨绛拒绝堆砌煽情辞藻,只用最笨拙的语言写最深刻的感情——她形容钱钟书:他的眼睛像两潭清水,映着我,也映着整个世界。写钱瑗:她的笑像春天的玉兰花,开得热闹,却带着股子清冽。这种素朴的诗意,比华丽的排比更让人难忘。

四、阅读体验:像在老屋里,和“三位老人”围炉夜话

我是缩在书房的藤椅上读的《我们仨》。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书里的文字却比炉火更暖——看到钱钟书写歪诗逗杨绛时,我想起自己老公总把我爱你写成我愛妳,说这样更浪漫;看到钱瑗在病床上背唐诗时,我突然鼻酸——去年我妈住院,我给她读《小王子》,她闭着眼说这星星,像你小时候给我买的糖;看到杨绛擦去钱钟书的眼镜雾气时,我握紧了手机——上周婆婆来家里,我嫌她唠叨,却没注意到她悄悄把我落在沙发上的围巾叠得方方正正。

最戳我的是杨绛在书末写的话:我们仨,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那天晚上,我翻出家里的旧相册(里面有老公的毕业照、女儿的百天照、我们一起旅行的合影),突然觉得那些被我嫌麻烦的日常,比精心策划的仪式更珍贵——它们是我们仨存在的证据,是最本真的模样。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亲情启示录”

《我们仨》的生命力,在于它用回忆录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迫切的需求:

​​文学界的家庭范本​​:《人民日报》文化版评价:杨绛用最素朴的文字,写出了最深刻的亲情哲学’——真正的,不是完整的房子,是完整的人

​​大众的心灵解药​​:豆瓣热门短评:我刚和老公吵架,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吵架不是不爱,是我们太在乎彼此”“作为一个总说没时间陪家人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陪伴不是做什么,是在一起

​​社会的情感镜子​​:在空巢老人”“亲子疏离”“婚姻倦怠成为热词的当下,《我们仨》像一面镜子。学者毕淑敏说:它不否定生活的不易,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藏在一起喝碗粥的平凡里。杨绛的我们仨,其实是每个普通人对被爱包围的最后一次温柔坚持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平凡里,看见爱的形状”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轰轰烈烈的;读完后才懂,细水长流的”——它是钱钟书笨手笨脚熬的粥,是钱瑗在病床上的笑声,是杨绛擦去丈夫眼镜雾气的动作。

上周我老公加班到凌晨,我煮了碗他最爱的番茄鸡蛋面,放在他书桌前。他回来时,眼睛红红的,说:你怎么知道我饿了?我笑了:因为我们仨,最懂彼此的胃。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杨绛式箴言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读懂亲情,但一定会让你更懂如何去爱。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杨绛?只不过,我们的我们仨可能藏在一次和老公的吵架里,一场陪女儿的家长会中,或者一次和父母一起做饭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推开那扇门,看见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最真实的、鲜活的、值得被爱的

“《我们仨》:在岁月的褶皱里,我们触摸“家”的温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 爱阅读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汉学的“破冰之旅” 1917年,当欧洲汉学家还沉迷于“四书五经”的文本考据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一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劈开西方汉语研究的“铁幕”。这位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方言、用物理实验室设备分析汉字音韵的学者,用“...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 爱阅读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血带肉”的美国经济史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诺特丹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约书亚·施佩希特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部364页的著作以19世...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做老板的条件》:不是“有钱敢闯”就够,这几点才是真门槛 | 爱阅读

《做老板的条件》:不是“有钱敢闯”就够,这几点才是真门槛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商业管理领域10年的李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全书288页,不算厚重却字字戳中“想当老板”或“刚当老板”的人的痛点——没有堆砌晦涩理论,更像把100多个真实创业案例拆成了“避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