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 爱阅读

3周前 (09-15)读一读18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学术“拼图”,拼出叙事学的中国声音

《文叙之思》是北京大学申丹教授的学术自选集,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光启文库出版。全书460页,分六辑:从求学与治学的学术自传,到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核心论文;从与多国学者的国际对话,到为叙事学著作撰写的序言;从跨学科书评到访谈录,附录还收录了两篇纪念性文章。这本书像一盒学术拼图,既有理论创新的锐度,又有学者成长的温度,更藏着中国叙事学走向世界的密码。

二、核心价值:打破“情节独大”,让文学解读拥有“双重视力”

申丹教授提出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是这本书最耀眼的学术灯塔。传统叙事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始终聚焦情节发展——就像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文学:只看到故事表面的起承转合,却忽略了隐藏在文字褶皱里的隐性进程。申丹发现,许多作品(如爱伦·坡的《泄密的心》、曼斯菲尔德的《苍蝇》)中,存在两股叙事暗流:一股推动情节,另一股在主题、人物塑造或审美价值上与情节形成对照、补充甚至颠覆。

读者能收获什么?

这本书教会我们用两只眼睛读文学:一只看情节的明线一只捕捉隐性的暗线。比如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表面是回忆祖母、母亲、妻子的温情故事,但若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枇杷树”“旧阁子等意象的隐喻,或许能触摸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更深层喟叹——这种双重视力,让文学解读从平面扫描升级为立体透视

三、内容亮点:理论如“手术刀”,案例似“显微镜”

申丹的理论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对具体作品的文本细读。书中最精彩的章节,是她对经典作品的双重叙事解剖:

《泄密的心》:传统解读认为故事讲的是精神失常者的自白,但申丹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心跳声不仅是情节线索,更构成一条隐性进程——它象征着叙述者对被看穿的恐惧,最终导致他主动暴露罪行。这种恐惧驱动与情节的犯罪驱动形成双重动力,颠覆了单一的心理分析模式。

《苍蝇》: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常被解读为反战寓言,但申丹指出,文中对老将军虚荣、自傲的反复反讽,构成一条独立于情节的隐性进程。比如老将军擦拭银苍蝇的细节,表面是战争创伤的象征,实则暗讽他沉溺于过去荣耀的固执——这种明暗交织的叙事,让作品的主题层次瞬间丰富。

最戳中我的句子:

隐性进程自成一体,构成另外一个独立运行的叙事进程,自始至终与情节发展并列前行,在主题意义、人物塑造和审美价值上与情节发展形成对照补充或对立颠覆的关系。(第二辑《叙事学的新探索》)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文学解读的新维度——原来,我们以前只读到了故事的一半

四、写作特点:学术如“对话”,思想有“温度”

作为学术著作,《文叙之思》却毫无晦涩感。申丹的写作风格像一场学术对话

国际视野与本土立场:书中收录了她与国际顶级期刊《文体》的对话特刊,面对多国学者的质疑(如隐性进程是否过于主观?),她逐一回应,用《一小时的故事》《占有》等作品的跨文化分析,证明理论的普适性。这种以理服人的学术风范,让中国叙事学真正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

跨学科思维:申丹是叙事学、文体学、语言学、翻译学的跨界玩家。书中她用语言学中的转述语分析中国小说的叙述特色,用翻译学的等效原则探讨叙事理论的跨文化传播——这种打破学科墙的思维,让理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自传色彩:第一辑问学历程中,申丹坦诚分享了自己从迷信西方权威首创中国理论的心路历程。比如她提到,2008年向美国期刊投稿时,曾因中国名字担心被偏见对待,要求主编匿名——这种学术成长中的不自信突破,让理论创新更显真实可感。

五、阅读体验:像“侦探破案”,又像“思想探险”

读《文叙之思》的过程,像一场学术侦探游戏

悬念感:每翻开一篇论文,都像拿到一份未解谜题”——丹先抛出一个传统解读的漏洞(比如为什么《泄密的心》的叙述者要反复强调自己不疯),再带你一步步追踪隐性进程的线索(心跳声、时间描述、视角切换),最后揭开双重叙事的真相。这种提问-解谜的结构,让学术阅读充满快感。

共鸣感:作为普通读者,我曾困惑:为什么有些作品读起来意味深长,却说不清哪里好?申丹的理论给了我答案——原来,那些说不清的部分,可能藏着隐性进程的暗流。比如读张爱玲的《金锁记》,表面是曹七巧的疯癫史,但若关注她对黄金枷锁的反复描写,或许能触摸到作者对金钱异化人性的更深层批判——这种恍然大悟的体验,让阅读从消遣升级为思想训练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中国声音”到“世界术语”

学术认可: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已获国际叙事学界广泛接受。2017年,欧洲叙事学协会邀请她做大会主旨报告;2019年,法国叙事学常用术语网站将隐性进程列为国际常用术语——这意味着,中国学者首创的理论,正式进入了全球叙事学的标准词典

社会意义: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申丹的理论提醒我们:文学的深度,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无论是AI写作的情节生成,还是短视频的叙事套路,都需要双重叙事的视角去审视——因为真正的文学,永远不止于表面。

七、个人感悟:这本书如何“触动”了我?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曾陷入读不懂经典的焦虑:为什么读《尤利西斯》像看天书?为什么《追忆似水年华》的意识流让人头晕?申丹的理论让我明白:不是作品太难,而是我们缺少双重视力。现在,每读一部作品,我都会下意识地问:情节之外,是否还有一条隐性进程?这种主动解读的习惯,让阅读从被动接受变成了创造性参与”——原来,文学的乐趣,就藏在发现隐藏线索的瞬间。

八、结语: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学术“宝藏书”

《文叙之思》不是一本读一遍就能懂的书,它更像一座叙事迷宫:第一次读,你可能被理论的新鲜感吸引;第二次读,会被案例的精妙分析震撼;第三次读,或许会从申丹的学术成长中,看到中国学者从追赶到引领的奋斗身影。

如果你也渴望读透文学的另一面,如果你对中国理论如何走向世界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放进书架——因为它不仅是叙事学的创新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学术勇气思想突破的启示录。

最后,用申丹的一句话结尾:

理论的创新,不是推翻传统,而是为传统打开新的解释空间。(《文叙之思·自序》)

愿我们都能在文学的双重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跳节奏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三语对照下的文明对话“金钥匙” | 爱阅读

《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三语对照下的文明对话“金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重量级”的跨文化工具书 当45000余条术语、21卷厚重的书页、汉藏英三语对照的精密编排,与西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300余位专家六年的心血相遇,《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便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拨开演义迷雾,触摸真实的三国余温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拨开演义迷雾,触摸真实的三国余温 一、当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三国才真正开始 翻开《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仿佛看见作者成长手持一盏青铜马灯,在《三国志》的故纸堆里照出被演义遮蔽的三十年。这本书不是给英雄唱挽歌,而是像考古学家擦拭青铜器般,让蒋琬、费祎、姜维这些名...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 爱阅读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欧几里得的“数学宇宙说明书” 《几何原理》(又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于公元前3世纪完成的数学巨著,全书共13卷,用23个定义、5条公设、5条公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公理...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 爱阅读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代际记忆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温情爆款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是90后作家“苏小满”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家春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年代感——米白色封皮上,一张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