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倾诉成为解药,我们终于学会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16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倾诉成为解药,我们终于学会与自己和解

去年冬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职场PUA亲密关系倦怠双重困扰——凌晨两点对着电脑改方案,男友却在微信里冷淡回复早点睡,我盯着对话框里的句号,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心理咨询室的门:没有晦涩的理论,没有说教的你应该,只有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用最真实的对话,带我走进11个普通人的内心,看他们如何在倾诉中撕开伤口,又在倾听里长出愈合的力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心理治疗师的“真实对话录”,写给所有“说不出口的人”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美国心理治疗师洛莉·戈特利布的处女作,2019年由果麦文化引进中文版。书中记录了她作为全职心理治疗师,与11位来访者(从职场新人到退休老人,从单亲妈妈到癌症患者)进行的50余次真实咨询对话。不同于传统心理学著作的案例分析,这本书更像一部心理纪实文学”——洛莉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咨询室里的每一次沉默、每一次情绪爆发、每一次原来如此的顿悟,让读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触摸到心理疗愈最真实的温度。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心理咨询=神秘疗愈的刻板印象,用最日常的对话,告诉我们:倾诉本身就是一种解药;而被听见,是所有痛苦的终极出口。无论是被职场焦虑淹没的年轻人,还是困在原生家庭阴影里的中年人,都能从中找自己的影子

二、内容亮点:五场“心灵解剖”,让“说不出口的痛”被温柔看见

如果说传统心理学像显微镜,聚焦症状病理;那么这本书就像聚光灯,打在本身——那些藏在我很好背后的委屈,那些被坚强掩盖的脆弱,那些明明很难过却说不出口的沉默。书中五段咨询对话,每一段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痛苦的另一重维度。

第一个让我泪目的故事,是总在加班的实习生小琳。她每周工作70小时,却总在咨询时说我没事,年轻人就该多吃苦。直到洛莉问她:你上次好好吃一顿饭是什么时候?小琳突然崩溃:上周三晚上十点,我蹲在公司楼下的垃圾桶旁,吃了半份凉掉的炒米粉。原来她的坚强是保护色——她怕承认我撑不住,怕父母担心,怕被同事看不起。这段对话让我想起自己:我也曾在深夜改方案时,把好累咽回肚子里,笑着说没问题

第二个故事是离婚三年的林姐。她总说我早就放下了,却在提到前夫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婚戒盒。洛莉没有急着劝她释怀,而是问: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三年前的自己说什么?林姐沉默了很久,说:我想告诉她,离开他不是失败,是你终于学会了爱自己。这句话像一把刀,划开了假装洒脱的外壳——原来放下不是忘记,而是承认自己值得被爱

第三个故事最让我震撼:癌症晚期的陈叔。他确诊后拒绝治疗,说反正都是死。洛莉陪他聊童年、聊妻子、聊养了十年的狗,最后他说:其实我不是怕死,是怕我走了,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这段对话让我重新理解死亡焦虑”——它不是对的恐惧,而是对不被看见的恐惧。

书中最温暖的,是退休教师王奶奶的故事。她总抱怨孩子们不常回家,却在洛莉的引导下,试着给孙女写了一封信:奶奶不图你常回家,只希望你知道,你小时候偷吃的糖罐,奶奶一直收在衣柜最上层。当孙女收到信时,哭着说:原来奶奶记得我所有的原来被需要的感觉,比被照顾更治愈。

三、写作特点:用“对话体”写“心灵史”,让疗愈“可触摸”

洛莉的写作风格像一位会倾听的朋友:她不用共情”“接纳等术语说教,而是用小琳的炒米粉”“林姐的婚戒盒”“陈叔的糖罐这些具体细节,把心理疗愈的过程翻译成普通人能共情的故事。

比如,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倾诉时,她没有讲理论,而是描述了一个画面:小琳在咨询室里哭到抽噎,我递过纸巾,她突然说:我以为没人会在意这些小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痛苦从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不值得被听见这种场景化的共情,让文字从纸页里跳了出来。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设计,是书中穿插的洛莉的内心活动。她会写自己面对来访者时的紧张(第一次咨询时,我手心全是汗,生怕说错话),会承认自己也会被来访者的情绪感染姐哭的时候,我差点跟着掉眼泪)。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心理治疗师的形象从权威变成了同行者”——原来疗愈不是我来拯救你,而是我们一起面对

更难得的是,洛莉始终保持温柔的克制。她不会强行给建议,而是用你怎么看?”“你愿意多说说吗?这样的问题,引导来访者自己找到答案。这种赋能式的对话,让我想起朋友常说的:最好的安慰,不是我懂你,而是你说,我在听

