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们仨》:在岁月的褶皱里,我们触摸“家”的温度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36

《我们仨》:在岁月的褶皱里,我们触摸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中国家庭的“精神暖炉”

《我们仨》是作家杨绛的回忆录代表作,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后风靡全国,被《人民日报》评为21世纪最具温度的家庭记忆,更被读者称为用柴米油盐写就的亲情圣经’”。中文版全球销量超300万册,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4,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列为当代文学必读书目。书腰上印着杨绛的话:我们仨,就是三个小世界’——凑在一起,就是整个宇宙。

二、书籍内容:六十年光阴里的“烟火长卷”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煤炉烧水的咕嘟——1935年的北京清华园,24岁的杨绛穿着蓝布衫,蹲在宿舍门口等钱钟书下课。他抱着一摞书,眼镜片上蒙着雾气,见了她就说:我今天又写了首歪诗,你听听?这是《我们仨》的开篇,却也是杨绛与钱钟书、钱瑗一家三口六十年生活的微缩切片。全书以我们仨的聚散为线索,用48个浸透茶香与灯影的章节,串起从清华园到牛津,从抗战到改革开放,从钱瑗出生到离世的点滴:

​​书房里的痴气夫妻’”​​:钱钟书是出了名的书呆子”——煮鸡蛋能把蛋壳煮进蛋里,削苹果总把皮削得坑坑洼洼,却能在杨绛生病时,笨手笨脚熬出一锅能喝出星星的小米粥。杨绛写他:他像个孩子,把读书当游戏,把生活当诗。

​​病房里的生命课’”​​:1997年,钱瑗确诊癌症。杨绛在医院陪床,白天给她读《堂吉诃德》,晚上给她按摩发肿的脚。钱瑗疼得掉眼泪,却笑着说:妈,你读一段,我就不疼了。最戳心的是她临终前,用仅能活动的手摸着杨绛的脸:妈,我没白活。

​​老屋里的时光标本’”​​:晚年杨绛住在三里河的旧居,书房里堆着钱钟书的手稿、钱瑗的玩具,还有他们年轻时的合影。她写:我们仨的影子,都藏在老家具的纹路里——书桌的划痕是钟书刻的,沙发的凹陷是瑗瑗坐的,连窗帘的褶皱,都是我们一起叠的。

这些情节不是名人家庭的传奇,而是一场用日常写就的生命史诗”——当钱钟书把拙手笨脚写成情书,当钱瑗在病床上背唐诗,当杨绛在老屋里擦去丈夫的眼镜雾气,我们终于看见:所谓,从来不是豪宅里的盛宴,是煤炉边的热粥,是病房里的朗读声,是老家具里藏着的,三个人的体温

三、写作特点:用“素朴的诗意”写“深情的永恒”

杨绛的文字像碗温热的红豆粥,稠得化不开,甜得没掺糖:

​​细节的生活密码’”​​:她写钱钟书的痴气”——“他穿袜子总把左脚的塞到右脚里,说这样舒服’”;写钱瑗的可爱——“她小时候偷穿我的高跟鞋,摔了一跤,爬起来说妈,这鞋像小船,载着我过河呢’”;写自己的笨拙”——“我学做红烧肉,把糖炒糊了,钟书说这是焦糖味,新菜式这些细节像钥匙,打开读者记忆里的家庭相册

​​叙事的时间褶皱’”​​:杨绛用现在-过去-回忆的方式编织故事——今天整理旧物时翻到钱瑗的幼儿园作业,明天想起她在牛津大学帮他补课的夜晚,后天又回到病房里最后一次握她的手。这种时间的折叠,像把六十年的光阴揉成一团,却让每一寸都闪着光。

​​语言的素朴之美’”​​:杨绛拒绝堆砌煽情辞藻,只用最笨拙的语言写最深刻的感情——她形容钱钟书:他的眼睛像两潭清水,映着我,也映着整个世界。写钱瑗:她的笑像春天的玉兰花,开得热闹,却带着股子清冽。这种素朴的诗意,比华丽的排比更让人难忘。

