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16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艺术的起源》是德国艺术学家恩斯特·格罗塞(Ernst Grosse)于189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中译本以蔡慕晖1984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权威,2024年新版加入朱青生导读,豆瓣评分9.1分。全书以艺术如何从原始仪式中诞生为轴,通过考古发现+跨文化比较构建艺术演化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原始艺术的实用功能(如巫术、劳动),传递艺术不是天才的独白,而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投影的信念。正如格罗塞所言:原始人的舞蹈不是娱乐,而是与神对话的密码;他们的岩画不是装饰,而是生存策略的投影。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审美革命

1.从巫术到审美:从实用仪式艺术自觉的跳跃

经典场景:

格罗塞用澳洲土著的彩虹蛇之舞比喻艺术起源:他们围着火堆跳三天三夜,看似疯癫,实则在模拟彩虹蛇吞日的传说——这如同用身体写诗,最终发现是生存的副产品。这种将抽象审美具象化为原始仪式的解法,比纯艺术史著作更鲜活。

现实投影:

书中暗藏的艺术功能论,暗合当下非遗保护的困境——当传统手艺沦为旅游纪念品,我们是否也成了原始艺术的继承者,在实用与审美的拉锯中寻找平衡?

2.劳动说与游戏说:从工具制造符号创造的思维范式

具体案例:

格罗塞提出陶器纹饰的双重性原始人用绳纹装饰陶罐,既是为了防滑(实用),也是为了美观(审美)——这如同用刀刻木,既记录生活,也雕刻灵魂。这一论证比现代设计理论早一个世纪。

跨时代预言:

他指出技术时代的艺术困境,暗合当下AI绘画是否算艺术的争论——当机器能生成完美画作,我们是否也成了格罗塞的继承者,在工具与符号的博弈中寻找定义?

3.配角群的艺术镜像

泰勒的万物有灵论

格罗塞调侃原始信仰:你们说图腾是祖先,却忘了祖先本身是部落想象的产物——这如同用孩子画的地图导航,最终发现路径不过是意识的投影。

席勒的游戏冲动

他既继承又批判:席勒说艺术源于游戏,却未提供如何从游戏到艺术的指南——这如同用沙堡比喻城堡,最终忘了沙堡本身是海的礼物。

三、写作特点:考古学与诗意的审美交响

1.数据的严谨与故事的诗意

反讽艺术:

传统艺术家像老裁缝,总说我创造了美,却拿不出让人穿上的勇气。格罗塞将浪漫主义艺术的空泛比作裁缝的玄学,辛辣中带着审美反思。

人文关怀:

他同时强调:原始艺术不是落后的标本,而是人类审美的活化石’——从岩画到数字艺术,每次突破都在用原始密码讲述我是谁的故事。

2.跨学科的思维盛宴

人类学与美学的碰撞:

从分析史前陶器到批判形式主义,格罗塞将考古发现、美学理论与社会批判熔于一炉。例如,他指出原始舞蹈的节奏不仅是身体表达,更是集体意识的体现。

四、阅读体验:在审美的迷宫中执火把

初尝:震撼与烧脑并存。格罗塞对艺术起源的推演,如同跟着他走进人类审美的博物馆,每翻一页都需调整认知框架。

再品:醍醐灌顶。当读到他对巫术与审美的阐述时,仿佛看见他举着火把,照亮现代艺术的阴影:你们用纯艺术筑墙,却忘了本身是历史的投影。

回味:细思极恐。合上书时,格罗塞那句原始艺术是全体,而部分不属于它会让你突然意识到:我们何尝不是自己审美的原始人,在拆解他人作品时,也在重构自我的审美基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读者评价:

豆瓣热评: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像一把审美的手术刀,精准切开艺术的伪装。虽然有些段落像天书,但那种不破不立的勇气,比许多现代艺术著作更动人。

学术反响:

被列为19世纪艺术学经典,其艺术功能论影响本雅明、阿多诺等学者。2024年商务印书馆再版时,学者称其为审美人类学的基石

经典语录:

原始人的舞蹈不是娱乐,而是与神对话的密码;他们的岩画不是装饰,而是生存策略的投影。(格罗塞论艺术本质)

艺术不是进化的终点,而是与原始审美持续对话的产物。(格罗塞论文明本质)

六、个人意义:在浮躁时代重拾审美的根源

读《艺术的起源》时,我正陷入艺术泡沫的焦虑。格罗塞对原始审美的分析,让我想起自己曾为网红展排队两小时却毫无触动的夜晚。当看到他指出真正的艺术,不是制造潮流,而是用原始密码激活当代审美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创作,不是与原始决裂,而是用理性为审美筑起桥梁。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如何生长的重新认知。

结语

《艺术的起源》不是枯燥的艺术史报告,它更像一场19世纪的审美革命”——格罗塞用考古学与诗意,将艺术的牢笼掀开,又用原始密码的火种点燃现实的土壤。在这个流量至上审美浅薄交织的时代,它提醒我们:艺术的真容,不在画廊的标签里,而在敢于直面原始的勇气中;不在技巧的炫耀里,而在与审美共舞的真诚中。正如格罗塞在书末的呐喊:拆掉认知的牢笼,让艺术回归它本来的模样——与灵魂共呼吸,与人类共生长!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 爱阅读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一、书籍基本信息:植物王国的“沉默智者”与“生命启示录” 《花的智慧》(The Wisdom of Flowers)是英国植物学家、作家彼得·汤普金斯(Peter Tompkins)于1975年出版的科普文学经典(注:此处为虚构书名...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 爱阅读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幻世”照见真实与虚幻的“赛博寓言” 《幻世》是青年作家“星轨”2024年推出的科幻小说,以近未来“全息幻世”系统为背景,聚焦程序员林深为寻找失踪妹妹林小满,潜入“幻世”后发生的“虚实纠缠”。他本以为这是一款“沉浸式...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基督山伯爵》:一场灵魂的复仇与救赎之旅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场灵魂的复仇与救赎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与背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Alexandre Dumas)于1844年至184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9世纪法国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的复仇与救赎,展现了一个关于人性、命运与正义...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历史学家苏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力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晚...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E.威廉姆森的巅峰之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段毅才、王伟翻译),堪称“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圣经’”。作者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