四、阅读体验:从“自我封闭”到“勇敢倾诉”的心灵松绑

说实话,初读前两章时,我有点犹豫。毕竟心理咨询对我来说是个遥远的存在,我总觉得我的问题没那么严重。但当我读到小琳蹲在垃圾桶旁吃炒米粉的段落,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我以为的小事,可能是别人心里的大事’”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沉默的解读。洛莉说:有时候,沉默比倾诉更需要勇气。她记录过一次咨询:来访者坐在那里,整整十分钟没说话,只是盯着窗外。洛莉没有打断,只是安静地陪着他。后来来访者说:我刚才在想,原来有人愿意陪我什么都不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被看见的感觉,比被解决更重要​​

合上书页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妈妈打电话。我说:妈,我最近工作好累,有点撑不住了。电话那头的妈妈愣了一下,说:傻闺女,你怎么不早说?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书里的话:倾诉不是软弱,是我们终于学会需要帮助

五、评价与影响力:当代人的“心灵急救包”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心理学著作的范畴:

​​大众认可​​:豆瓣评分8.7,读者评论里常见治愈”“想立刻找人聊聊等关键词。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心理咨询有问题的标签,现在才知道,它是爱自己的开始。

​​专业领域​​:被中国心理学会推荐为心理科普优秀读物,洛莉的对话式疗愈被写入多所高校的心理咨询实务课程;

​​社会影响​​:书中对职场焦虑”“亲密关系倦怠的探讨,被《新周刊》《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转载,成为当代人心理困境的典型样本。

作家李娟评价:洛莉用倾听的温度,把心理咨询变成了心灵的茶话会。她没有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被看见’——这才是疗愈最本质的力量。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与自己的情绪和解”

对我来说,《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意义远不止读一本书。它更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自己的大门;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我以为的坚强,其实是不敢脆弱’”;像一根拐杖,陪我在情绪内耗的泥潭里,慢慢学会站起来

今年春天,我因项目失败被领导批评,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哭完后,我突然想起书里的小琳——她也曾在深夜的垃圾桶旁吃炒米粉,但她最终学会了承认自己撑不住。那天晚上,我给领导发了一条消息:我今天状态不好,可能需要调整一下节奏。领导回复:我理解,你需要休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倾诉不是示弱,而是对自己负责​​

最后:用一句话记住《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书中有句金句,我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痛苦不需要被解决,它需要被听见;而当我们愿意说出我很难过,我们就已经赢了。​​

在这个内卷”“焦虑”“情绪内耗被频繁讨论的时代,《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变得坚强,而是如何学会柔软:当我们不再把脆弱藏起来,当我们愿意给情绪一个出口,当我们学会听别人说,也说自己听,我们终将明白——​​所有的痛苦,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所有的倾诉,都是与自己和解的开始​​

如果你也曾因说不出口而孤独,如果你想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解决方案,但会给你被听见的勇气。毕竟,​​最好的疗愈,从来不是我懂你,而是你说,我在听​​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当倾诉成为解药,我们终于学会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复活》:一场灵魂的破茧重生之旅 | 爱阅读

《复活》:一场灵魂的破茧重生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 书名:《复活》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巨匠) 类型:长篇小说/现实主义文学巅峰之作 首次出版时间:1899年 推荐理由:一部撕开人性伪饰、直击道德良知的“精神手术刀”,更是一面映照社会痼疾的镜子。 (一)书籍内容:双重“复活”的生...

《古代城邦》:解码人类最早的社群实验手册 | 爱阅读

《古代城邦》:解码人类最早的社群实验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越时空的文明解剖课 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雅克·勒沃夫在1965年完成的这部著作,被称作"城市社会学开山之作"。商务印书馆2024年新版采用裸脊锁线装帧,书中夹带的3D折叠地图让雅典、斯巴达、罗马三大城邦在掌心立体展开。翻开书页时,...

《哈佛中国史》:一部用全球棱镜折射的文明长卷,如何让我重新爱上中国历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一部用全球棱镜折射的文明长卷,如何让我重新爱上中国历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派对” 《哈佛中国史》由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主编,联合陆扬、迪特·库恩等六位国际顶尖汉学家耗时十余年完成,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引入中文版。全书共六卷,以“早期中华帝国(秦汉)—分裂的...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 爱阅读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会下金币的母鸡” 《幻想农场》是晋江签约作者西子绪于2018年创作的现代奇幻轻喜剧,全文52.3万字,2020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8万册。故事以“龙溪镇”为背景,将被迫辞职的社畜林洛,与神秘...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