四、阅读体验:像在老屋里,和“三位老人”围炉夜话

我是缩在书房的藤椅上读的《我们仨》。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书里的文字却比炉火更暖——看到钱钟书写歪诗逗杨绛时,我想起自己老公总把我爱你写成我愛妳,说这样更浪漫;看到钱瑗在病床上背唐诗时,我突然鼻酸——去年我妈住院,我给她读《小王子》,她闭着眼说这星星,像你小时候给我买的糖;看到杨绛擦去钱钟书的眼镜雾气时,我握紧了手机——上周婆婆来家里,我嫌她唠叨,却没注意到她悄悄把我落在沙发上的围巾叠得方方正正。

最戳我的是杨绛在书末写的话:我们仨,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那天晚上,我翻出家里的旧相册(里面有老公的毕业照、女儿的百天照、我们一起旅行的合影),突然觉得那些被我嫌麻烦的日常,比精心策划的仪式更珍贵——它们是我们仨存在的证据,是最本真的模样。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亲情启示录”

《我们仨》的生命力,在于它用回忆录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迫切的需求:

​​文学界的家庭范本​​:《人民日报》文化版评价:杨绛用最素朴的文字,写出了最深刻的亲情哲学’——真正的,不是完整的房子,是完整的人

​​大众的心灵解药​​:豆瓣热门短评:我刚和老公吵架,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吵架不是不爱,是我们太在乎彼此”“作为一个总说没时间陪家人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陪伴不是做什么,是在一起

​​社会的情感镜子​​:在空巢老人”“亲子疏离”“婚姻倦怠成为热词的当下,《我们仨》像一面镜子。学者毕淑敏说:它不否定生活的不易,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藏在一起喝碗粥的平凡里。杨绛的我们仨,其实是每个普通人对被爱包围的最后一次温柔坚持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平凡里,看见爱的形状”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轰轰烈烈的;读完后才懂,细水长流的”——它是钱钟书笨手笨脚熬的粥,是钱瑗在病床上的笑声,是杨绛擦去丈夫眼镜雾气的动作。

上周我老公加班到凌晨,我煮了碗他最爱的番茄鸡蛋面,放在他书桌前。他回来时,眼睛红红的,说:你怎么知道我饿了?我笑了:因为我们仨,最懂彼此的胃。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杨绛式箴言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读懂亲情,但一定会让你更懂如何去爱。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杨绛?只不过,我们的我们仨可能藏在一次和老公的吵架里,一场陪女儿的家长会中,或者一次和父母一起做饭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推开那扇门,看见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最真实的、鲜活的、值得被爱的

“《我们仨》:在岁月的褶皱里,我们触摸“家”的温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低估的“政策哲学”,藏在数据里的“治理说明书” 《国家与市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9年的经典著作,虽非他最广为人知的《饥饿与贫穷》《以自由看待发展》,却被学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一、基本信息:美国文学的“成长圣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84年的“成长小说巅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并称为...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把打开19世纪法国的“手术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的巅峰之作,1830年首次出版便如一颗“文学炸弹”,炸开了复辟王朝时期虚伪的社会表皮。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红”(军装)与“黑”(教袍)为隐喻,讲述外省木匠...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时间循环”引发的都市逃亡 《终夜》是晋江文学城作者青丘夜雪创作的悬疑推理小说,全文32万字,以“时间循环+心理惊悚”为标签,被读者称为“都市版《开端》”。故事围绕广告公司策划陆明远展开,他因一场车祸被卷...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串联的阿富汗史诗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横空出世后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球销量突破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这部以阿富汗30年动荡为背景的小说,以“风...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由市场理论的“圣经” 《资本主义与自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1962年完成的经典著作,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国,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自由市场是维护自由的最有效手段”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